分享

【内科学】扩张型心肌病

 地球知识年鉴 2020-09-09

【概述】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特征表现是收缩功能障碍和左心室扩大,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左心衰竭的症状,如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胸闷,因心输出量减少而引起疲乏也常见。右心衰竭属于晚期症状,包括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发生血栓栓塞或猝死。

2.体征 心脏扩大,心音低钝,若有肺动脉高压,则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常可听到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多是由心脏增大使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导致的杂音,此杂音可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变化而改变。常合并多正常或偏低,脉压小。右心衰竭时可见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肝脏肿大及双下肢水中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疾病早期可无变化,心脏搏动减弱,心胸比>50%,可见肺淤血。亦可见胸腔或心包积液。

2.心电图 常见多种心电异常如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各种心率失常。亦有ST-T改变,低电压,R波波幅降低,少数可见病理性Q波,多为心肌广泛纤维化的结果,但需与心肌梗死详见别。

3.超声心动图:一“大”:早期左心室内径增大,晚期心脏四腔均可扩“大”;二小:二尖瓣口开放幅度相对变小,三“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多变“薄”;四“弱”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运动减“弱”,以致二尖瓣、三尖瓣本身虽无病变,但在收缩期不能退至瓣环水平而致关闭不全,彩色血流多普勒显示二、三尖瓣反流。

4.心脏放射性核素检查 核素心肌显影呈灶性、散在性放射性减低;核素血池扫描可见收缩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增大。心搏量减低。

5.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多无异常。心导管检查可见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左心房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心搏量、心脏指数减低。心室造影可见心腔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心室射血分数底下。

(三)诊断鉴别

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如果患者发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结合超声心动图证实有:一大、二小、三薄、四弱的特征即可考虑本病的可能,但应与其他病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相鉴别,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各种继发性心肌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DCM常呈家族性发病趋势,不同的基因发生突变和相同基因的不同突变可引起DCM。发病可能与环境因素和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遗传、代谢异常、中毒、药物、围生期、乙醇中毒、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多种因素可引起本病。

【病理】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变薄、心肌灰白且纤维瘢痕形成,常伴有附壁血栓。组织学呈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大、变性及程度不同的纤维化。冠状动脉、瓣膜多无改变。

【治疗和预防】

(一)治疗原则: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和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各种心律失常和减少栓塞的并发症。

(二)一般治疗

即限制体力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必要时使用镇静药,宜低盐、易消化的饮食。

(三)心力衰竭的治疗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制剂等。(注意洋地黄中毒),对于一些重症晚期患者,心室射血分数(LVEF)≤35%,QRS间期≥0.12秒的窦性心律患者,在最佳药物治疗下心功能为NYHAIII-IV级,有条件可考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调整左右心室收缩程序,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四)抗心律失常治疗

应在加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的患者,置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预防猝死发生。

(五)抗凝治疗

为预防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应给予抗凝治疗,但禁忌证除外。可应用华法林、肝素等。

(六)改善心肌代谢药物

可应用三磷腺苷、环磷酸腺苷、极化液、能量合剂、辅酶Q10、维生素C等,亦可用1,6二磷酸果糖静脉注射。

(七)其他

对于严重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进行左心机械辅助循环、左室形成术、心脏移植等可有改善预后的作用。

【预后】凡心脏扩大明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者预后不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