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辞》 卦辞是一个卦的总纲大义,由周文王撰写,言简意赅高屋建瓴。 “需”的甲骨文字形上“雨”下“天”,古人早就认识到水是天下万物生命的第一要素,可以用“雨水”代表万物的基本需求。万物在屯卦出生,在蒙卦启蒙,接下来就要养育身体和培养心智了,所以圣人把这一卦命名为需卦。 人的需求涉及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解决了衣食住行,还要接着去追求地位名声等更高层次的满足。圣人从日常的饮食之道,延伸到人的所有需求欲望上,最后将其上升到关乎国计民生的高度。那么一个人怎样追求财富和实现人生目标,一个国家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圣人从四个方面逐层展开全面论述。 第一句“需,有孚”,是说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孚”有诚信信心耐心诸义,面对困难要充满信心,物质匮乏须耐心等待,君子求财取之有道,要诚信为本,合起来故称“有孚”。 第二句“光亨”,是说采取的行为方式。不管是追求财富还是分配利益,都要正大光明公平公正,民不患贫而患不均,故称“光亨”。 第三句“贞吉”,是说获得财富后如何做。“贞”有正、藏、珍惜诸义,既要守正而行,又要珍惜劳动果实不铺张浪费,还要怀着感恩之心乐善好施回报社会,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财富,获得圆满吉祥的结局,故称“贞吉”。 《彖传》 《彖传》由孔子编写,逐字逐句注释并补充文王的《卦辞》。 孔子说,“需”既指需求,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必须”,民以食为天,因此民众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必须要满足,故称“需,须也”。 但远古时代食物匮乏,这些需求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既要面对自然界的狂风暴雨豺狼虎豹,还会陷入人世间的尔虞我诈流血争斗,追求食物利益的同时危险也一并而来,故称“险在前也”。 虽然前方充满了凶险,但为了自己和民众的生存必须要奋力拼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又不可一味用刚用健,要讲究策略,唯有策略得当行为适宜才不会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故称“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固穷也”。 孔子接着说,文王《卦辞》中的“需,有孚,光亨,贞吉”什么意思啊?是说人不会孤立存在,一定依附于某一个群体或部落,部落首领或君王的作为至关重要。唯有像天那样公正无私合理分配,才能使幼有所育老有所养,让所有人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吉祥,故称“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大象传》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大象传》也是孔子所写,和《彖传》一起都用来注释文王的《卦辞》,只不过两者的角度不太一样。 孔子说:需卦展现的天象是上“水”下“天”,水在天上为“云”,云气上升到天空还未凝聚成雨,但迟早会喜降甘霖,这是需卦展现的天象,故称“云上于天,需”。 君子看到天上聚集着云迟早会下雨,联想到自己的理想也一定会实现,英雄终有用武之地。当不急不躁乐天知命,饮食以养其身,安闲以怡其心,养好身体端正心态耐心等待,故称“君子以饮食宴乐”。 卦辞是文王所写,六个爻辞是文王的四儿子周公所撰,就是中国人崇拜的“周公解梦”的那个周公,孔圣人逐句注释爻辞称为“小象传”。 周公接下来详细描述获得食物追求利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策,谋求食物和利益是有风险的,物资匮乏竞争激烈,越接近利益风险就越大,利益越大危险也就越大。在需卦的卦象中有一条大河,湍急的河流非常危险,古人在周易中把涉越大江大河比作最大的困难,称之“涉大川”。 圣人就以离河水的距离远近标明危险的大小,又以如何到达河流喝上水的历程描述追求利益的全过程,具体分成六个阶段,依次是“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需于酒食,入于穴”。 初九爻 初九:在追求利益的初始阶段,位卑力弱没有能力与别人争夺,得以远离是非之地,就像身处荒郊野外,站在远离河边的干地上,故称“需于郊”。 但并不是说你就无所事事,君子身处贫困,既不能血气方刚贸然行事,也不可消极沉沦无所事事,既要坚守信念安贫乐道,还要卧薪尝胆积蓄力量,这都需要极大的恒心和耐心才行,唯有如此才不会卷入争斗的漩涡中,这样做没有害处,故称“利用恒,无咎”。 引申到人事上,面对与自己无关的利益是非要尽量远离,不要被牵扯卷进去,沦为无辜的牺牲品,故称“无咎”。 孔子说:“需于郊”是什么意思啊,是告诫位卑力弱之时注意保护好自己,不要主动去冒险招惹豺狼强盗,也不可贸然置身于险难之中,故称“不犯难行也”。 九二爻 九二:到了第二个阶段,触及到了酒食利益的边缘,就像是踩到了河边的沙地,但此时的利益还像沙子一样小,故称“需于沙”。 虽然只是像沙粒这么小的利益,还是会招来别人的非议和责难,故称“小有言”。