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湾】姜自申|营造诗词意境手法之三:想象●卧虎文学课堂(十六)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总     编   审:马    达
顾            问:姜自申
法  律  咨 询:李进章
主            编:傅群雄
特约评论员:李庆国
美  术 设 计:安殿堂


想象,在诗词意境的营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凡优秀的诗词作者,都具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所以,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诗篇,将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那么,什么叫想象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也叫作想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想象称为“神思”,曾作过形象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根据这些解释和读过的专家有关论著,笔者想结合古诗词范例和个人的创作体会,讲讲个人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古诗词创作中想象手法的运用主要有三种:
一、吟咏实境内生的意想。这是所见论著没有的观点,几乎众口一词地将其归入联想中了。笔者认为,世界万景万事万物万人,都具有各自的内含和各自的特色,这在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一节中有透彻的论述。他说,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这些都是自然产生的文采。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这说明,我们所要吟咏的实境,不论是景是物是人是事,本身就具有内在的“文采”,就具有各自广阔的想象空间,关键看我们能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会不会“由表及里”地去发掘去想象。我们不妨一起来赏析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李白诗 “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佳句从何而来?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诗人身临其境,远远看到了“挂”在前川的庐山瀑布,心灵深深被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所震撼,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地就飞动了起来,进而在诗人头脑中构建出美的意境,方能吟出那样壮美的诗句。同样道理,苏轼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也是诗人在西湖岸边饮酒,亲眼目睹了西湖晴后又雨朦朦胧胧的美,并完全被那种美所倾倒,内心才生出那样美的想象和那么美的诗句。这就足以证明,所吟咏实境是认知的的本源,想象是对本源“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经过想象构建出反映本源内含的意境,才能吟出佳美的诗句。如果把这些统统归入联想,相反会引人忽视对吟咏实境内含的发掘,而漫无边际地去寻觅要联想的客境,这样就主客颠倒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吟咏某个实境时,绝不能把视觉停留在对实境表象的肤浅观察上,首要的是用“心”去“由表及里”地去品味、挖掘实境的内含。上一讲笔者提到了自己写的《春回故园》,其中“未叶桃枝羞抹粉,初苏万籁竞歌喉”一联,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这联诗是怎么来的?当时,我走进滦河岸边的桃园里,看到还没长叶的桃树,枝条上长满含苞待放的粉红色花骨朵,简直就像还未长成熟的、涂着粉红脸蛋的羞涩少女;听到周围草丛里刚刚复苏过来的蛰虫鸣叫,好像在比赛谁的声音更高,在争着抢着向人们报告春回大地的信息,一联诗自然而然地就由“心”脱口而出了。这样吟出来的诗,才是真感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做作之感。


二、吟咏实境触发的联想。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方式。它可以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还可以从眼前事物联想到以往事物,还可以由以往事物联想到眼前事物,可以说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任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笔者按根据阅读过的诗词归纳了一下,联想大体分三种:
一是跨越空间,由此地想到彼地,以彼方写己方。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就是最好一例: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首联写诗人除夕夜独处异乡旅馆中思念亲人的凄苦之情;二联笔锋一转,通过联想写故乡亲友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之思念。这样写更加强化了自己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
二是跨越时间,由现在想到将来,以将来写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唐代诗人王昌龄 的《送魏二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的首联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朋友上船。诗的二联通过联想写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将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样整首诗借助联想,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关爱之情,使诗更具朦胧之美,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是跨越时间,由眼前想到过去,以过去写现在。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诗一开头“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就把读者带入过去: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自己为革命东奔西忙,而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换新天”的伟大胜利。接下来,引出解放后韶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诗人这样联想,使解放前后的韶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韶山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我们再欣赏一下唐代崔颢的名篇《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被宋代诗论家严羽推崇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据说李白对此诗也很折服,他在黄鹤楼前曾慨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诗确实写得很美:诗的首句便由眼前的黄鹤楼联想到昔日乘黄鹤而去的仙人费文瑋,然后用“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来构成今昔对比,反衬今日的落寞空旷;后四句则是从眼前之景出发,对山川人物发出慨叹并揉进自己的乡愁。全诗围绕着黄鹤楼,通过联想将古与今、眼前之景和怀乡之情紧紧融合在一起,自然流畅,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
以上三种联想手法在古诗词里得到广泛应用,范例比比皆是,因文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


三、吟咏实境引发的幻想。从欣赏过的古今诗词看,幻想手法也大体分为三种: 1、营造幻境。如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等。2、虚拟理想。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等。3、构建梦境。如南宋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中“纪梦”诗等。在中国古代,很多诗人或因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不满,或因个人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或因生活困苦潦倒,有时会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只好采用以上幻想的手法,在自己的诗词中虚拟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幻境、理想和梦境,追寻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界,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毛主席虽然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也营造了幻境,但情调却与古代诗人截然不同: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的来历是这样的: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主席,谈她读了毛主席诗词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柳直荀(李淑一的爱人)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李淑一附的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毛主席的词是为回答这个问题而写的。该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悲壮宏大、美轮美奂、催人泪下的幻境。(笔者:因为词义大家都懂,不多解释。)充满了对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怀念、敬重和哀悼,不愧为一首千古绝唱。

重点推荐
微火信箱.烦恼我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