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道·29 痛苦的旅程

 _冯晓晖_ 2020-09-12

问道之旅第十三天的日记仅有几行,最长的一句是:“千辛万苦到达八一镇,无比痛苦的路程。”

1. 波密


  清晨,我换上另一双鞋,踏上问道之旅。

  不久就到个小镇,找家藏餐馆,点了牛肉饼、酥油茶和炒面。菜单上写着炒面和藏炒面两种,我也没过脑子,就选了藏炒面。从颜色、颗粒度上看,藏炒面与内陆普通炒面粉没什么区别,倒上热水搅和搅和就能吃了,觉得口感略粗糙了些,缺少面粉特有的香气。离开后才想起来,藏炒面不就是糌粑?上回在西藏转了一个月也没吃到,一直是个遗憾,这回无意中碰到,却匆匆忙忙不及品味。后来才知道,糌粑也不是我这种吃法。

  接着驶向波密县城。波密县隶属于林芝市,是川藏南线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区,县城不到3000米。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理特点,印度洋来的暖风仅能从藏东南吹入,在林芝地区与冷空气对撞,形成了这一区域特殊的气候环境,一座山从底到顶,居然能够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四种气候。

  在谷歌卫星地图中可以看到,白色是绵延的雪山冰川,红圈(波密县)及周边是青藏高原降水量最大的区域。充沛的水量和湿润的空气,使得林芝地区林木茂密,景色秀丽。它的代价是:这里的道路几乎无药可救。

  从早上开始,眼前的路面就让我发愣。记得两年前这里的柏油马路刚刚修完,行驶在密林白云间,心情极是畅快。两年以后,道路就成了这等模样。本以为只是一段,坚持坚持也就过去了,没想到,这种坑死人的烂路仿佛永无止境。

  更加令人烦躁的是,318国道上的自驾车太多,有些人延续着在内陆开车的鬼毛病,抢道、别车,尤其是那帮开着几十上百万越野的,不但要将你别死卡住,如果你超过去,他就一定要争回来,或许是在这种危险的路段上,更能显现自己的本事吧。

  真受不了,这帮川娃子、京油子怎么都是这个德行?后来想,或许不是四川人、北京人素质太低,而是这两个地方自驾车占比太大。

  中午到达波密县,简单吃点东西,继续赶路,路况越来越糟。看来贯穿波密县的318国道全都在修路,主干道被挖开,常常要绕进泥泞无比的临时道路。这也是西藏修路的一个特点,他们绝不会一段一段或者先左后右修路,而是上百公里一起干,嘁哩喀喳全扒开,然后按步骤从容进行,当然你也别指望有那么强大的同步施工能力,见不到几辆工程车,也没几个干活的人。

  糟糕的工程管理水平、全中国绝无仅有的地质条件、藏东南的气候特征等等,都决定了这里的道路只能是年年修、年年烂。犹如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永无止息。

  想起当年的中印争端,我们打下了藏南(就是印度洋暖风的入口),却又主动放弃,原因之一是没有交通保障体系。现在的道路还是这样,五十多年前呢?

2. 通麦天险


  下午到通麦,这个川藏线上最著名的天险是西藏无药可救的交通的代表。北线的天险雀儿山是最高,而通麦天险相反,是最低,海拔仅2000米。通麦的山体松软,四季温差极大,夏季的山边处处是水帘洞般淅沥沥的融化的雪水,没完没了了的泥石流和塌方,这使得通麦的帕隆道堪称死亡之路。两年前经过,15公里走了近5个小时,徒步都能打个来回。以我这个破车现有的状况,能否顺利通过?

  没想到的是,横亘在川藏线上几十年的通麦天险竟然被抹除了。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隧道,左边那条狭窄的泥巴路就这么被废弃了?

