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聿青运用炙甘草汤之经验

 高山流水cjl 2020-09-13

要:通过对清代张聿青运用炙甘草汤的配伍规律研究,分析其灵活化裁仲景方的理论依据与具体用药经验,以期对现代临床运用炙甘草汤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张聿青;炙甘草汤;经验

张乃修(1844-1905年),字聿青,号且休馆主,江苏无锡人,清末著名医家。张氏幼承庭训,覃思博稽,宗仲景之书,斟酌刘、李、张、朱等诸家之说,论病处方,变化万端,临床造诣颇深。张氏医案辨证立法思路清晰,选药精当,配伍严谨,乃清代医家医案中的上乘之作,足资后学者师法。先生乃江南中医学家,秉承了江南医家用药轻灵的一贯风格,然仔细揣摩其医案则不难发现,书中多处医案皆涉及仲景方。张氏运用仲景方,而不为其所拘,或仿其法而不泥其方,或以经方复方图治,或与时方熔于一炉,可谓是继承并发扬了仲景学术,为苏派医家中学有根砥者。今选取仲景方剂炙甘草汤,综合张聿青相关医案,分析其灵活变通仲景方的理论依据,归纳其加减配伍规律与具体用药经验,以期有助于我们对仲景方的掌握与运用,既澄其源又明其流,促进仲景方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仲景用炙甘草汤来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 ”之证。《长沙方歌括》谓:“病人正气大亏,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之所由来也[2] ”。足见炙甘草汤乃益阴和阳、刚柔并济之剂。方中以“通经脉、利血气” [3] 之炙甘草为君药;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皆为柔润多汁之品,能滋经脉而泽枯槁;又得桂枝、生姜、清酒之辛温以助阳气,人参之甘温以补元气。如此则气血阴阳乃生,结代之脉得复。

柯琴氏谓炙甘草汤“开后学滋阴之路” [4] ,尤其清代温病学家在此方之基础上灵活变通,化裁出诸多育阴涵阳之方剂,精彩纷呈。吴鞠通谓:“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 [5] 。故吴氏只取炙甘草汤中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等柔润多汁之品以滋填真阴,并加入白芍柔肝敛阴,名为加减复脉汤,誉其为“热邪劫阴之总司” [6] 。吴鞠通在此方基础上化裁出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均为治疗温热病阳亢阴竭之名方。张聿青亦仿吴氏加减复脉汤法(炙甘草、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白芍),用此方化裁来治

疗阴虚内伤诸疾及温病后阴虚不复者。

张聿青深得前人之心法,对此方灵活加减,运用得宜。张氏通常鲜用麻仁,盖因方中诸药皆质润多汁,本易滑肠,麻仁更是多脂滑利,走而不守,故惟将其用于兼见便闭之时。如有心肝血虚所致之不寐或心悸者,张氏通常将枣仁取代麻仁,因其味酸入肝、色赤入心,能养心肝之阴血而奏安神定悸之功。张氏亦鲜用炙甘草,炙甘草有“通经脉、利血气” [3]之功,故仲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 [1] 以此为君药。但炙甘草不入肝肾二经,故张氏治疗下焦阴虚证则无须用此。近贤何绍奇先生撰文《张仲景用甘草心法管窥》,得出“炙甘草虽有补虚之功,但只限于脾肺气虚,不用于肾虚” [6] 的结论。考诸多补养肝肾之名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一贯煎等方中均无甘草。

症见阴虚动风之先兆者,如“环口作麻,四肢运用不便,脉象虚弦,舌光无苔,为类中根源”或 “头晕,心中震痉,脉细弦尺涩,为类中之渐” [7] ,张氏往往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加入黑豆衣、杞子、女贞子,此3味皆温和润泽,为滋肾液以息肝风之妙品。且不必虑其滋腻碍胃,常服亦无妨,尤其适用于高年脾虚者。虚风上行,常见眩晕、头胀等症,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之属,均有平肝熄风之能,可随宜加入。

 

