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思明居士 2020-09-19

“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豪”。很多人认为鲜卑是在魏晋时期才出现的部落,其实不然。他们原本属于东胡,而匈奴人击溃东胡以后,分为了鲜卑和乌桓两个部落。两者都是以所居住的地方为名,鲜卑就是东胡人居住在鲜卑山附近,而得此名号。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而鲜卑则一直处于匈奴人的奴役之下,东汉时期屡次跟随匈奴寇边。还与东汉,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冲突。这三次战争,也被称为“压倒帝国的稻草”。

(一)、且战且和,利益需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鲜卑在东汉前期,经常与其发生冲突。因为当时他所跟随的是匈奴人,一方面不得不充当马前卒,另一方面自己也想攫取些利益。

他们所生活的地方苦寒且有些贫瘠,而富庶的中原就如同摆在卧榻前的一块肥肉,总是让人垂涎欲滴。

1. 两相联合,结束战争

“三十年,鲜卑大人於仇贲、满头等率众人诣阙朝贺,慕义内属。帝封於仇贲为王,满头为侯”。鲜卑人虽然表面上归附于匈奴,其实内心对他们充满了仇恨。但是迫于生计,只得跟随他们南征北战,充当炮灰。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鲜卑人无时无刻不想着摆脱匈奴的控制,而尚算强大的东汉可以看成是自己的跳板。虽然与东汉发生过几次战争,但是东汉真正的敌人是匈奴。因为共同的敌人,鲜卑和东汉连接在了一起。鲜卑人,其实就是想要借力打力。

《后汉书》“事已具《肜传》,由是震怖。及南单于附汉,北虏孤弱”。公元五十四年,匈奴守令满头和于仇,进洛阳朝拜。其实,他们就是想要借助东汉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对匈奴的打击。对于外族归附,东汉方面自然是满心欢喜。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论是归附匈奴,还是投靠东汉,鲜卑都有自己的目的就是统一草原。显然,若是长期的依附于匈奴,只能当别人的附庸。而东汉和匈奴有着世仇,若是单凭借自己的力量难以和匈奴抗衡,而得到了东汉的支持,事情就不一样了。

此时,匈奴方面发生了分裂,成了南、北匈奴。“年十四五,勇健有智略。异部大人抄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单骑追击之,所向无前,悉还得所亡者,由是部落畏服”。檀石槐趁机联合草原上的乌桓还有丁零等部,而且又向中原及时通报了消息。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东汉出兵,鲜卑出力,双方联合攻击北匈奴。这属于两方的和平阶段,因为有着双方共同的敌人。而匈奴一旦失势,两者的矛盾也必定爆发。因为北方袭击中原边境,是必然现象。因为他们所辖区域贫瘠,需要获得大量的物资。

檀石槐在统一了草原以后,就开始着手和中原王朝作对。因为人的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俗话说,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没有摆脱匈奴时想要自立;在独立了以后,又要保持和之前匈奴同样的政策。就是不断地从汉朝,来获取经济利益。

(二)、战和之夺,自有人定

“假如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信念去打仗,那就没有战争了”。这是《战争与和平》中的一句名言,事实就是如此战争或者和平都是为了利益。鲜卑曾经跟随匈奴和东汉交战;双方为了击垮匈奴,又有过短暂的蜜月期;但是檀石槐统一了草原各部以后,又开始了对东汉的劫掠。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1. 养虎为患,不能控制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后汉书》:“自邓太后临朝,四蛮具起,盗贼内侵,水患淹城。”纵观整个东汉,主少国疑的现象屡屡发生,而太后临朝称制,外戚趁机夺权,也屡见不鲜。所以,东汉整体的对外策略都是以防御为主。只有匈奴势残,而又有鲜卑撺掇,才出兵击败了北匈奴。

此时,西羌作乱,东汉与其爆发了冲突。分别是汉安帝、汉顺帝以及汉桓帝在位时期。待平定叛乱,东汉可谓是心力交瘁。更何况,汉灵帝继位,卖官鬻爵,大兴党锢之祸。朝堂内外,人心惶惶。屋漏偏逢连夜雨,自然灾害时刻充斥着中原大地。