注:以下两张照片于2014年在通麦帕隆路段拍摄,当年的赣G牌照的SRV比我现在的车好得多。

  这里曾经是全中国最恶劣的道路,没有交通警,没有指示牌,夜晚不能通行,每到夏天旅游旺季,悬崖中抠出来的道路上马达轰鸣,黑烟缭绕,飘荡着刹车片与离合器片烧焦的味道,这里不能称为堵车,而是要共同研究如何以厘米为单位错车,必要时,无论男女老少,无论道路多么泥泞,都要一起推车,没人敢掉以轻心,稍有不慎,悬崖下就是奔腾咆哮的帕隆藏布江。这里是通麦坟场。

  每年雨季来临,通麦的事故只有大小之分,堵车一周并不奇怪,修路一个月也属正常。如果你正好赶上倒霉,堵在这里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进藏本就是一场赌博,赌徒们只会考虑赢了以后怎么花钱,不会想输光之后如何脱身。

  天险没了,我驶入今天最好的路段——通麦隧道,十几分钟,就穿过了川藏线上海拔最低、地质条件最差的路段。出了隧道,是新修的跨越帕隆藏布江的壮观的悬索桥——追龙沟特大桥,长度700多米,西藏境内最大公路斜拉桥。

  这也是征服西藏极端恶劣的地质条件仅有的办法,顺水盘山的道路,将会没完没了地垮塌、崩裂,只有隧道和桥梁可以彻底解决泥石流、冻土、地基等问题。以我们基建狂魔的能力,只要有钱,喜马拉雅山都能打得通。

  这一切需要时间,川藏高速过些年就会全线贯通,在此之前进藏,必须接受这种烂路。出了通麦,道路又是一塌糊涂。就好比眼前这种,别去想石头从哪里来的,别去想下着雨会出什么危险——此时正在下雨——眼睛向前看就行了。

3. 林芝


  垭口海拔4559米的色季拉山,在川藏南线的高山中能排到第六位,不算很高,也不算险,如果道路顺畅,翻过去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在西藏开车,“如果”是个没意义的词汇。

  爬上色季拉山,并没遇到多少困难,路况也还对付。下山的路却跟糟糕,颠簸得车子要散架,也不知前面为何拥堵,无尽的自驾车如长蛇般盘绕在山路上,期间更有无数不守规矩的人抢道抄前,更是令人焦躁。直到天黑,终于驶入林芝市的首府八一镇。

  300公里的路程开了整整一天,筋疲力竭。

  其实,林芝、鲁朗、波密一线的景色在青藏高原是最养眼的,夏季,漫山遍野的绿色,那是西藏别处少有的高大的乔木,云雾仿佛在头顶上缭绕,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海拔堪比云贵高原,没有高原反应,林芝有机场,交通便利,是避暑度假的绝佳之地。记得2017年对全国地区级以上城市全年pm2.5的统计,林芝空气质量排名第一,第二名是海口。

  因此,林芝已成为西藏旅游与房地产的热点,一座座气派的游客中心建起了,一栋栋别墅、高楼如同雨后春笋般在雅鲁藏布江边冒出来,在林芝的首府八一镇,街市与内陆城市几无差异,漂亮的售楼部如水洗般洁净无尘,只有那些卖着高价石锅鸡、藏香猪、松茸的特产店和餐馆上的藏文,才显示着这里是藏地。这是个纯纯粹粹为旅游、度假开发的城市,几乎没有任何人文景观。

  此一时彼一时,仅在数十年前,林芝还是化外蛮荒之地,是逃跑的农奴和罪犯聚集地,对来往的客人抢劫下蛊放毒,因为林高水急,交通条件过于恶劣,官兵无法进剿,西藏政府也只能放任不管。

  对一个城市的看法,人尽不同,都也只是自我视角,甚至是某些偶然性事件引发。我觉得,林芝是西藏最秀气的地级市,但带给我的印象很糟糕。两年前来此,宾馆楼下市政管道施工,风镐响了整通宵,无论怎样交涉、投诉,仍然无果,一夜无眠。一个落后的城市或地区,糟糕的方面一定很多,遇得上遇不上,只是你的运气问题。

