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荷生 | 从仲景自序,解读伤寒与内经的联系

 jiezhukuaile 2020-09-18

关于伤寒论的价值问题,说法很不一致,我觉得最好是从张仲景的自序和伤寒论的内容去做探讨,或许可以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我个人的认识有以下三点:

(1)总结了汉以前的学习积累,发挥了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提高理论的作用。

(2)对疾病(以外感邪实为主)提供了病原特性与生理机能相互影响因而产生的一般性的现证规律,作出了针对原因调整机能的治疗大法;而且辨证明确,用法严谨,善于掌握运用,确能产生显著而比较迅速的效果,可称临床诊断治疗学纲要。

(3)一部完全从实际出发,简、要、纯、朴,系统分明的科学作品。

仲景自序的有关条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又陈修园注长沙方小引,根据“汉艺文志云汤液经出于商伊尹,皇甫谧谓仲景论伊尹汤为十数卷”,断定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除崔氏八味丸、侯氏黑散外,皆伊尹之遗方。

我们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伤寒论》大概作于后汉年间。当时可能已在伤寒病盛行之后,所以它的写作体裁并不属于病案记载一类;它的写作动机,完全为了“悲天悯人”、“惩前毖后”,不但想直接挽救病人的横夭,而且想挽救医生的单纯经验主义。不得不从多方面追求前人的理论根据,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来,作为纠正经验主义者的切实指导。正因为他的总结方式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依据,所以它的内容不但不是死搬教条,相反的大大地提高了前人的理论。

例如:《素问》在原理方面只提出了“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伤寒论》即以“必恶寒”的现证规律予以充实。《素问》在治法方面只提了“寒者热之”与“辛甘发散为阳”,《伤寒论》即以“桂枝汤辛温解肌”予以充实。使《素问》的理论得着《伤寒论》的实用而更加显著,后人跟踪研究继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见中医学术在汉时已经踏上了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提高理论的发展规律。有人认为“中医是单纯经验,没有学理”,认为“伤寒论是流水账式的记载,并不根据五运六气”,这种说法,不但忽视了中医学术体系,并且与史实不相符合。

还有一个必须提出的问题: 据历代考定《素问》乃秦汉时人伪托之作 ,那么《伤寒论》的理论根据似乎已被根本推翻,现在仅仅凭着仲景自序有撰用《素问》一句话,就肯定《素问》是《伤寒论》的理论依据,很难令人相信。

不过我个人的看法,《素问》的行文记事,虽显然有时代性的可疑,但关于原理原则方面却似非后世所能伪托,很可能这种理论早已传习而为后人所追记编撰;不然,何以不但详考《伤寒论》的内容与《素问》并无背道而驰的地方,即使张仲景以后的著作也算不是根据它来继续创造经验的呢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原理原则当然还需要重新通过科学的实验才能确定下来,但直至今日中医的诊断治疗仍系依靠运用这套规律争取实效却也未可否认。可见不能因为《素问》的形式完全否认《素问》的内容。更不能因此而认定《伤寒论》没有理论依据,或否认《伤寒论》理论依据的实用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