其实,这正是鲜卑后来由和转战的原因。因为东汉的虚弱,疲敝,正是自己的机会。当时,就连东汉的子民都不看好他们。更何况,后来还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反观鲜卑一方,若无其事。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当中。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从汉和帝到汉顺帝在位的五十余年中,旱灾共有二十五次;蝗灾三十三次;雹灾三次;水灾四十一次。而汉安帝在任的二十多年里,竟无一年无灾。底层百姓怨声载道,而上层阶级又无应对之策,只顾着寻欢作乐或者沉浸在官员虚构的天下太平之盛景中。

2. 养虎为患,趁火打劫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东汉内忧外患,其实正是鲜卑所愿看到之景象。因为他们本身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发展的非常一般,此时又正值中原混乱。

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因为鲜卑人从未真心的归附于东汉,对他们而言不论是跟着匈奴还是跟着东汉,就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鲜卑也从不认为双方是盟友关系,而东汉也一直将其视为自己的附属。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帝国,鲜卑肯定要在其低迷时企图分一杯羹。这一切其实还要归咎于东汉,若是自己的实力能够压制住鲜卑,帮助其讨伐北匈奴自然无可厚非。而东汉本身就内忧外患,也未作长远考虑,所以才造成了鲜卑后期屡屡犯边。

鲜卑选择和平时,是它自己想要谋求发展,不想让这个刚刚崛起的民族,被扼杀在摇篮里。而它选择战争时,是因为南边的这个庞然大物,已经奄奄一息。再也没有将自己一举击垮的实力,但是东汉身上又有数不尽的好东西,为了得到他们只能明抢。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其实,鲜卑最开始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最初被匈奴人压制的抬不起头,每次作战都是出力最多,而“分赃”最少。

(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历史上著名的“勒石燕然”,就是窦宪在北击匈奴时所立之功。但所有人都未曾想到,这其实是为鲜卑做了嫁衣。东汉的很多政策,都为后世留下了隐患。冒顿单于一直压制鲜卑,而后鲜卑又投靠匈奴不断袭扰汉边。

后来又因为北匈奴惨败,而统一草原。之后,又开始不断的打击东汉。而此时又有大量的南匈奴内迁,直接为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埋下祸根。

1. 战和之事,因时而异

在鲜卑和东汉的关系方面,鲜卑一直都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而东汉,就像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毫无还手的余地。东汉内忧外患之际,鲜卑却势头正盛。“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领之,皆属檀石槐”。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檀石槐在位时,并没有急于和东汉开战。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实力,所以决定先征服其他部落。而后,集中力量对付东汉。而东汉方面,并未注意过鲜卑的动向,对于他们也是颇为轻视。正所谓厚积薄发,匈奴自己有了实力以后,自然会去侵扰病入膏肓的东汉。

不论是作战还是和平相处,鲜卑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他们卸磨杀驴是因为,驴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没有用了。而且,自己还能吃几块驴肉,喝几碗驴汤。至于什么背信弃义,在利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2. 气焰正盛,过河拆桥

“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汉灵帝是一个妄自尊大之人,本身没有实力,还好大喜功。于是便有了夏育、田晏和臧旻弃军逃跑之事。三军将士,全部损失殆尽。

本来东汉的实力就不强,经过这一打击,更加羸弱。“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朝中无人可用,汉灵帝便又开始发挥传统技能,卖官立爵。

鲜卑与东汉政府多次"复合",为何还是"摩擦"不断,根源在哪里?

可以说,檀石槐的军事能力还有手段都是十分高超的。东汉的将军们,在各方面都难以与其抗衡。而且,他们求胜心切,所以就落入了圈套。可以说,东汉的灭亡和鲜卑有着直接的关系。若不是经此一役,东汉也就不会在黄巾军起义中,被各地的军阀左右。

结语:

其实,鲜卑和东汉之间的战争,他们就是为了能够掠夺一些财物或者让东汉能够与其封贡互市。这两个国家,不存在什么世仇,而东汉也不想主动招惹。奈何,帮其打倒匈奴以后,鲜卑却倒打一耙。鲜卑投靠匈奴,是为了生存;投靠东汉,是为了独立;彻底与东汉为敌,就是为了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后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