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道德经》有感:处世之道,外圆内方

 小天使_ag 2020-09-12
打开WiFi万能钥匙,查看更多图片

道德经: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译文: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圣人治理国家之时,应当是“知者不言”的,不会凭借主观去筹划、打算、发号施令,而是一直在默默的观察,“行不言之教”,引导百姓返璞归真,民风淳朴,结果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而寻常君主治理国家时,总是“体察入微”,只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事无巨细,国家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自己的参与。结果百姓却不满意,不遵循道而行事,不以无为而治,怎能成事?“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不仅如此,而且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民心私欲滋生,自然是“其民缺缺”。

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译文: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福祸相依,说的仍然是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物极必反。就好像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有犹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得到了不见的就是好的,失去了也不见的是坏的,因己私欲而得到的有可能会为自己带来灾祸,而自己不得已或不经意失去的,没准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福缘。究竟如何判定呢?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可能有,因为万事万物顺道而行,而道是无法揣摩,更无法控制的,当阴阳契合,时机达到之时自会转化。

由于人心不古,百姓迷惑,不如古人淳朴。虽然“大道甚夷,”但是“民好径。”,即:大道虽然平坦,但是肯稳步前行,能戒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者很少,大都走捷径,即使这捷径亦邪亦恶。对于这一点,人们也很迷惑,迷惑是因私欲蒙蔽了内心,而不见根本。再次引申为,少私寡欲,返璞归真,则可明了。

道德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这里讲的就是为人处世之道了,其中蕴含的处世之法若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已经是不易了。 方正而不生硬,是说做人圆润,但是又有自己的原则,虽有锐,但挫其锋芒,坦白直率是光明磊落,但不是说话不分场合,不过大脑,不会大放厥词而不顾及周围之人,“光而不耀”,即是虽然荣光于身,但不会到处炫耀,而应“和其光,同其尘”。

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如大家一起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原则性”强的人就会不为所动,甚至会当面斥责众人,大家都下不了台,一次性把人得罪光了,即便是大家决定的事情欠妥,甚至是不好的事情,但也应该施之有度,为之有法,而不是争锋相对;另一种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历练,没有经过打磨的才华之辈,有时之所以“怀才不遇”,却是因为棱角过于分明,信口开河,需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不如少言寡语。而稍有成就,就四处炫耀亦会招人厌烦,需知共同协作之力远胜于孤军奋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岂不更加适应?

因此,为人处世之道应当外圆内方,而不是外方内圆,虽有棱角,直言,荣光,但应该看似圆润,柔弱,柔和,而不是生硬,刺耳,刺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