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丰富同学们的暑期生活,体悟中医学理论,强身健体,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在章文春教授的组织带领下,通过网络平台,开启了为期六周主题为“修身治学”的线上暑期集训。参加集训的有气功科学研究所的硕博研究生、本科中医(5+3)班、中医摇篮班的学子们及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共300余人。本次集训,在“修身”方面,安排了早晚的气功锻炼,内证于己,强化同学们对人体之气的体察,强身健体;在“治学”方面,章教授带领硕博研究生们进行中医气学说的线上直播课教学,并给同学们推荐了相关的书籍和视频进行学习。以下是 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健强同学的读书学习感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那些喜欢交朋友,擅长沟通,比较活跃的人定义为“外向”的性格,而那些害羞,不爱说话的人则定义为“内向”的性格。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外在的一些表现有时候会有一些出入。比如说郭德纲,大家就会想,一个相声说的这么好嘴皮子这么溜的人,一定是一个外向的人。其实不然,郭德纲曾经说过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平时不工作时比较宅,喜欢独处,一个人在家看看书、写写字、唱唱戏。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搭档于谦,于谦就很喜欢呼朋唤友,吃吃饭,喝喝酒,赛赛马。那么,从气学上如何界定“内向”与“外向”的性格呢?我们姑且暂时这样定义它:内向与外向的性格是人体之气不同特质的表现及其获取自然之气(包括社会)不同渠道的倾向。那又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 1.心理学对内外向性格生理结构基础的认识 我们先看看心理学是如何理解性格的。在心理学性格研究领域,比较流行的大约有3种学说,一是类型说,即把人分为内向与外向两类;二是特质说,即把性格当成一把尺子,每个人都处在这个尺子的不同位置,构成一个连续的分布。还有一派观点认为不存在固定性格和特质,每个人会根据不同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得到》介绍的《内向者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兰尼提出不同的生理结构决定着人们的不同性格,且转述之。人体大脑的神经递质能够传递信息、引导大脑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量,血液流到哪儿,大脑的哪个部位就会受到刺激,从而发出信号指挥身体的行动。其中,多巴胺传递的是运动、警觉的状态、短时记忆这些信息,他们走的那条神经通路最短最快捷,途经大脑感受外部信息的区域。而乙酰胆碱传递的是思考和长时记忆这些信息,他们走的神经通路很曲折,耗时比较长,途经的是大脑感受自身信息的区域。 这两种神经递质人人都需要,但不同的人对它们的反应却不一样,有些人对多巴胺反应不敏感,他们就必须通过分泌肾上腺素,来刺激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他们更活跃更好动,在得到了充足的多巴胺供应后,他们会感觉身心愉悦,这些人就是我们说的外向的人。相反的是,另外一部分人却对多巴胺高度地敏感,太多的多巴胺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刺激太多,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乙酰胆碱,它也能让人增加幸福感,让人扫除焦虑感觉平静。这就是内向的人。相反的是,另外一部分人却对多巴胺高度地敏感,太多的多巴胺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刺激太多,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乙酰胆碱,它也能让人增加幸福感,让人扫除焦虑感觉平静。这就是内向的人。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神经通路上跑动,它们也联系着大脑中不同的自主神经中枢,这些自主神经指导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同的行为。 多巴胺让人兴奋,激发的是运动自主神经,就好比打开了给人体机器加油的阀门,可以称之为阀门全开系统。乙酰胆碱让人放松,激发的是退缩自主神经,就好比给身体踩了刹车,可以称之为阀门关闭系统。总之,外向的人与多巴胺、肾上腺素、精力消耗、阀门全开系统联系,他们渴望得到外部刺激,比较短的多巴胺神经传导通路占优势,擅长短时记忆,话张嘴就来,受到刺激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多巴胺释放出快乐的感觉,让他们想停也停不下来。而内向的人与乙酰胆碱、精力储备和阀门关闭系统相联系,他们需要回到长时记忆中寻找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思考,需要深思熟虑才能讲话,乙酰胆碱让身体慢下来,这样能储存精力,让他们在平静的状态而不是兴奋的状态中,才会感觉到幸福。 