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三百问》252.“不畏威”为何“大威至”?

 舞酒绿林 2023-02-01 发布于广西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为什么“民不畏威”就“大威至”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谓死亡也。畏之者,当爱精神,承天顺地也。”说“大威”是大害,不怕小害就面临死亡,不妥。

王弼注:“清净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净,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注解多但不好懂。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人民不怕威压,因为不怕,就会有大事发生。”(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12页。)他解释,“威”是威压,“大威”是指“大危”或大事。

南怀瑾说,一般人不怕政治的权威,就是天下太平盛世;当道德的政治达到不需要威权的时候,不需要刑法才是真正的威严。(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32页。)说“威”是权威,“大威”是不需要威权。

陈鼓应今译:“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并注释:“'畏威’的'威’作威压讲。'大威’的'威’指可怕的事,作祸乱讲。”(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3-324页。)说得很清楚。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权威时,那么统治者的巨大威胁和祸乱就要来临了。

“不畏威”为何“大威至”?当老百姓、广大民众不怕权威,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也就不会把皇帝老子放眼里,就敢大胆造反了。古人有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民众造反,天下大乱,对统治者就会造成巨大的威胁。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例子。

威,常用词汇有:威力、威风、权威、威胁。“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前面的“威”是权威,后面的“威”是威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还有另一种解释,即高亨的解释。高亨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至”应为“止”。他说:“至者,碍止之义,言民不畏威,则君之威权碍止而不能通行也。”意思是说,当民众不怕官威时,官威就被阻碍行不通了,或者说没得用了。这样理解也说得通,问题是这里的“至”能用“止”代吗?高亨有三点论证,但非常勉强,不能令人信服。

至,读zhì,象形字,箭落地。本义是到来、到达。

止,读zhǐ,也是象形字,脚趾头和脚掌。本义是脚。

两字虽然音近,但字义完全不同,扯不到一块。

如何解决“民不畏威”问题,下文是老子的告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