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中国 67 西湖醋鱼与东坡肉

 _冯晓晖_ 2020-09-12

浙江省,杭州市,2014年5月。

近日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其中提到了西湖醋溜鱼,想起数年前在西湖边的楼外楼也尝过那几道名菜:西湖醋鱼、东坡肉和龙井虾仁。再找当年的照片,仅剩下两张,本篇就只能用文字和别的图片堆砌了。

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菜肴,绝大多数源起于民国之后。历史更长久的,多是小吃一类,到了菜肴级别,只可能大都市才会有,比如始于明代的北京烤鸭。得益于京杭运河与沿海通商便利,繁华了上千年的“人间天堂”杭州,还留得下几款传统菜式。即使如此,那极具地方特色的龙井虾仁,史载也只是从清末的翁同龢开始。

号称有千年历史的东坡肉,更可能是被附会在名人身上,也没有明确的诞生的地点。苏东坡自己的文章中,有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烧猪肉一首,强调少水、文火,长时间烹煮。是不是现在这种以黄酒代水闷煮大块五花肉的做法,并无史料佐证,我说苏东坡写的是红烧肉、焖肘子,你也没法提出证据反驳。

【四库全书】《东坡全集》卷九十八

即使它就是在宋代被发明的,口味必有很大改变,东坡肉需要加入八角、茴香、丁香、桂皮一类香料,现代调料系统与千年前完全不同。

楼外楼的三大传统名菜中,或许只有西湖醋鱼才是历史最长、口味变化不大的菜肴,且一定是产于西湖之畔。这是基于它有一定的史料支撑,又是采用极简的、现代可复制的原材料、调料和烹饪工艺。

先看史料。西湖醋鱼的渊源是五柳鱼,南宋宋五嫂五柳居的名菜。元代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五柳居在苏堤上,五嫂的鱼羹受到宋高宗赵构的喜爱,故而成名。值得注意的是,五嫂是南渡的北人,这鱼羹更可能是东京汴梁(开封)口味,才勾起了赵构的思乡之情。也没有史料佐证五柳鱼采用醋溜。三百年前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醋搂鱼”一项,明确宋嫂鱼羹是醋溜青鱼。

【元】《武林旧事》卷三

注:杭州另有名菜“宋嫂鱼羹”,是用各类食材杂烩成的鱼汤,更像是对历史的附会。

再来看西湖醋鱼的制作:

原料:活青鱼,传统淡水四大家鱼,没什么特别的。

烹饪:水煮、勾芡浇汁,更简单。

配料:醋、酱油、姜(梁实秋强调绝不可用糖),这其中历史最短的是酱油,也在南宋被发明了。

这么说来,近两百年历史的老店——西湖楼外楼,它的西湖醋鱼算得上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了。真的么?

那年在楼外楼等了很久的座,终于迎来了这名扬天下的西湖醋鱼。尝一口,这鱼可真是别致到了极点。极清淡,仅有酸咸之味,除了姜末就没别的调料,更突出了腥与酸。我心中的疑问是:淡水鱼有这么做的?难道我吃的是死鱼?楼外楼,不至于吧?

这也是很多人尝过西湖醋鱼后的感受。很少有人说它好吃,不仅是现在,清代不只一位文人认为西湖醋溜鱼“徒有虚名”。

为什么?如果你和梁实秋一样对西湖醋鱼大加溢美之词,说明你的口味迥异与常人。一道烹饪如此简单,原材料到处都有的菜肴,如果能被大众接受,怎么可能只在杭州见得到?东坡肉好吃,全中国到处都有。别告诉我楼外楼在调味上有什么千年不传之秘;也别告诉我西湖的青鱼是神仙肉,我也根本不信这鱼就是从西湖里现捕来的;别告诉我,离开西湖,就不可能做出醋溜鱼。它走不出西湖边,就是因为没几个人爱吃。

再说了,醋溜鱼就是千年不变的正宗么?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醋溜鱼的烹饪写得很清楚:“活青鱼切大块,油灼之,加酱、醋、酒喷之。”切块、大火过油,这根本就不是现在西湖醋鱼的做法,而是典型的粤菜“醋溜鱼块”,醋溜鱼块可是加糖的。

【清】《随园食单》

其实,将西湖醋鱼改成大众口味很容易,只要多加点糖,将鱼腌一腌,水煮改清蒸,调料适当再来一些即可。楼外楼的大师傅们不知道么?他们仅提供一个选项——鳜鱼——腥气弱些但价格更贵。

多想想,这么做一定有它的道理。我认为,西湖醋鱼体现的是对传统的坚持,新鲜、不预处理、绝不加糖是这道菜肴的特色,如果改了,那就不是西湖醋鱼。

梁实秋《雅舍谈吃》

你来到楼外楼是为了欣赏西子美景、品尝特色菜肴、缅怀临安城的故事,还是为了吃饱吃好?什么是好吃?什么是难吃?我们怎么能知道古人的口味,现在觉得好吃的,我们的后代会怎么评价?

我们最好还是相信,这就是宋嫂鱼羹,它曾经勾起宋高宗赵构对东京汴梁城的回忆,它代表着“人间天堂”千年的荣光,它是一个都市骄傲的姿态。

无论这些所谓的传统名菜,是历史的真实传承,还是对历史的虚构。

后记

莫名其妙地回到了笔者习惯性的历史考据中,和吃已经没多大关系。就这样吧,做个调剂也好。

原创图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