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出来的秘密》(十八):你的“控制心”,就是匮乏感

 启明灯 2020-09-21

何劲波老师:


接下来我们来看,先生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爱就举了一个例子: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如果对父母,你得孝顺吧,对领导你要忠诚的吧,对朋友你要有信德吧,治民你要有仁德吧,其间,你做什么事有什么事的理呀,恐怕还是得考察考察,研究研究吧。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先生很无奈,因为大家太着那个相了,大家上这个当上的时间太长了岂一语所能悟?这一句两句没法跟你说清楚,但是我给你举例子,今姑就所问者言之,就你刚才说的那四条给你讲讲得了。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

你不是针对不同的事项、事物要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吗?现在你事父不成,就是你对父母觉得做的不够好,难道你跑到做父母这个地方开始研究吗?

比如像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头疼,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了,就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咋这么难带呢?于是查资料啊,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对话?买一本书看,哦!原来我得这么个办法;过两天孩子又大点了,如何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话?过两天孩子又大一点了,如何和即将踏入大学的孩子对话?你看到你育儿也是,0到3岁,3到5岁,5到7岁,他把那些事情都拆成一段一段去解决,难道你要在那个方向上去求个理吗?难道要那样弄吗?你有没有发现生命是可以直接统一解决,你干嘛拆成一段一段地去解决呢?

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然后先生说:都只在此心,都在你的感觉里呢。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心就是天理,心就是原则,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什么叫无私欲之蔽?就是你没有被匮乏感来干预那个自动运行的那个东西。

什么叫自动运行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我们前两天一直在讲,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冷。那么请问你妈关心你,对还是不对?太对了。因为啥?因为这个是天理,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都是关心的。天气冷了,穿个衣服吧,自动是这样的。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她后面有个人欲——

说穿上个秋裤吧。

你说我不穿。

穿上一个吧。

我不穿。

咦!你这个孩子,咋回事!从小就不听话,你这个孩子,我告诉你到时候感冒了又来找我来打针,到时候别来这套。

你看到没?是她的匮乏感启动了。明白了吗?就是她的第一个动机是没有问题的,是后面那个东西一启动,人欲上来了。好多时候我们看不到那个人欲,你会发现那个人欲总是上来要试图去干预那个自动。

为什么呢?就像你坐无人驾驶汽车一样,你总是试图去干预自动,因为你如果不干预自动的话,你会觉得恐惧。你觉得自己拿上才保险,别人用不保险。你总是试图去控制,其实“控制”本身就是匮乏感,就是恐惧感。

所以这儿讲: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不用外面的,因为它里面都有,自动的,里头是大数据,所以自动就有。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看明白了吗?就是你发出来的那个东西——

再举个例子,说父母爱孩子,他是自发的;那么孩子爱父母是不是也是自发的?你还记不记得孩子一点大的时候,“你给我滚出去,快给我滚出去。”那个孩子你越让他滚,他抱你腿抱的越紧,你越往出撵越撵不出去。天生的,自动的!再大点,你说滚出去,你敢说这话?你不敢说。你还没说呢,人家“pia”摔门就走了。为啥?他小我出来了,人欲出来了。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你只做这一个功课:去人欲,存天理。存天理不用存,为啥?因为天理是现成的,所以其实你只要做一个去人欲的功课。去人欲是干嘛?格物就是去人欲啊,所以就这一个功课。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於胸中,”过去你学过的那些东西就叫旧说,你过去已经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统。

比如说一上来就告诉你,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你根深蒂固的系统。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而且是唯物的。那我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多维度的,有物质维度、逻辑维度、有感知维度,是个多维度的。但是你要知道在这个多维度里面,谁是个决定性维度。就像我们看到这个上面有字,有字是很多个维度的,有屏幕、有投影、有电脑、有人,有这么多个维度在解决这个东西,但是你要知道是谁决定的,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务到本才生道呢,你本没务着,你解决什么问题?

徐爱说:我有点反应过来了,可是,过去学过的那个东西,那个信念系统,一下子打破不容易。

尚有未脱然者。有没脱出来的。

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啊,就比如说事父这一件事,这个里面条条框框密密麻麻的东西多了,那么些事难道都不用管吗?他说的很客气,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说:如何不讲求?谁说就不干了?谁说我就等那个自动呢?谁这么说啊?如何不讲求?