  整个西藏也是如此,一个全国倒数的省份,各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甚大,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服务。如果某个人进藏回来后,只是一味地夸耀,如果不是因为高反弄成了傻子,那就一定是有别的目的。不分析了。

  不想在林芝市多加逗留,对逛街也毫无兴致,我找了家青年旅社,准备简单休整后次日早早离开。

  第一次住青旅,一个年过五十的大叔与青年男女们混在一起,一间房七八张床,感觉还是挺怪异的。

4. 路遇


  问道之旅第13天,在我的旅行日记中,只有寥寥数语,诸如:“继续赶路,只是为了赶路。

  后来也在反思,这条路真的有这么差么?两次进藏,全天道路如此之差的,林芝路段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旅行的心情并非完全由环境决定,而是环境或其它触发了内心的某种情绪。

  我想,原因之一是我不喜欢走重复的路。原因之二是我不喜欢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氛。此外,之前对林芝市不好印象也令我很想尽快完成这段旅程。最影响心情的还是那些不守规矩的自驾者。当一个人习惯孤独了,就受不了人群汹涌,享受平静,就难以忍受喧嚣。

  这样下去并不好。无论怎样逃避或者享受向隅的孤独,总要回归现实,现实就是这么拥挤,就是这么不守规矩,我开车也经常不守规矩,没权利谴责别人。

  所幸,这一天遇到了两个小伙子。

  当我决定独行时,就决心路上不带人。进入川藏南线后,无论路边什么人在招手,一律置之不理。

  这天中午离开波密镇不久,见到一位三十左右的男子站在路中间拦车,手上还挥舞着一根木棒,表情慌乱。我开车绕过去,犹豫片刻,还是停下车。小伙子跟着跑过来,请我带上一程,说有饿狗追人。虽然我并没有看见狗,想想还是信了他。

  这是进藏之后我车上坐进来的第二人,前一位几次提到的孟校长,他在我下山极疲惫时帮着开了半个小时车。

  上来的这位姓周名密,竟然是九江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既然来自一个城市,彼此亲近很多。他是第一次进藏,徒搭。徒搭就是徒步+搭车,穷游的一种方式,徒步多是半真半假,搭车才是真的。

  徒搭的人,多是些大学生,暑假有时间,又没钱(或者不舍得花钱),他(她)们要么年轻有体力,要么就是能做出些娇嗔的模样。我对带这些人没兴趣,平时工作讲台下都是这些男女,好不容易放假逃出校园,还让我带上几个,会疯掉的。

  年纪大点的徒搭的就很少了,不仅是脸皮薄些,时间也没这么充裕。徒搭不仅耗时,而且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不能做旅程计划。

  我问小周,果然和我猜测的一样,他处于炒鱿鱼状态,不管是老板炒他还是他炒老板,反正是下一个工作还没定,有时间出来闲逛。

  有了小周在身边,路途中少了很多烦躁。到了林芝,他带着我找青旅住下,约好明日继续前行。

  小周是个很有意思的人,2016年是他初次进藏,还是个稚儿的模样,第二年竟然骑车进去,之后一路徒搭,从新疆出藏,甚至到冈仁波齐转山,体力毅力之强悍、行径之疯狂令人叹服。再以后,从朋友圈里看到他这个月爬上了什么山,下个月又到了哪儿找罪受。

  旅行能否改变一个人?小周就是答案。

  在青旅的房间里,还结识了另一位在校大学生小刘,高高帅帅的,他正也准备从林芝回拉萨亲戚家。一只羊也是养一群羊也是放,既然已经带了一个,再加一个也无妨。

  小刘后来在国内读完书,去英国留学,去年也回了国,在朋友圈还能看到消息。虽然我是独行,总还记得那些路遇的人。

  带上这两位,本是无心之举,没想到的在第二天的旅程中,他们就要出力了,否则,问道之旅的又一次灾难级事件,我一个人未必能应付得过去。

  精彩的故事在下一篇,敬请期待。

- end -

原创图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