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乡

 yzsr273 2020-09-17

我的家乡——榆次东长凝村

4e176f71t7ec1dacff1a8&690东长凝村(方言“长”字音为zang,“凝”字音为li),历史上叫“东长宁”,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后称“东长凝”。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的行政村,村域总面积21472.4亩,村庄东西绵延3.1千米,位于太行山西麓,距省城太原 40千米,距榆次城区 15千米,省际公路S318董榆线(和顺县董坪沟至榆次)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东长凝村辖域的地形属黄土丘陵区,海拔在8301034米之间,沟、坡、川俱有,梁、塬、峁高低起伏,汾河的支流——涂河穿行其中,自然风景优美,气候温润宜人。全村总土地面积14.1375平方千米,有可耕地7014亩。村庄北倚梁峁,南临涂水,踞涂河之阳,依山而建。山坡上层层梯田,犹如虎背,周边十七条沟梁,宛若飞龙。村前平缓的涂河,恰似一条闪亮的玉带。村庄依山_DSC0087傍水,日日迎接东升朝阳、晨曦紫气。春来山花烂漫,秋时金黄遍野,夏日静观涂水洪涛,山峦叠翠、绿草气息沁人心脾,冬至山舞银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若登高眺望,近山远水,一览无余:清晨朝晖中,房舍与涂河相互辉映;傍晚落日下,耕牛与农夫相伴而归。

_DSC0193 村中有一古老槐树位于东经112°53′38.82″, 北纬37°38′5.32″。树胸围长6.3米,直径为2.03米,高达32米,树冠遮荫面积约480平方米,树龄在1200年以上,根系发达,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甚为壮观。主树干上约3米处分发出4根较大枝桠,树枝旁溢斜出达8米之多。树根突出地面,似龙爪嵌入大地,古树像一把巨伞矗立村口为人庇荫,成为全村的重要标志物

东长凝村有约一万年前人类活动的旧石器遗存,从夏、商、周到秦、汉、晋都有人类生活遗迹;北魏时建寨堡,隋唐时形成宇文圪洞、杨庙儿、张家圪崂三个姓氏聚落,明代时成为官府定名的村庄,村内三部分称东社、中社、西社,历史上曾称东长宁镇。从秦、汉、晋、魏、隋,到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一直随榆次县辖域未变。2019年在册村总人口2240人,有86个姓氏,884户,是长凝川最大的村庄,榆次区的人口大村之一。

_DSC0136东长凝民居建筑从古到今在形制上不断更替,古代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历代又发展为土窑、石窑、砖窑、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等;到明清形成了土坯房、砖瓦房、砖瓦四合院、楼院、圪台院;现代又建成了排房、套间等混合结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这些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在村内杂陈并列,呈现出一种交汇与融合的趋势,形成了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东长凝村神庙系统相当完善,人文风貌丰实。自古以来,村民广积功德,在本村陆续建起了多座庙宇。全村建有龙王庙、马王庙、山神庙、观音堂、文昌庙、供棚、戏台、五道庙、三官庙、静乐寺、舍利塔、真武庙、关帝庙等二十多处;凡是丁字街口和十字街口、出村街口都建有五道爷神龛,这些老式神庙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囊括为一统;民居鳞次栉比,青砖灰瓦连成一片。虽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时至今日,仍存有东社戏台、西社戏台、中社楼院、西社真武庙和关帝庙以及众多的四合庭院,成为历史厚重的佐证。

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发展,至清末民国初,东长凝村民引进种植棉花、烟叶、玉米良种。解放后,又引进玉米高粱“两杂”制种、水稻种植、渔业养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引进使用了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经济收入显著增加,村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

东长凝村人崇尚读书,自古以来耕读并重,明代后逐渐形成了“农商皆本,耕读传家”的传统。清代,村中就开办有私塾、义学堂。民国初,创办了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加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解放初期,村民文盲率达80%以上,现村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90%以上,几十年来学校三次搬迁,两次大规模修扩建。全村培养出博士、硕士及大学、大专学历者300余人,国外研修、留学、客座专家等多人,村民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IMG_256明代晋商兴起,据李、张、孙、王、郑、宇文等姓氏的家谱记载,他们以营商起家,把生意做到内蒙古、湖北、安徽、福建以及天津、京师等地。经营日杂、百货、布匹、绸缎、毛棉、烟酒、茶糖,以至涉及金融钱庄。这些家族在外经商赚钱后,回乡大兴土木,修房建院,兴办书院,教育子弟入仕为官,也有投资公益改良民风者,使东长凝日益繁荣起来。当时西长凝大街上画儿巷以东半条街全是东长凝村人所开商铺,车马店、粮行、饭馆、布行、染行、油行、杂货铺、铁匠铺、成衣铺、当铺、榨油坊、豆腐坊、酒坊、制糖坊、铜匠铺等等应有尽有。在许多地方还开设有分铺,从口外一直开到太原、榆次。其奉行的“诚信、耐劳、节俭、朴实、禁欲”信条,和“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制利”、“以仁为质”的商业道德规范和准则,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建国前,东长凝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村民治病主要靠中医,村中有很多有名的中医和接生婆。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办起了医疗卫生室,培养了“赤脚医生”,方便了村民看病就医。此后,东长凝村又办起了合作医疗。进入21世纪国家全面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村民的医疗卫生健康有了可靠的保障。

东长凝是周边有名的文化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最早在民国年间就有“家戏”或“秧歌班子”。日军侵战时停办。解放后,村里有宣传队、业余剧团,还建立了文化活动室,每年农闲时间集中排练、演出。有的节目还参加公社汇演,到榆次、太原演出。进入21世纪以后,群众自发组织起了民间吹打乐队、中老年舞蹈队、青年广场舞队等。全村文化活动出现了群众广泛参与、多种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东长凝的历史是曲折前进的历史,东长凝的历史是世代东长凝人共同创造的历史;东长凝的人,不管走到哪里,东长凝村永远是他的根。未来的东长凝人,将是幸福的人,有作为的人,东长凝村将会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