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树成 | 试说“黄陂的豆腐 谷城的酒 武昌的鳊鱼 巴河的藕”

 印象黄陂 2020-09-13

我作为“无产阶级”大众的一分子,私认为较原始本真的食材品种、应农事时令的出产、受民众的信奉(推崇)、合当地人的口味、无污染无过度添加的安全食品才是当地美食。


在湖北,流传有着一句有关美食食材的民间谚语:“黄陂的豆腐,谷城的酒,武昌的鳊鱼,巴河的藕”,这句话里的豆腐、酒、鳊鱼、藕都是看似极其普通平常的食材。

这四地四种食材虽然名字一般,但它们产品质却非同一般,有其与众不同的的差异化。正是这不一般及差异化,才酝酿出这湖北境内流传甚广甚久的民谚。

黄陂的豆腐

在黄陂,做卖豆腐的称“打豆腐”,打豆腐的挑豆腐“转乡”卖(到附近各湾子叫卖,有激励失败者奋进含义的“豆腐泼了架子在”一谚传世);买豆腐这一行为称“端豆腐”(没有食品塑料袋时,用盘子或碗装)。在过去,豆腐量词论“刹”(不称斤不叫“块”)。

先简述一下打豆腐流程。

将要打多少豆腐的黄豆用秤称足(黄陂,一般20斤左右做一“桌”豆腐,记得幼年腊月时,挑“把子”去打年豆腐是这多),挑捡出霉豆、泼豆(泡不开的)、土颗粒、石子等杂质渣滓。

接着洗净(如淘米般用清水洗去灰尘),再用清水浸泡八至十小时左右(热天时短浸5至6小时,注意不能发酵变酸,可中途换水),让豆子充分吸水发胀。

将浸泡好的黄豆一般按1:5的比例(体积比,1份豆,5份水)磨成稀豆浆(往日是人工操作石头磨子,现在是机械加工磨浆。工效提高了,产能扩大了,豆腐味道也变了)。

将打磨好的生豆浆舀进沙布(也叫包布)进行过滤。即在专用蔑片做成的漏眼竹盆中铺包布挤出豆浆,剔出豆渣(黄豆皮)。

没有渣滓的豆浆再由竹盆下的暴桶(大木桶)舀入锅或瓮子(下面有大锅)煮开到100度,其间将表面的泡沫捞除,要搅拌几次,防粘锅糊浆。煮开后再小火煮约5分钟,煮透,防止有豆腥味。

火候恰到好处时(豆浆在90摄氏度左右),用准备就绪的烧石膏水(石膏成分硫酸钙,天然的矿石产品。现在用盐卤,主要成分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等,是食品化工类产品)点浆——边顺一个方向搅动豆浆边点卤水。

这卤水就是做豆腐的凝固剂。听说过“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吗?就是这道工序。但严格说,卤水是点热豆浆,此时此刻豆腐还没有生成。

接下来就是在案台上用专用的包布、豆腐板将豆腐脑(大豆蛋白)压榨成豆腐(千张也是这时压成。干子、瘦鸡之类是衍生品)。挤压的水分越多,豆腐越老(越硬),产量越少;挤压的水分越少,豆腐越汤(越嫩),产量越大。

做豆腐,大致这么个程序,新鲜可口的豆腐就这样加工而成。

黄陂豆腐出名,出名的理由在哪儿呢?有什么特别之处让黄陂豆腐出名呢?

1、黄陂豆腐历史久。豆腐不是黄陂人的发明创造,但黄陂人很早就会制作了。黄陂五岭一带做豆腐很有名,且很有些年头。但这历史久远还不是黄陂豆腐出名的原因。

2、黄陂是熟浆豆腐,有的地方是生浆豆腐。这才是它有名的原因。

我不明白,生浆怎么能做出豆腐?现在有七彩豆腐,那是加色素之类的工艺,而生浆豆腐怎么来的?不煮开点卤水点酸浆能凝固豆浆而制作出豆腐吗?

常吃豆腐的人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的豆腐滑润、鲜嫰感强,有的筋道、硬朗。这区别也不应该是熟浆生浆之别,只是工艺手艺差别而已。

黄陂豆腐是熟浆是无疑议的。

熟浆豆腐的要点是在豆浆磨出后,直接进锅(或瓮子)煮沸,省去那一道将生豆浆用包布过滤的工序。煮开的熟豆浆再用包布过滤压榨,豆渣也是熟的。当然,现在这种做法流传很广。

大概就是这点区别,成就了黄陂豆腐的名声。将豆渣一起煮会“分离”出更多的大豆蛋白和大豆皮上的营养成分,以至这种豆腐口感更好、营养成分更高更多。

谷城的酒

谷城的酒是纯正的粮食(稻谷)酒。

酿酒的历史悠久,过去也都是粮食酒(没有用酒精勾兑的),或稻谷或大麦或小麦或玉米或高粱等,游牧民族还有用奶类造酒的。

照说,出产稻谷的地方如中国南方、黑龙江部分区域,都有用稻谷酿酒的传统,黄陂民间至今还有用稻谷做酒的作坊,怎么就只说谷城的谷酒有名气?

一是谷城名字好。叫谷城易于让人相信接受此地的酒源自稻谷。

二是谷城的水源好。谷城地区湖北省襄阳市西北处,汉江(汉水)之滨,南河、北河贯穿其境入汉江。如同茅台酒有名因有赤水河(就是红军长征前期后来毛主席回忆最得意的四渡赤水的赤水);也如同涝山泉水造就了有名的青岛啤酒一样。

也许还因谷城因当地土壤气候条件不同产出的稻谷与别处不一样,营养价值更高,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含量不同,造出的酒也不相同。

同样的品种,黄陂北部山区产出的稻米比南部产出的稻米好吃一点(可细心去体尝看看)。再如同黑龙江五常县大米,现在县委成立专班打假,维护地方品牌。都因地区土壤不同气候不同,农产品品质有差别(南桔北枳也因此)。

再者,说谷城谷酒出名,只是在湖北范围内出名。

武昌的鳊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是毛主席诗词,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吃过的武昌鱼即是武昌的鳊鱼。

不过,真正的武昌鱼不是产自现在的武昌,而是原产自鄂州(先前叫鄂城、更早时称武昌)梁子湖靠鄂州西山的一条湖叉里。这里产的鳊鱼不象现在各地精养鱼池里产的鳊鱼,不同之处在于,鱼体内腔壁上没有一层黑膜。

为何只有这范围不大的湖叉产这种没有黑膜的鳊鱼?肯定是环境原因,我没有细究。(肯定有人早研究过了)

也许水产研究改良了鳊鱼品种,于今在湖北湖南等地都广泛养殖鳊鱼。如同洪山菜薹(红菜苔)原产地种植在洪山区洪山村的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一带,是稀有佳肴(贡品),现在却被广泛种植。

巴河的藕

巴河在湖北省浠水县(闻一多故乡)。巴河分上巴河和下巴河,因藕而比其境内的浠水河更出名。

巴河的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这里的藕长成后,都多数是三节七个眼,不知真的是否这样,不可想象,又不是机械模具做藕煤,高矮一致,大小一样。

综上,我没有考究,只是听说,在湖北,黄陂的豆腐有名在于熟浆;谷城的酒出名在于纯稻谷做的;武昌的鳊鱼著名在于体腔内无黑膜;巴河的藕知名在于多是三节七眼

有兴趣者可探究真伪。

本文作者郑树成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郑树成,男,1966年生于黄陂罗汉。热恋故土,注重乡情。喜欢阅读文字,愿结交相同志趣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