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失眠心理治疗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失眠的心理治疗是现代治疗失眠首选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元素包括:刺激控制法、睡眠限制时间法、认知治疗等。


01

刺激控制法

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Richard Bootzin指出,失眠的患者由于长期无法使床及卧室与睡眠产生自然的反射联系,相反却与睡眠无关的刺激相联系(阅读、看电视、情绪亢奋或低落等),从而使得床及卧室里的不良刺激持续干扰睡眠节律,削弱了患者的睡眠状态却强化了清醒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刺激控制法旨在剔除睡眠环境中与睡眠无关的不良刺激,在卧室及床上仅做与睡眠相关的事情,从而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确的卧室及床与睡眠的联结。

刺激控制法的要点包括:

①卧室及床仅作为睡觉(或性生活)的场所:看电视、玩手机、工作之类与睡眠(或性生活)无关的事情应避免。

②仅在有睡意或感到疲惫时才上床。

③如若在上床超过十五分钟后仍无法入睡,需下床离开卧室,做一些可以放松的事情(避免脑力活动及体力活动,可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待再次有睡意时再上床。

④如上床后还是无法入睡,重复上述步骤。

⑤不管前一晚的睡眠质量如何,均需在规定的时间起床。

⑥白日避免打盹。需注意的是,该方法对于行动不便、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应慎用。

02

睡眠时间限制疗法

大多失眠患者躺在床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实际睡眠的时间,这样不仅不能延长有效睡眠时间,反而会破坏睡眠的稳态驱动力,引起睡眠效率下降等问题。

睡眠时间限制疗法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睡眠时间的步骤,缩短在床上非睡眠状态的时间,使其在床上的时间接近于实际睡眠面时间,从而达到提升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等作用。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在治疗开始前1-2周填写睡眠日记,记录下每日的上床时间、起床时间、总睡眠时间和总清醒时间。计算近1-2周内平均的实际睡眠时间。②根据患者的工作或学习需求,与患者一同制定起床时间。

③制定上床时间:上床时间=起床时间-过去1-2周平均睡眠时间。

④当达到预设的上床时间或在此时间后有睡意时,才可上床睡觉。

⑤未来一周内的每一天均需按规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进行,保持规律作息,并填写睡眠日记。

⑥一周后根据近一周内的实际睡眠时间计算睡眠有效率,以便调整和设定新的睡眠方案:睡眠有效率=实际睡眠时间/总卧床时间×100%,如若睡眠效率大于90%,则可延长卧床时间15分钟(提早15分钟上床或延长15分钟起床);如睡眠效率低于85%,则缩短卧床时间15分钟。如睡眠效率在85%-90%之间,则可维持方案,不做调整。

睡眠限制疗法需至少1-2周才可见效,在实施早期可能会出现白日困倦、注意力下降等症状,随着治疗的进行这些症状将逐步改善。对于白日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人群(如司机、高空工作者等)应慎用。

03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回应那些让自己困扰的想法(例如对睡眠或失眠不正确的信念),通过认知重构,重新建立更加合理的、对睡眠有利的想法和信念,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此法需要与心理治疗师配合,效果慢但持久。

其实无论是刺激控制法,还是睡眠时间限制疗法,亦或是认知疗法,均需要较长的一个时间周期,才可以逐步起效。因此,患者需持之以恒,坚定信念,才可以发挥最好的疗效。

作者简介


王碧漪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身心科 

科普|解惑|答疑|辟谣|懂你|涨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