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吾未见好(hào)德如好(hào)色者也。”
【原文朗读】 【白话翻译】 【解读】 1、孔子说,只有像好色般好德,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底。 本章承接着上一章,上一章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诉我们任重而道远,要像江河之水那样长流不息,最终才能东流入海。但是世人能到达终点的人少之又少,难就难在自觉和有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爱好美色更是人的本能,不用教,也不用提醒,一般人都会目不转睛趋之若鹜。而好德则是另外一回事,需要时时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反省自己,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在《雍也篇第六》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lè)之者”。将做任何事分为三种境界,去了解知晓不如爱好偏好,但爱好偏好又不如以此为乐。本章的“好德”虽然已经不容易了,但还没有达到“乐德”的最高境界。2、“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的最原始出处。 这句话是孔子针对卫灵公有感而发的,在《史记》中有记载。《论语》中共出现了两次“好德如好色”,在《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史记》中记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师徒第二次来到卫国,还是没有得到卫灵公的重用,卫灵公不问如何施行仁政,而只问如何行军打仗,甚至还把孔子作为自己显摆的配角。有一次出行,灵公与貌美的夫人南子同车,让孔子的车随行在后。孔子心里非常别扭,发出了“好德不如好色”的感慨。3、有些学者认为本章的“好德不如好色”是错简。 《卫灵公篇第十五》的主角是卫灵公,把“好德不如好色”放在第十五篇合情合理,现在又出现在了《子罕篇第九》中,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编排失误了。其实不然,这恰恰是论语编撰者的精心编排。中国人有独特的思维和说话习惯,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不同的场合说,甚至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表情稍微变一下,这句话的味道就变了。 所以论语的编撰者们,将孔子的一些话语放在不同的篇章中,引申出了更多的人生哲理。有好多处,举列如下。比如“巧言令色”,出现了三次,在《学而篇第一》和《阳货篇第十七》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况且一字不差。在《公冶长篇第五》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还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出现了两次。在《学而篇第一》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里仁篇第四》中,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还有“入太庙,每事问”,出现了两次。在《八佾篇第三》中,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在《乡党篇第十》中,入太庙,每事问。还有“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出现了两次。在《学而篇第一》中,子曰:“君子不重(zhònɡ)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在《子罕篇第九》中,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一点不一样,一个是“无”,另一个是“毋”。4、孔子也有被人误解为好色的时候。 只要是人,都会爱好美色。孔子既是圣人,也是一个平常人,他也会爱好美色。在《雍也篇第六》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yuè)。夫子矢之曰:“予所否(pǐ)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卫灵公的皇后,长得非常美,孔子私下去见南子,很多人都觉得圣人也贪恋美色。唾沫星子淹死人,连子路都受不了了,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孔子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急得对天发誓,我绝没有这个想法,老天可以作证,老天可以作证!【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孔子用好德和好色作比喻,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难就难在自觉和有恒。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