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在亲人去世后,不哭也不悲?心理专家:正常的心理

 谢耳朵馆长 2020-09-14
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离不开身边亲友的陪伴。而作为最早社会化单位的家庭,更是从启蒙到成熟,与我们一同走过许多岁月。
在家庭当中,关系最亲近的应该就是亲戚了。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给我们提供生活的资本。除了父母,其他亲人也是十分亲近的。
对于许多父母在外工作或者父母工作很忙的孩子来说,陪伴他们成长的人是他们的祖辈。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又会结识许多人和关系,但他们对我们而言,意义并不如亲人们重大。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肯定还是希望能从亲人那里得到帮助。

所以不断的关系往来维系着我们的这层亲属关系。
无论在一个大家庭中,关系亲疏远近,最终都会归为“亲人”二字。虽然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是毕竟血浓于水,关键时刻还是亲缘关系更能发挥作用。
所以当亲人不幸离世时,我们的悲痛不言而喻。但也许我们都经历或听闻这样的事:至亲离世,自己却不会哭泣或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用心理学中的概念来解释,这种情况属于认知失调。
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指人们的认知与思维或社会行动之间存在偏差时,人们的那种失衡状态,最明显的是内心的焦虑感。

那么此时的人们又意识到了状态不对,只能试图以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式去调整认知。
我们知道,往往我们说的死亡,除了以外,都并非是一瞬间发生的。在宣布死亡之后,会有各种善后的措施。
而最令我们感到恐惧的,其实是在亲人死亡之前,当我们亲眼目睹他们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不久于世的那段时间。
而渐渐的,我们会在内心去接受和适应这种事实:事已如此,无法挽回。所以原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会慢慢归为平静,不再因此而挣扎。
而最终当亲人真的离开,心态已经豁达许多的我们只能将精力放在他们身后事的处理上,对于他们离世本身,往往会抱着一种类似“终于解脱了”、“不再被病痛折磨了”的想法。

所以这种想法存在的越来越久,我们的内心进而也就愈发的接受这种结果,慢慢的,失去亲人的悲痛化为一种对生命超脱的感悟。
正是由于有这一阶段的存在,亲人离世的巨大悲痛会得以缓冲,我们的情绪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充分得到沉淀,也有机会给自己来调整认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但是与之不同的是那些面对亲人因意外而突然离世的人们,他们就不一样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缓冲和思考,突如其来的打击会瞬间击垮他们的认知系统。
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悲痛只能通过长久的安抚来消减,时间才能治愈这种伤痛。
不过对于失去亲人的每个人来说,在亲人离世之后许久,每每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回忆起彼此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他们的遗物,还是会瞬间陷入悲痛。

就像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一开始就抱着一种争吵的态度,那么往往最终事情会发展的不可控制;但是如果我们强行克制自己的脾气,试图平心静气的解决,那么往往事情就不会失控。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内心伤痛巨大,试图通过痛苦来缓解情绪时,却往往哭不出来;但当我们想起一些戳中泪点的细节时,想抑制眼泪,却往往泪流成河。
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兰格认为,外周情绪概念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的消极情绪其实来自于机体的感应,悲伤的情绪经历了由客观事物到机体感知到情绪变化的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对我们而言,并非是消极情绪引发了哭泣,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哭泣使得我们自己感知到了消极情绪,从而哭得更惨。
而对于那些即使失去至亲也依然不会流泪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他们内心做了足够的调整,另一方面是他们不想被消极情绪控制,不愿陷入悲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