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自律太难?洞悉人性的内在规律,真正开启改变自我的原动力

 新用户90978993 2020-09-10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不再像我们的祖祖辈辈那样,总是接受命运的安排,浑浑噩噩地过一生,还美其名曰那是“命运”,认为逆天改命终会遭到反噬。但一个人都没有为自己的一生努力过、抗争过、克服过,就接受命运的安排,那和这世上没有生命的物体又有什么区别?

如落叶,只有离开了树枝,才会被风带着走,被雨蹂躏,而在它们有生命的时候,总是会用自己弱小的生命与外界的风雨对抗,尽量活出自己的风采。风来了,欢快地摇曳,雨来了,拼命的享受,一片叶子都能用自己的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何况我们?

当然,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现实太丰满,事实却很骨感。为什么成功只属于别人?幸福只存在于过往?因此,许多人越努力越焦虑,越焦虑越怀疑。怀疑自己怀疑世界,以为一切都只是世界针对自己的一个恶作剧。

其实不是。所有成功与幸福的人,都曾经历过你现在经历的迷惘与怀疑,只不过他们突破了这张看不见的网,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迎来了他们想要的人生。

想要突破成长的限制,我们必须经过认知的跃迁,从以“我”为中心的努力,认识到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突破自我的设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就是说,从我们起心动念改变自己时,我们就必然会碰到以“我”为中心到以世界为本真的思维跃迁。只有我们突破了自我,打破了宇宙给我们设置的第一个结界,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世界,把自己放入世界之中,以一个更客观的视角看见这个真实的世界,包括这个世界中的我们自己。

从以为我是上帝,世界都得服务于我,到认识到我的力量极其微弱,世界并不听命于我,而是处处为难我,让我碰壁,再到与这个世界和解,了解到自己只是这个世界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必须遵循世界的规则和自己个体作为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从无知的狂妄到痛苦的设限,再到顿悟的觉醒。

然而,很多人从第一个阶段来到第二个阶段,都很难从痛苦的深渊里顿悟,认识到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员,并非宇宙的主宰。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能自己顿悟这个道理的人却非常少,而对需要靠外在的提醒和揭示才能明白的大多数人来说,《认知觉醒》这本书再适合不过。

这本书从现代科学出发,用脑科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对我们认识的局限与掌控,但也提出了靠理智征服原始欲望的自动模式也是可能的,只要接受了自己的无能,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们也是可以在无能的边缘慢慢扩展,让自己所掌控的边界越来越大,最终成功在这个无法掌控的世界掌控自己,让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得到成倍的增长。

这本书的作者周岭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前半生也是被命运推着走,得过且过的过日子,但自从他的两位朋友遭到生活的变故,变得一无所有,陷入生活的谷底,他开始思考: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他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吗?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一个人在一成不变的麻木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前提,周岭从自己清水煮青蛙的状态出发,慢慢提升认知,天天反思,摸索出了一套能彻底摆脱焦虑和迷茫,每天能确定而又活力满满活着的生活方式,更有幸的是他在这本书中分享了如何拥有清醒认知、清楚目标、清晰路径、清爽情绪的方法。

我们在不够了解自己的时候,意识和情感都是模糊的,总感觉自己要这么做,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明知如何对自己更好,却选择了安逸和舒适,不愿意做出改变,只是根据自动模式继续忍受不堪的生活,所以我们一边埋怨又一边安于现状,矛盾的自我就这样形成一个恶性的怪圈,怎么也走不出。

提升认知,首先要从了解大脑的构造开始,因为我们的行为、动作、情感、意识都是靠大脑主宰的。

要想了解大脑,不得不从人类的进化史说起。生命的最初形式是以单细胞生物存在于海洋之中,约3.6亿年前,它开始向陆地进军,渐渐形成了适应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这时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是所有动物的共性,它们为了生存,会对外界做出自动反应,,在紧急情况下,人来不及思考身体就做出了反应,这就是本能脑在控制着人身,它比思维迅捷数百万倍。

到了大约2亿年前,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哺乳动物开始登场,它们不仅能让体温保持恒定,还进化出了情绪。情绪让动物们趋利避害,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更好的保持生存的必要,这就是“情绪脑”。

而直到250万年前,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离了出来,哺乳动物的大脑进化出了“新皮层”。这个新皮层掌管着我们的思维,也就是“理智脑”。

理智脑是我们独有的。孩子出生时,本能脑与生俱来,所以生下来就懂得寻找奶头,向妈妈的怀抱靠近,情绪脑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则要等到人成年,才基本发育成熟。所以,虽然理智脑高级,但它在人的控制力方面还非常弱小,只有等到成年了,才可以完全掌控自己。但由于本能脑和情绪脑过于强大,成年后如果我们没有刻意去知觉,基本上也是由本能脑和情绪脑做主的。

因此,有时候我们想做某事是一回事,我们做某事又是另一回事。因为想的时候,代表我们在思考,是理智脑在起作用,而我们去做的时候,本能脑和情绪脑尽快的劫持了我们,使我们不得不在不知不觉中听命于了它们。

那如何使我们时刻保持理智,尽量少的被本能和情绪干扰,真正主动去做想做的事呢?

理智与本能和情绪强行抗衡肯定不行,这样会导致人格分裂,最后把自己撕裂而精神失常。

既然它们三个是一个整体,就不能让它们决裂,硬生生地把它们拉到对方的对立面,而是要让它们相互沟通,让它们决定谁先谁后,谁有理谁先做主。

在很多紧急情况之下,也许理智来不及反应,本能做出的反应就能最大可能的保全我们自己,但自从有了理智的出现,道德占据了上风,并不是所有保全自己的本能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本能强调的是保全自我,自私自利,只顾眼前利益,格局太小,而理智强调的是保全整个人类,及至一切生命,它着重于长远利益,格局超大。所以,这就造成了矛盾:我们是愿意保全自我,受尽情感的煎熬、良心的谴责,还是愿意牺牲小我或眼前利益成就大爱和自由?