如何妥善处置,此时还没有大动干戈,就像口头上的纠纷,一般和颜悦色用言语解释解释就能解决,也称作“小有言”,具体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对于个人来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故称“小有言,终吉”。 对应到社会,基层官员有责任调解民众争夺食物的小纠纷,耐心劝导不让事态扩大,使得百姓和谐相处安乐吉祥,故称“小有言,终吉”。 孔子说:“需于沙”什么寓意?是说河边的沙地虽然比陆地软了,但宽阔平整,既不会深陷其中,还有回旋的余地。“衍”读(yǎn),从“水”从“行”,河水蔓延渗透形成的沙滩既宽阔又平整,象征一个人做事审时度势中道而行,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故称“衍在中也”。 “小有言”什么寓意?是说利益争端尚小,所以招致的非议和责难也小,用言语就能解决,结局也终会吉祥,故称“以终吉也”。 九三爻 九三:到了需卦的第三个阶段,面对即将触手可得的利益,必定会招来强劲的竞争对手和贼寇,就像是再往前走必定会陷入河边的泥潭,故称“需于泥,致寇至”。 这时候怎么办,陷入泥潭万万不可惊慌失措,越挣扎越往下陷,必须先冷静下来,才能想出脱身泥潭的良策。 孔子说:“需于泥”什么意思?陷入了利益纠纷的泥潭,象征危险灾难就在门外了,故称“灾在外也”。 “致寇至”是什么意思?是说即使你不去主动招惹,贼寇强盗也会自己找上门来,既然躲不开就不得不面对,前面虽是龙潭虎穴也要奋力闯过去。如何闯过困境,孔子用生活常识做比喻,陷入河边泥潭中不能惊慌失措,越挣扎陷得越深, 一要体力充沛,二要沉着冷静,三要方法得当,唯有恭敬谨慎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故称“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爻 六四:好不容易从泥潭中拔出脚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被湍急的河水淹没了。象征陷入了酒食利益的争斗中,打得头破血流,故称“需于血”。 那么能不能从血泊中脱身而出,圣人说“出自穴”,用鼻子在五官中的中正位置和远古的祈雨仪式做比喻,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论述,告诉我们如果行为得当就一定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 首先,“自”代表“鼻”,作为个人已跻身上层,就像人的鼻子居于五官中央且高高凸起,既有充足的财富又有显赫的地位,还有很多追随者围绕在你的身边。虽然四周危机重重,但如果仍然能够谦逊低调行为得中,做事光明正大,就能消除众人争夺利益的血光之灾,自己也得以从坎穴中脱身而出,故称“出自穴”。 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个人相当于朝廷重臣,他的职责是维持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需于血,出自穴”是古老的祈雨仪式,把血滴入器皿中献祭上帝,以此引导地穴之水汽升腾于天,云聚于天就会喜降甘霖。如果这位大臣能够下恤民情上达君王,像鼻子那样居中调停有方,就可化解人世间的争斗,使整个社会风调雨顺,这是国家层面的“需于血,出自穴”。 孔子说:既然“需于血”为什么还能“出自穴”?是说调解由利益引起的流血争斗不可火上浇油,而应该上顺君王,下顺民情,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民众也会听从于你,便可妥善解决社会矛盾,故称“顺以听也”。 九五爻 九五:众人历尽艰辛来到了河里,喝上了甘甜的河水,故称“需于酒食”。 象征一个社会和国家也有了一定的食物储备,但还做不到按需分配。这时候需要首领或君王出来主持大局,找到一套公平分配的原则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既按劳分配,也不能搞绝对的平均,则能使民众心服口服,天下由此和谐吉祥,故称“贞吉”。 上六爻 上六:到了最后找到了河流水资源,但这条河是全民共有,如果被少数人霸占或掌控,就像是把巨大的财富藏到深深的洞穴中,故称“入于穴”。 对于个人来说,大获成功或暴富之人不能过多地占有财富。天地生养了万物,都没有据为己有。人如果藏匿财富为富不仁,到时候自会有人不请自来找上门。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乐善好施回报社会,则会得到吉祥的结局,故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孔子说:“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什么意思啊?是说如果贪得无厌为富不仁,其财富和地位最终是守不住的。 “当位”是周易的常用语,比喻德财相配。反之则是“不当位”,象征德才浅薄却窃居高位。中国人常讲厚德方可载物,德高才配得位,虽然有时候德才不当,但如果能明事理识大体及时改变,不狂妄自大,最终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过失,“未大”则“未大失”,合起来故称“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老子《道德经》也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如果用之回报社会乐善好施,则是识时务的俊杰, “敬之终吉”的社会状况,应该是圣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