那么顺便也说到这,我们一直讲佛家有一个说法叫:清静心,不动心,不动念。

不动念——我记得冰清老师头一节课跟大家讲:如果你没有妄想,那你就是睡着了。那你一定是昏沉。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啊,你不可能不动念的,你要是真不动念,那你是死人,你是木头,你是石头。

清净心是什么?清净心是自动的。他是跟上那个自动去做的,不是跟上干预去做的。比如举个例子,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冷,你是个当妈的,你说孩子,天气凉了加件衣服。你看这是不是跟上自动了?这个时候孩子说我不穿。你咋回事!你这孩子!有没有看到人欲动了?他不跟上人欲动,只是跟上良知动。他所有的,他的言行,他的一切行动都是跟着良知行动,而不是跟着人欲行动。就这么个区别。

前面讲“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拿“恶臭”来举例子吧,说很多学传统文化的,学完了一进茅房:哎呀,那么臭。然后他说:对不起,我错了,都是我学的不好,我怎么能闻见臭味呢?我不对,这是我修的太差了。很多就是这种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圣人进了茅房就闻不见臭味吗?圣人进了茅房,他的鼻子就不通了吗?他连健康人都不是,别说圣人了。那么圣人是啥?圣人是闻见臭味而不动心。这是跟着自动。听懂了吗?凡夫是闻见臭味就动心。如好好色,圣人看到那个美色,他不动心,不是圣人看不到美色。这意思能懂吗?所以人是活的。

那么这儿讲:如何不讲求?当然讲。但是跟着谁讲?跟着良知讲。

什么叫跟着良知讲?我给你打个比方,说这两天天气凉了,我心说给我爸妈那儿买个空调吧,这叫良知。说天气凉了,看见别人都买空调了,我不买不合适吧?那我买。这叫跟着逻辑。明白了吗?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存天理,去人欲,只有在这儿讲求。

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人欲,算计啊,就怕有那个东西。

只是讲求得此心,只是跟着你的感觉。其实好多人可不明白了,好多人做事情都是攀缘做呀,上赶着做呀,越做越不值钱,越做效果越不好。这叫什么?“有求必有苦”。所以明白的人就不动那个有求的心,叫“人到无求品自高”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於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就是你到那个时候自动就会生出那个感觉,我爸妈那儿暖和不暖和?我爸妈那凉快不凉快?你自动就会有这个感觉。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什么叫诚孝?真诚的孝的心,不是假的,是你内在有感觉的,这叫真诚的。都是你那真诚的孝的心,孝是什么?孝是爱她的感觉。慈、孝是一个意思,是爱的感觉,都是这个心发出去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先有良知,有良知你才会生出这个念头来。但是良知不是先有,不是找;良知是你修复的过程,是你不断地疗愈,不断地疗愈,你把匮乏感处理掉,那个良知就出来了。

不是心外求,是心内求。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在身内打转,不在心外求法。体会这一句话,既不是你的肉体,身内;也不在心外,不在感觉之外,它是个啥?它就是感觉。不在身内打转,不在心外求法。

特别好,道友们在一起,成天聊的这些事,好开心。以前好像每天坐在那儿得研究研究事,咋挣钱呢?做个什么业务呢?

举了个例子,说: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这讲的够清楚了,你是要解决那个根。根是啥东西?良知。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子他有深爱是因为啥?是因为他一定会有一个和气,有和谐的那个氛围,有感召力;有和气者,必有愉色。他一定会表现出来笑眯眯的样子;有笑眯眯的样子,必有婉容。他的言行举止都很温和,必然是这样的。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那个东西种出来,剩下的东西自动呈现。

今天才上课上到第四天,不过也很快第六天第七天就结束了,结束了以后你照镜子,你发现怎么比以前好看点了。为啥?因为你打里边喜悦,相由心生。打里边那个东西出来,那个美好的那个东西就出来了。

这一段是挺有意思的。

有一个学生叫陆澄。

澄在仓居,仓居是暂时居住。

鸿胪寺,寺的意思是国家办事机构,现在我们一说寺就是寺庙,寺是国家办事机构。为啥叫寺庙呢?因为在前秦那个时代,当时把佛法请到中国来了,因为他是请法。现在可能人不懂这个意思,认为学个法就跟看一场娱乐节目一样,坐在这我听听郭德纲聊个啥,他是这种心态。过去人是请法,我恭恭敬敬的把这个法请过来。他把这个法从西方请到东土来的时候,就放在白马寺(现在名称),当时有一个官称叫什么寺,我记不清楚了,因为是白马驮过来的,所以那个寺叫白马寺。那“寺”是什么意思?刚才讲是国家办事机构,是官方把人家请过来的,所以以后佛家讲法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今天讲上课的这个地方,就叫寺。这么个意思。