1、每日三省吾身

心里有了这种矛盾,才会有思考,有了这种思考,才会有觉察,有了这种觉察,我们才有可能探索改变,因此每日三省吾身变得尤为重要。

每日三省吾身重在觉察,自己是在根据本能做自己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是在做自己心里想的真正愿意去做的事。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在做的过程中,是否跟着感觉走,偏离了目标和初衷?

时时刻刻反省自身,观照自己的内心和行动,使自己能迅速地把自己从错误的道路和岔道口拉回。但人人不喜欢监督和管束,尊长和老师的约束都会令他们反感,何况是他们自己呢?所以他们时不时会为自己开个后门:今天起不来,再睡会儿吧,反正这件事明天也可以做。

久而久之,你可能会陷入时而亢奋时而疲软的恶性循环之中。人生最可悲的不是一个人糊涂,而是一个人明明清醒着,却因为无法战胜自己,而不得不装糊涂,而我们大多数人,正是在这半梦半醒之间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痛苦的人。

时时反思,觉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什么无形的力量拉着走,是我们能主宰自己的前提。

2、在舒适区边缘拉伸自己

想努力,没动力,想精进,不知方法,也许是我们许多年轻人的通病,这,导致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焦虑。

有了愿望,才有了焦虑,有了焦虑,才希望改变,但付出了努力,想要的改变迟迟不来,人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如何让我们在不那么痛苦的情况下,就能渐渐接近自己的愿望,如何让我们在不那么崩溃的情况下,就能更轻松地快速精进自己?

作者提出在舒适边缘区拉伸自己。

明确来讲,人人都想呆在自己熟悉的区域之内,虽然这个区域不一定舒适,但由于我们对这个区域之外的一切无知,就算外面是好的,我们也会排斥,所以,我们暂且把这个熟悉的区域叫做“舒适区”。

而作为一个人,我们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愿望,这些愿望在我们心中非常美好,但感觉它总是离我们非常遥远,是很难实现或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把这个区域叫做“困难区”。

所有人都明白,我们一旦愿望实现,到达困难区,我们的人生就完美了,但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个梦。

我们和梦到底隔着多远的距离呢?其实只要我们敢想,它就有可能实现,我们与它之间的距离只隔着一步:行动。

但一个习惯于把自己关在笼子里的人,只习惯于看到远方的美景,却总是忘了打开门,去用脚走出一条到达美景的路。

我们,渴望进步,早就打开了笼子的门,但却害怕于距离的遥远,不敢迈步。其实,路在脚下,你看到的和你真正要走过的距离并不一定相等,因为距离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当你的脚在笼子里的时候,你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但当你踏出脚步的时候,你来到了一个新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时空会受你的感召而改变。而这段处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的区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拉伸区”,视你的表现而变化其大小远近。

在舒适区边缘慢慢向拉伸区扩张,每一个进步都是微小而可能的,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既不会觉得太困难,又非常有成就感,它会加快成长的速度,增强我们的信心,使舒适区与困难区的距离不断缩短。

一条路,只要你走过,你就会觉得越来越短,如果你从未涉足,虽然抬脚就能到达,你也会觉得它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永远不得到达。就像我们,以前从武汉到广州,坐火车至少要两天两夜,而现在,平卧也就10小时,高铁只要2小时。

关键的一步,是要我们能走出去,从舒适区一步一步地走向困难区,走得多了,熟悉了,我们就可以用跑或者飞的姿势。

所以,在努力的时候,不要选一个太高的起点,必须对自己进行实际的评估,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而不是急着一下子从舒适区跳到困难区。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起点,可以通过不断测试找到那个点,如果你定的目标太容易了,那就是还没到拉伸区,如果你定的目标太困难了,那就离开舒适区边缘太远了,适时调整,永远找准那个点,你就会进步得又快,又不会失去信心。

3、触动点才会内化为你自己的

世上的知识千千万,你要全部学到那几乎不可能,如果你理智认为是好的,感觉却对它是无感的,你偏要去学,也可能你非常努力却收效甚微。我们用理智去学习、做某事,一定是要你内心对它是喜欢的,对它是有感觉的,否则,努力只是机械运动,没有任何效果。

本能、情绪和理智是相对的,但它们也是统一的,在理智想要做某事时,我们可以用直觉和情感触发某个有感的点,而利用本能和情绪更好的辅佐理智,让它更快更好的去做某事。

我们看一本书、读一篇文章,谁也没有办法做到尽懂,但此中只要有一句话、一个点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鸣,它就会在你的心里投下一个巨大的涟漪,然后这句话或这个点会引发你的情绪和思考,如果你把这些写下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如果你继续深挖,可能就会写出一本书,而且不是鹦鹉学舌的重复,而是一本带有你个人鲜明特色与智慧的好书。

看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种人,也许在你心湖里留下的就这么几句话、就这么几片风景或就这么几个人,经历是你身上的积累脸上的沧桑,而留下的这点点的存在才是你最后的精气神。

《认知觉醒》,不过就是一条环形跑道,一圈一圈地跑,你剩下来的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精,但在你没跑完一圈时,每一段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和一段欣喜的迭代升迁。如果你还在痛苦得不能自拔,迷茫得不知如何前行,最好还是继续上路,跑完你该经历的。你承受了你该承受的,经历了你该经历的,那个觉醒自会来到,因为你总在寻找。

你的所得将配得上你所有的付出,《认知觉醒》,会让你体验到蓦然回首的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