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生克制化模式下《伤寒论》心悸证治规律探究

 老玉米棒 2020-09-13

五脏生克制化模式下《伤寒论》心悸证治规律探究

  心悸作为病名正式提出,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该部著作中分别对心悸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证治进行了论述,认为心悸发病的主要原因多为惊恐刺激、发汗过多、水饮上逆、虚劳伤阳等,并创立了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等治疗心悸常用经典方剂,为后世医家对心悸病的辩证论治提供了很大启发。但由于《伤寒论》中多次提到悸动、脐下悸、惊悸等心悸相关病症,并且论述较为分散与庞杂,易于混淆,此外若仅从方证角度探讨心悸证治则存在病、证割离,同种疾病病机难以统一的问题。故本文尝试从五脏生克制化理论模式出发,对心悸病症以及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性梳理,以求指导临床实践。

1 心悸病症考辨

   《伤寒论》中关于心悸的论述内容丰富,达13条,与心悸相关的病症主要有心下悸、脐下悸、眩悸、惊悸等,《红炉点雪·惊悸怔忡健忘》指出“惊者, 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 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燥动不安, 惕惕然如人将 捕之也。该篇将心悸、怔忡与惊悸进行了区分,指出惊悸是心悸及怔忡的前期阶段,若心神不宁,心气逆乱则进一步转变为心悸,若心悸日久心神失养则进一步发为怔忡。

2《伤寒论》心悸相关论述梳理

  关于心悸病因,第49条文中提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若病人感寒,脉当弦紧,现反出现脉浮数,当为邪欲出表,但阴气亏虚,此种情况仍可发汗,但若此时误下,出现身重心悸的症状,说明表邪未解,更添里虚,此时断不可发汗,否则会造成阳气以及津液进一步消耗。第64条提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227条谓“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第12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处亡阳是指心阳外亡,阳气浮越。《金匮要略》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就阴阳而言,惊为阳,悸为阴。因此心悸的病因有四:一为误下,二为过汗,三为水饮,四为浮阳。

3 五脏生克制化解读心悸诸方

3.1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本方为治疗心阳衰微所致心悸的主方,发汗过多则损伤心阳,心主火,心火衰惫则下焦肾寒乘克心阳,火气生土,若中焦脾土得运则下焦肾寒自除。故本方以桂枝温通心阳,兼顾升发肝木温燥之性,甘草健脾以除肾寒。

3.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证乃中焦脾土湿盛,下焦肾水失于温煦则下焦阴寒内生,肾水之子肝木复克脾土,乃土湿水寒,风木贼土之证。真武汤中白术、茯苓、生姜健脾化湿,附子温肾除寒,芍药疏肝木之风。

3.3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本证属少阳经病,少阳经气不利则郁魄脾土,脾土受邪则肝木乘之,土之子肺金复克肝木为母复仇。故本方以甘草、人参、大枣、生姜健脾,桂枝疏肝木郁火,阿胶、生地、麦冬清肺金燥热。

3.4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本证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乃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处方。本证病机根本在于肝木郁陷乘克脾土,故可见里急腹痛,肝失疏泄则见遗精、衄血,肝木温燥化火则可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心悸烦躁。故予饴糖、甘草、大枣、生姜健脾缓急,桂枝、芍药疏风木郁火。

3.5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本证乃伤寒表证未解,反以火邪迫其心阳受损所致,盖因心火衰微则阳气不展,肝木亦不得疏达,肝木郁迫则脾土受邪,君火不司则相火上逆,故发为心悸。故本方以桂枝舒达肝气,甘草、大枣、生姜健脾升阳,龙骨、牡蛎降火定悸,蜀漆安神疗狂。

   综上所述,心悸病因可见寒热两端,寒者多见水饮上泛,心神失养,热者多见土郁木陷,阳郁化热,但究其根本土湿水寒,土虚木郁是其根本。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不可但见心悸便清心除饮,还应根据五脏之间生克制化关系进一步究其根本,紧扣病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