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72章: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统治者的威压招致民众反抗的“大威”。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道德经第72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9.14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a)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2.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统治者的威压激起了民众的激烈反抗,最后酿成国家混乱的“大威”,参考了《周易》讼卦的哲理。

“威”是统治者严刑峻法的威压,“大威”是民众反抗的巨大威力,老子参考了《周易》讼卦的道理。

《周易》第6卦是讼卦,讼卦就是讲如何诉讼打官司,讼卦展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国家,部落与部落,部落与国家之间的各种纠纷。其中周公九二爻辞曰“不克讼,归而逋(bu),其邑人三百户无眚(sheng)”,孔圣人《大象传》解释说“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圣人侧重于人事和国家治理角度阐发哲理,先用老鼠“窜”的习性指出了社会隐患,再用“患至掇也”描述社会的大动乱由此爆发。

“患至掇也”就是“掇小怨以至于大患”的意思,老子换了一种说法,把它改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如果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威慑民众,当民众忍无可忍不再畏惧那些威压时,他们就会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小的怨愤凝聚成大的祸乱,这个政权就岌岌可危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众的威力可比你的威压大多了,称之为“大威”,所以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