那么还有一个词叫寺庙,庙是啥意思?庙就是做纪念活动的地方。比方说家庙,搞纪念活动的地方叫庙,寺庙这个词是这么来的。我们今天一说寺庙就说里面住和尚的地方,住尼姑的地方。这个理解就有点偏了,不是他的本意。

那么这儿讲:澄在鸿胪寺仓居,讲陆澄在鸿胪寺,鸿胪寺我们今天讲叫外交部。他在外交部,暂时在那儿住。

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你可以想象,过去的交通多不方便,通信也不方便,然后来了一封信,信上说你儿子病危了。那你想当爹妈的什么感觉?说这归心似箭,回还回不去,中间千里迢迢的路程——心甚忧闷,不能堪。这个地方你有没有看到陆澄的心理活动,他有一个特别焦虑。

好像我们觉得似乎都很好理解,但是你看先生怎么说,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说陆澄啊,这会儿正是你用功的时候,你做功课的时候来了。为啥做功课的时候来了?感觉不好啊,所以功课开始了。

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你平时撇撇打打挺能说有什么用?关键时候功课没做起来。你做功课干嘛?做功课不就是解决你生命里面的问题吗?问题来了,你不解决,那闲时讲学有何用?

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就是你越遇上感觉不对,越遇上让你感觉不好,越是你做功课的大好时机。

这句话特重要。因为啥?因为好多人遇上功课,遇上问题的时候,他就陷进去了,他就:哎呀!不行啊,;哎呀,没办法么。你说你格物,他说没办法嘛,他是这。你越是这,越要格。懂了吗?

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说父母爱孩子,至情就是自动的呀,就是良知啊。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但是他有个限度。什么意思?我们讲这个限度是个啥意思呢?咱们在《大学》上有句叫“止于至善。”止是干啥呢?我举个例子你就好懂了。

指南针一个小圆盘,上面有一个刻度,这个刻度是南,然后那个小针就指这个南,你发现你端着这个小针走的时候,你不能总在南上,它总是在南、东、西上偏一偏,总是这么晃。是不是?那止于至善干嘛?止于至善就是放到至善上,放到南上,东、西都不去,就放到这儿,这就是止。

那么东、西是啥?东、西——一面就过头了,一面没到。过头是啥意思?比如说像陆澄是不是就过头了?哎呀,太担心,太担心,这就过头了;不关心不关心叫没到。说两边都不是,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犹是相当,过和不及是一回事,都是没到。

这个止是干这个事儿的,就是你时刻观照你内在的那个匮乏感、懒惰感、抗拒感生出来的,一生出来就格物。干这个事儿的,这叫止于至善。它是个功课。

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好多人因为在匮乏感里面,他观照不到,他的逻辑是啥?他的逻辑是:那有啥办法,当父母的都是这么个心嘛。他认为天理就是这样的。天理不是这样的,是人欲是这样的

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结果都钻到忧苦里面去了。

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这时候你的“正”就已经没了,不知有所忧患。正是啥意思?正一定是你的喜悦感至少是平和的,你只要有焦虑,有担心,有贪恋,你只要有这些感觉就不是正。

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你的各种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东西大多数时候,你都会做的过头,但是也有一些不太多,但是这些你会做不到,不够用,少不及者。

才过,便非心之本体。你的心,你的感觉一过,一过就不是本体了。就像指南针你往那边一偏就不是了,你往这边一偏还不是,只要一偏就不是。

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那怎么就调停适中呢?格物啊!你全然接受,这不叫致中和吗?喜怒哀乐之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一调就回去了。

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你说父母没了,哪个孩子不是难过的:让我死了算了。不都是这么痛心吗?

然却曰‘毁不灭性’。“毁不灭性”是《孝经》上的一句话,就说你难过,但是你不能伤着本性。

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他有他的尺度,你不能过。

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为啥增减分毫不得呢?因为止于至善,所以你一点都不能加减,就正正好是那个全然的接受。这里面我们有个案例,这个案例在《了凡四训》上有,关于案例怎么讲呢?下节课再继续,这节课就到此处。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
     《活出来的秘密》(十九)  
只要发现感觉不好,
立刻开始做功课。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