2.气学对内外向性格生命基础机制的思考 以上心理学在对内外向性格生理结构基础的认识中,运用神经递质、肾上腺素等身体内分泌物的生理要素来阐释内外向的心理特征。这些内分泌物属于人体活性物质,是精细的形,故属于形的范畴。性格是神的范畴。在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中,还有气这一重要的生命要素。那么在内外向性格的机制中,在气这个层次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意元体参照系是意识活动的内在规定性的系统模式,我们的性格是属于参照系中比较深层与稳固性的内容。 一方面,从不同个体来看,先天父母不同的生命信息、不同的生辰形成不同的先天禀赋;后天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等,形成不同的参照系性格模式。而人体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性格模式和人体的形(如多巴胺与乙酰胆碱)、气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连锁反应,构成一个性格反应系统。这个系统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这个系统的运作下,人感到舒服,身体能够得到能量的补充,这便是因不同性格而形成的不同自然之气的摄取模式或者说不同自然之气的摄取模式造就的不同性格。比如,一些人比较喜欢群居,喜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一说起话来不用思考张嘴就来,总能成为聚会的焦点。为什么会显现这个外向的性格呢?原因是,他们在这种状态下,意识状态是开放的,气机是打开的,人们的关注与互动会给他“加气”,这强化了他们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的补充。健谈、善于表达使得他们能够吸引人们目光,而人们的正反馈又使他们更加趋向于这种方式,反复的外在与内在的作用,便形成了这种外向摄取气的系统。而一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没那么会表达,会比较小透明,甚至让人误解而产生情绪变化,这消耗了他们的人体之气,就会感觉很累。 因此,在人体的自我保护下,人体之气久而久之倾向就于内收,以减少气的消耗。而独处时,他们会比较放松,气就比较容易打开,外界的自然之气摄取的就多,得到气的滋养,就会感觉比较舒服。另一方面,从个体上来看,人的性格又和人体的气机状态有关。如一个人身体比较好时,就比较健谈、乐于交流,表现为外向的特征,身体不好时,就比较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谈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就侃侃而谈,而其他的事情就会表现的不感兴趣。因此说,从气学上来看,内向与外向的性格是人体之气不同特质的表现及其获取自然之气(包括社会)不同渠道的倾向。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向与外向的性格呢? 首先,从根本上来看,外向与内向的性格都是意元体参照系的内容,是摄取自然之气的不同倾向和人体之气的不同特征,是不圆满的。如果一个人是通透的,何种情境都能摄取能量,处于“中和”的圆满状态,那么也就无所谓内向还是外向。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性格的问题,就得从神上走,克除偏执参照系,走上心学修炼的道路。其次,外向过度容易使气浮散,内向过度容易使人气郁滞。形气神三位一体,我们也可以从气上入手,去中和我们的性格。如内向的人多练练动功发散人体之气,外向的人多练练静功收敛人体之气。 如对一个内向的人只是简单的说你要外向一些,多与人交流,易说则难做,因为要改变的不是一个观念,而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系统,在改变、迎合别人的过程中会常常更加的心力交瘁。不如让他练练气功,补补气,通畅通畅身体,再由气去影响神就容易一些,可操作性也更强一些。当然,不同的内外向性格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比如外向的人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内向的人比较专注,容易坚持。内外向的人完全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长处。如内向的人完全可以从事一些对专注力要求比较高的技术上的工作,也能做出成绩。在与人沟通时,不善言谈,可以多倾听。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与他人交谈时,可以调节到与他人同样的频率,如自己的步伐和呼吸与其调节一致,也可以自己默默组一个场,都会帮助内向者缓解沟通压力。 中华文化崇尚整体观,不是分科的“科”学,是整体的“整”学,气学尤为显著。它不仅能揭示生命真相,还能阐述宇宙自然的奥秘;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还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摄取气学营养,完善我们自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