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上周我们为大家分享过“图解”葛根汤脉后,大家纷纷表示看了脉象示意图,让理解脉象与方药之间的关系更为简单易学。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图解脉诊第二弹,通过三则医案,轻松掌握大柴胡汤的脉象特点。 《伤寒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从组成来看,是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组成的一个处方。这个方的病机是中焦结气,导致痰热滞留。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如果我们抓住了大柴胡汤的这个基本病机,就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大柴胡汤了。 下面我们就用几个病案来阐述大柴胡汤脉的特征和临床应用。 病案一 患者,女,22岁。因“腹痛、腹泻一周”就诊。患者纳差,腹痛则泻,泻完痛止。舌质淡,舌苔白腻。诊脉双关脉独大,关脉轻取气弦,重按滑有力,如图。 来源:《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结合舌脉,可知患者是中焦寒湿停留导致的腹痛腹泻。治疗就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葛根30g,柴胡12g,枳壳15g,白芍15g,炙甘草10g,苍术12g,干姜10g,半夏12g。3剂。 因为患者是寒湿痰浊停留而不是痰热停留,故方中用苍术、干姜代替黄芩,整个处方仍然是大柴胡汤方义。患者次日反馈,喝药一剂,腹痛、腹泻即愈。 病案二 患者,男,38岁。患者有乙型肝炎及高血压病史。平素大便稀,余无特殊不适,只是要求调理一下身体。腹诊发现腹部肌肉接触容易紧张绷紧。舌胖淡白。双手脉偏沉,寸脉弱,关脉轻按气弦,重按滑,尺脉柔和,如图。 来源:《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这个脉象和案例一的脉象基本一致。患者气弦脉,腹部肌肉容易紧张绷紧,因而用四逆散加甘麦大枣汤;脉沉取滑,提示痰浊停留,因而用二陈汤化痰;用小量大黄加决明子缓攻滞留的痰浊;肝炎患者绝大部分都会存在血分的瘀滞从而导致血水交换障碍,因此加桃仁、茜草、当归活血,与二陈汤搭配,实有当归芍药散之意;寸脉弱,加黄芪、党参。 处方如下:柴胡15g,枳壳15g,白芍15g,炙甘草10g,浮小麦25g,大枣15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2g,黄芪20g,桃仁15g,茜草10g,当归10g,桂枝10g,大黄3g,决明子15g,干姜10g,党参15g。5剂。 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白色脓样物较多,人觉得舒畅。这个病案提示我们,对于平时无症状的较轻的肝炎患者,用四逆散加甘麦大枣汤加当归芍药散进行调理是个不错的思路。 病案三 患者,女,42岁。因“小腹痛、小便细不畅、大便干燥”来就诊。双关脉偏大紧硬而偏实,双尺脉沉细涩,如图。 来源:《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