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工匠精神,还要有怜悯心!各界法律大咖眼中的法治人才原来是这样的!丨律新社观察

 律新社 2020-09-17
 
律新社主笔丨周柏伊

“每每接待信访,看到当事人在我面前痛哭,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我就会觉得,法官职业精英化,何其重要。” 刚刚就任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的商建刚,昨天在“法治人才培养”论坛上如是分享自己从律师转做法官之后的感受。

作为此次司法改革首位从律师转做法官的法律人,这一年多的体验,让他愈发深刻地领悟到,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有宽阔的视野,要能动司法,更要有一颗怜悯之心。

法律人才,不只要专业素质过硬,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真正所需。昨天(9月26日),律新社在由上海市法学会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讨会上,听到来自上海各个政法机构的法律界大咖都谈到了法治人才的全面性培养问题。

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机遇正在来临,挑战不容忽视,要进一步强化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迎来春天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来落实。法治队伍承担着立法、执法、司法重任,建设好这支队伍,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法律人全面认清今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刘平说,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法治队伍必须站高望远,开辟创新。
 
  • 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刘平

刘平指出,政府法制办制度设计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关系的重要协调者,在大量的法律事务面前,协调是最重要的,而这个协调不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而这种讲法理、讲制度设计的协调。同时,政府法制办也是法律合法的把关者,在政府的决策出台之前,合法性的审查,合法性的把关是法治机构的职责和使命。此外,政府法制办本身也是监督者。要符合这三种身份,就要承担更多的任务,提供专门的服务,发挥专门的作用,这是新的考验,对于法治思维、法治能力、工匠精神、法律专业技术等,都有了新的要求。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社会对法治人才需求加大,法律服务市场将会扩大,这是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好时机。
 
  • 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 林国平

近年来,我国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法官、检察官与律师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法律服务队伍持续壮大。“但应当看到,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相比,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现状仍有一定的差距。”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指出,进一步强化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要把机构健全、人员匹配作为基本要求 

打造一支政治、业务、责任、业务过硬的法治专人队伍
 
以法院为例,司法改革要求法官能够独立审判,没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和积累如何能够把案件审理好?司法改革要形成合议庭负责制,让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并且是终身负责制,如果自身不硬,如何担当得起这样的责任?这些制度设计对法治人才的法律素养、法律阅历和法律经验要求非常高,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法官队伍建设是推进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郭伟清说。高素质法官队伍建设必须遵循法官队伍建设规律,牢牢把握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司法是一门艺术,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郭伟清指出,高素质法官必须包括几个方面的素养:政治素养、法治素养、品格素养和职业素养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郭伟清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制约司法公正、影响司法能力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得到了逐步的破解,上海法官队伍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法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目前上海法院硕士以上学历的法官比例较改革之前提高了1.4%,法官平均从事司法工作的年限达到了22.4年,这个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要提高法官素质,保证公正司法,必须依靠改革创新,依靠制度建设。
 
法官要有宽阔的视野,要能动司法,要客观公正,要有怜悯之心。”商建刚说。这是他任职上海知产法院法官后首次亮相。
 
  •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 商建刚

作为上海第一位从优秀律师中遴选产生的法官,经过1年的身份体验,他对于法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商建刚认为,在法律人的职业理想中,法官的地位崇高、法官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做法官更能彰显法律知识与智慧,法官是一个更能实现社会价值的职业。同时,律师选任为法官,更加有助于本人的整体素养提高。从律师转做法官,是因为更愿意去实现法律人的职业理想,希望能够为提高司法权威,改造法治生态等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担任法官的一年多时间里,商建刚也屡屡参与到信访接待中去,每每看到老人、病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弱势群体痛哭流涕,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他就更深切感到,导致信访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包括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诉讼能力、有些问题错过了解决的时间窗口导致矛盾越来越大等。“坦率说,这些时候我更能感受法官如果做到‘案结事了’,可以大大减少此类信访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法官职业精英化。”商建刚说。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周越强

同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周越强指出,加快建设法治上海需要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业务过硬的法治专人队伍。日前,上海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三年规划已经出炉,对未来三年上海的检察官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推动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建设。

 
  •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 王协

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律师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不可忽视。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王协指出,目前上海高端法律人才还十分稀缺,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升这支队伍的总体素质

机遇正在来临,挑战不容忽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法律服务行业中部分模块化的内容可能会被替代,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可能会重构。”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施伟东说。他认为,未来的纠纷解决机制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可替代的诉讼服务,将由机器来提供,往上是法律服务工作者,由律师和公证员提供,最顶端的才是司法这样一个高成本的社会公共服务。
 
  • 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 施伟东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人才也好,法治人才队伍也好,我们的目标就是不可替代性。”施伟东说。这就要求对法律人才的培养,既要做到法治精神的坚持,又要能够理解把握国情、事情,更要分辨人性的恶与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对于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这个可能是人工智能不能完全替代的部分,也是我们所有法治人才培养需要关切的事情。”
 
施伟东的观点也得到了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俞卫锋的认同。“要正确面对职业泛化及新技术给行业的冲击。”俞卫锋说。职业泛化主要是指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多,不仅仅限于律师,现在还有了很多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一些模块式的法律服务。价格降低、效率提升之后,很多人开始能够享受到这块法律服务。这对于律师服务,对于律所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 俞卫锋 

新时期不仅给法律实务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让法学教育面临重新调整和洗牌。一些法学专家认为,应建立注重内涵发展的准入和评价机制,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严防利好政策下部分高校法学教育新一轮的低质重复扩张冲动。对高校而言,如果对法治人才市场没有一个准确分析和把握,只看到机遇,没看到挑战,就会存在盲目性,将来也会被市场所淘汰。

 
“法学教育同质化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教授指出,法治人才的培养,应逐步打破千人一面的统一培养模式,加强差异化、综合化培养力度,多培养复合型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

此外,法治精神和道德教育是法治人才队伍的核心组成,对提高法律人职业素养、建设法治国家至关重要,高等院校应重视、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需要形成一种协同机制。我国法学教育重视理论讲授,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务教育严重瘸腿,学生普遍欠缺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法学实践还没有成熟的标准体系,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探索。”应培礼表示,华东政法大学已经着手加快构建法学实务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一种长效、可持续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人才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具体地说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当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国明教授说,“我们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并不利于实现公平正义,所以要改。”

  • 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国明

沈国明指出,要全面解决人才队伍素质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在全民族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司法人员的素质也会进一步提高。当然,这个队伍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互联网+”给队伍建设提出了不少条件,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被不断强化。对于人才建设,培训很重要,引进也是一个途径。

 

上海关于法治人才的养成,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共享,大家联手一起来做。”沈国明说。

点击可获取更多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