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派大师梵高,“克利希大道”,1887年。该作笔触琐碎繁杂,深受修拉新印象派影响;右方树木的横线笔法,仿佛清新的空气在流动,与前景错致有序的色线相呼应,构成奇妙的空间动感;色彩受日本版画影响以柔和的淡紫、淡褐与蓝色为基本色调;本作通过色彩视觉混合、相互渗透和笔触的轻妙律动,充分表现出早春的气氛 。 梵高几乎不用平涂手法。他的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强烈韵律感的笔触推进变化极微妙的色彩组成。就像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有暗流和漩涡。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吴冠中谈梵高。(“春钓”,1887年,美国芝加哥艺术研究院藏) 后印象派大师梵高认为“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寻找它,保存它。这不是小事情,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餐馆内景”,1887年,荷兰克罗勒穆勒美术馆藏) 后印象派大师梵高,“意大利女人”,1887年,奥赛馆藏。画中没有自然光线,只靠色彩的明度、彩度变化就产生很强的立体感;黄蓝、红绿补色系的服饰浓艳浪漫,是意大利人的性格,厚朴的造型,是他对她的赞许;灿烂如金的单一背景,如太阳般灼热地嘶吼,与人物构成简与繁、亮与郁、动与静的和谐平衡视感。 梵高,”日本艺术“,1887年 歌川广重,”江户名所百景之大桥暴雨“,1857年 后印象派大师梵高极其推崇日本的浮世绘艺术,上图是他1887年临摹的歌川广重1857年所作之“江户名所百景之大桥暴雨”,基本就是原图加上明暗透视关系,可以看成是他将浮世绘平面散点透视融入自己风格的开始。描摹的水平应该还是不错的,要说最糟糕的,应该是画作周围的汉字书法,这都什么呀?! 梵高,”日本系列(向歌川广重致敬)“,1887年,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 歌川广重,”江户名所百景之龟户梅屋铺“ 上图是后印象派大师梵高1887年临摹的歌川广重“江户名所百景之龟户梅屋铺”,时间应该晚于“大桥暴雨”:明暗透视法完全放弃,背景红黄单色运用明显有成熟期影子,色彩关系不准确使画面不够响亮。书法仍是一如既往地糟糕,这对熟练掌握五国文字的他显然是个不小打击,以至于再也没看到他做这方面的尝试 。 我从青少年学画时期起,一见梵高的作品便倾心,此后一直热爱他,到今天的这种热爱感情无丝毫衰退。我想这吸引力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吴冠中谈梵高(“巴黎郊外”,1887年) 后印象派大师梵高,“森林中的小径”,1887年,荷兰梵高美术馆藏。他曾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多出去走走,亲近大自然,因为这是真正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艺术的方法。画家应该理解自然,然后再去热爱它,那么自然也会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和欣赏。“正因为此,普普通通的风景在他的笔下也会变得美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