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步高《诗词格律与写作》第四讲: 孤平、拗救(下)

 江山携手 2020-09-19

王步高《诗词格律与写作》: 孤平、拗救(下)

[续上]

下面我们主要讲拗救,这是今天课上的重点。

拗救

拗句: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拗了,补救一下,叫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仍然因为看作它是符合格律的。所以同学们会有一个感觉,我们跟大家一再讲到,律句就是这四种基本句型,如果说要加上那个准律句,也还只是五种句型。但实际你去对照《唐诗三百首》,大量的诗篇没有几个是按照这四个基本句型组成的。大量都是有变化的。而绝大多数又是符合格律的。当然也有一些古风式的,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律句。

拗救

准律句实际就是一种拗救的句子。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

注意,准律句实际就是一种拗救的句子。在“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这叫“三拗四救”。当然对七言律诗来说,就是“五拗六救”了。它前面加了两个字。这种实际上就是一种拗救。

本句自救:孤平拗救: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

拗救基本上是两种句型,一个是孤平拗救: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个我们前面反复讲到。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或者叫本句 自救。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刘昚shèn虚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昨来闻更贫”。刘昚虚的这首诗,第六句本来也是平平仄仄平,现在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是孤平拗救的句子。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的这一首的第六句也是这样。“月光明素盘”,这两个字也是本句自救。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了仄。我这里实际上已经解释过了。

遣悲怀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窅yǎ:1.眼睛眍(kōu)进去。2.深远。窅冥:深暗的样子。

七言律诗也是这样。像元稹的《遣悲怀》第四句“潘岳悼亡犹费词”,“潘岳”这两个字可以撇开不谈。它本来后面就是平平仄仄平,现在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是第三个字补救第一个字的平声。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林外, —/ — — /,

镜天无一毫。 / — —/—。

南山与秋色, — —/ — /,

气势两相高。 / / /— —。

第二句本应是 — —/ /—,“镜”是仄声,犯了孤平,于是将第三个仄声字换成平声“无”字,这是句中自救。同时出句第一字也用了平声“楼”字,也有相救作用。

《长安秋望》这里也是。第二句“镜天无一毫”也是。“镜”,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第三字补它一个平声。这个句子就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例子。

本句自救,这是第一种形式。另一种就是对句相救。

2、对句相救:

A、大拗必救:

出句为平仄脚句型(仄仄平平仄),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补偿。

对句相救有两种,一种是“大拗必救”,另外一种小拗可以不救。这种出句为平仄脚句型,也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五言第四个字拗,七言第六个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补偿。这个是对句相救。看例子: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这首诗是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看它第一句第四个字拗了,下一句用第三个字补救。大家注意,并不是完全在相对应的位子上。上句第四个字拗,却在下句第三个字救。这种是必须要救的。就是前面讲的“大拗必救”。大的错误必须要改正,小的错误可改可不改。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的《孤雁》这首也是这样。性质跟它是一模一样的。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最典型的是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恐怕同学们记这个典型的例子是最好记了。因为这个句子太有名了。它不是用拗救的办法,就很难变成这样一个千古绝唱式的句子。“不”字用拗了,用“吹”字来补救,就是对句相救。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第三句“不”字应用平声,现用了仄声,在第四句应用仄声的第三字处改用了平声“吹”,是对句相救。

“不”字用拗了,用“吹”字来补救,就是对句相救。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这里也是这样。也是第四字拗,对句的第三字救。

天末怀李白【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3)类。

这里也是这样。这里是第三句“几”字拗,“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用第三字,我这里没有用红字标出来。“几”字仄声拗,“秋”字平声救。这就是对句相救,也是这种情况。

B、小拗可救可不救

指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但是诗人往往用救。

第二种形式是“小拗可救可不救”。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大家注意,前面我们举的例子,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个当中是上句第四字拗,拗这样的位置是很严格的,你拗了一定得救。然而第三字拗就可救可不救。但是人们常常救。典型的是李白的《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实际上刚才我已经举了一个(例子),是第三字拗,第三字救,同样位置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个孟夫子的“孟”这个地方,常常是可平可仄的,他拗了,不救也不算错,但是他还是救了。下一句补了“风流天下闻”。大家注意,这个句子就四个平声了。“风流”是平声,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它变成“平平平仄平”。就出现四平声。他第三个字是还三句的一个平声字,为了救上句的。《祖席》这一首也是这样。

祖席

韩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第三句拗,(对句)第三个字救。这里,李白的《送友人》也是这种情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平声)

孟浩然的《留别王维》也是这样。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也有一种,最后我们还有一点时间讲一下。

大拗与孤平拗救同用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大拗与孤平拗救同用。大家知道,所谓大拗必救的是上句的第四个字拗,下句的第三字救。它现在出现像这个《与诸子登岘山》,下一句救呢,第三个字有两用,不但救了上句,也救了本句。救本句呢,本来是像“往来成古今”,这是一个字做两用,既是大拗相救,也是本句自救。这种出现两种情况。我们连举几个例子: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像“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我们这里都用红字标出来,一看非常清楚。它既救了上句,又救了本句,又是本句自救。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里李商隐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也是这种情况。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颈联出句第五、六字应用平声,现用了仄声,所以在其对句中应仄的第五字,换用了平声“无”字相救,并将同句中的第三字应平而改仄声“向”字自救,这样就构成了双救。

七言也有。《夜泊水村》这一首,第五六两句,是非常典型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也是下句的,现在变成第五字,既救了上句的第六字,也救了本句的第三字,也是一举两得。

小拗与孤平拗救同用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也是这样的例子。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送人东游》这里第二句,就是这种双救的。大拗[按:应为“小拗”]相救和本句自救相结合。后面一句就是可救可不救的,小拗相救,对不对?同样在第三句(字)。这里司空曙的一首也是这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大家注意,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1)(2)两类相结合。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也是两拗相救相结合。而且“山雨欲来风满楼”构成了一个千古绝唱式的句子。如果没有这个拗救的话,他这个句子就形不成了。就不合格律了。同志们想到没有?

还有苏轼的《新城道中》: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竹”字。这是(1)(2)两类相结合。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这里也是五六两句。大家注意,经常这样的本句自救跟对句相救相结合的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一二句和五六句上。对不对》出现在这种句型上。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也是这种情况。后两句。

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