张聿青 [7] 认为阴虚动风之病机乃“肾虚则生火,木燥则生风,水亏木旺,肝风鸱张,风乃阳化,故主上旋”,肝风上旋则“阳明胃土适当其冲”,往往有木旺侮土之虞。故“惟有静药以滋水养肝,甘以补中,重以镇摄”,并以“介类潜伏阳气”。所谓“静药”,即指加减复脉汤中生地、麦冬、阿胶之属,纯阴至静,滋肾水以涵肝木。 《内经》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8] 之语,仲景之甘麦大枣汤最为合宜。盖小麦乃春生,肝之谷也,最能养肝,合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急。叶天士治肝风诸病,多用此法。且甘麦大枣汤原方后云:“亦补脾气” [9] ,故张氏用其“甘以补中”。导师连建伟教授谓:“往往肝风内动,胃土受伤,其临床证状既多,使人茫无头绪,不知从何着手,叶氏认为此时不必见病治病,当用甘缓之法,待胃虚既复,肝血既充,内风自息,实为治本之良法” [10]

总之,综观张氏治疗阴虚动风之法,用静药“味厚以填之”[11] ;用甘麦大枣汤“甘缓益之,不必见病治病” [12] 用磁石“气重以镇之 [13] 用牡蛎、鳖甲、龟板、石决明“介类以潜之”[13] ,均深得先贤叶天士之心法。症见阴虚发热者,张氏除以“静药”滋养肝肾,使水润木荣而相火自息,还常酌加丹皮、地骨皮、青蒿以退虚热。《纲目》载:“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胜也。此乃千载秘奥,人所不知,今为拈出。” [14] “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足,而邪火自退⋯⋯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累有殊功。”更有甚者,可见“面色桃红”,张氏认为此乃“血去阴伤,龙雷之火不能藏蛰” [7] 之象, “孤阳虽不能生,而独阴断不能长,坎中之一点真阳不化,则阴柔之剂不能化水生津,阴无阳化则得力甚微。意者惟有引导虚阳,使之潜伏”。遂以大队滋填之品佐以上瑶桂(肉桂)二分,饭糊丸,药汁送下。肉桂辛甘而热,主归心肾,尤长于入肾命之间同气相求,引火归宅。对此,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得最为明确:“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 [15]

阴虚水涸,无以涵木,木火上刑肺金,多见呛咳、咳血等证。呛咳者,张氏常用川贝、黛蛤散、枇杷叶,此3味药皆具化痰止咳之功,且川贝甘寒润肺、黛蛤散咸寒清肝、枇杷叶苦寒降气,一润一清一降,则木火得平,肺金得润,痰气乃平。若见痰多者,张氏常选用甘淡或清润之品以化痰,如茯苓、瓜蒌皮、陈海蛰等,避免用辛温燥热之品,恐有劫阴之弊。如遇舌起糜腐者,张氏认为此乃“阴液既亏,则不化气,浊不得化,木火夹浊蒸腾” [7] 所致,往往用濂珠(即珍珠)研粉送服,盖珍珠粉既有清热坠痰之效,又具养阴熄风之功也。咳血者,张氏喜用淡秋石、牛膝炭引血下行。《本经逢原》谓“秋石以秋命名,专取秋气下降之意” [16] ,乃滋阴降火之妙药;牛膝善引气血下行,炒炭则更添止血之功。

参考文献

[1 ]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124.

[2 ]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M ] .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90.

[3 ]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6.

[4 ]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 M ]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

[5 ] 吴鞠通.温病条辨[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119

121.

[6 ] 何绍奇.张仲景用甘草心法管窥[ J ] .中国临床医生,2003

7):53-54.

[7 ] 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1054102236.

[8 ] 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41.

[9 ] 张仲景.金匮要略[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

[10 ] 连建伟.连建伟中医文集[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2.

[11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2.

[12 ] 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347.

[13 ] 叶天士.增补叶天士医案[ M ] .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613.

[14 ] 李时珍.本草纲目[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854

2114.

[15 ] 程钟龄.医学心悟[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

[16 ] 张璐.本经逢原[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