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出来的秘密》(十九):只要发现感觉不好,立刻开始做功课

 启明灯 2020-09-21

何劲波老师:

我们上节课讲“止于至善”。这个人心会动,但是有分限,有一个天理“中和处”。上节课临下课的时候讲在《了凡四训》上有一个例子,其实在《了凡四训》里面没有讲这个例子,但是它讲到了这个人。

《了凡四训》上有一段讲“正中偏、偏中正”。“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

记不记得这一段?当时有一个醉汉骂他。醉而詈之吕文懿讲: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这一段还有印象是吧!知道我说的是啥了。

我当时在讲《了凡四训》的时候介绍了一下它的背景。

当时吕文懿原名叫吕原,文懿是谥号。为什么四十五岁就死了呢?四十五岁,很年轻啊!因为老妈去世了,他悲伤过度。所以悲伤过度,你有没有看到,这就毁了灭性了,他难过的时候把本性伤着了。所以,任何时候人心都不能过头,人心都有一个中和处。就是我这个心一启动,只要感觉不好,不管有多少程度,只要观到感觉不好,这时候我们格物的功课就开始了。

下一页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一段其实不是《传习录》里的一句话,是《尚书》里的一句。

前段时间我才知道《尚书》是什么意思?说古代的王,他行动的时候身边总是跟着两个人,一个叫史官,发生什么事,就把它记录下来;一个叫书官,说什么话他都记下来。一个是记说话的,一个是记做事儿的。记做事的叫史,记说话的叫书,我才知道这么个事儿。

孔子把从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他把历代的王说的话汇编起来就叫《尚书》,《尚书》就是这么个意思。

为什么把《尚书》上的这一段也放进来呢?前面讲过,所有的经典讲的都一样。这一段正好跟这里:人心怎么回事。刚好有一个呼应。这一段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16个字,后人把它叫做《十六字心传》。

为什么叫心传呢?因为这16个字是个心法,当年是谁传下来的?

尧把天下传给舜,然后就告诉他说:你治理天下,我教给你个心诀,给你传套心法。过去看武侠小说,教你几招什么什么剑法,剑法后面一定要告诉你心法,没有心法光有招式没用,它里面有心法。这儿讲:尧把天下传给了舜,就把《十六字心传》传给了他;舜把天下传给禹,又把《十六字心传》传给了他。所以你看今天说的“允执厥中”,在故宫挂着呢!故宫有一个大匾,应该是太和殿,挂一个大匾:允执厥中康熙御笔亲书

我们来讲一下这十六个字讲了个啥意思?

“人心惟危”——人心是啥东西?人心就是你基于小我出发的那个感觉。换句话说:人欲、匮乏感、抗拒感、不舒服的感觉,这个东西就叫人心。你用人心去做呀,惟是只有,唯一;危是不安全。你只要是用人欲做事就没好结果。

我们就拿课上一直举的例子: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冷。你作为一个父母,你过度的关心孩子,这叫人欲吧。你人欲去关心他的时候,告诉你,这个结果一定不好。要么是孩子跟你关系不和谐,要么是这个孩子性格出问题了,一定没有好果子。可是好多人以为是什么?以为是我的人欲不够强大,我要人欲更强大的去控制他,就能把事情控制好。可是你看到无一例外,全部失败,这就叫人心惟危。用人心,只有危险。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讲“道心惟微”,道心是什么?道心就是我随顺自然的那个心,一切让它自动发生的那个心。那感觉上自动发生的叫良知,所以一切我跟着良知的那个心叫道心。

那么道心只有微,这个微是微妙。怎么叫微妙?你很难把握。为什么?过犹不及,你稍微不小心就过了,稍微不注意就过了,或者你稍微放松点就不到,所以它是一个反复观照的过程,换句话说是我们对自己观照能力的一个训练。我们这个观照能力随着观照越来越强,你会发现啥?你会发现那个念头,原来你不认为那个东西是情绪,你只认为是个想法,但是你观照的时间长你会发现:哟,这个想法背后有一个情绪,有一个富足感还是个匮乏感,这个东西你能看见了。而且有时候随着这个观照越来越深入,你会发现啥?你会发现那个情绪才一动,你就能看见。

什么叫才一动?

以前情绪动了都不知道,就像我讲那个女的跟她吵架,吵上半天说我没生气,我气啥呢?她都动成这样了都发现不了。

功课做到够足够深的时候,你会发现情绪的种子刚要准备发芽,那个种子还在地平线下头呢,还在土里边呢,准备做好动作;就像跳远,你要把这个动作做出来,那个准备心一动,刚要准备,就这一下子,那个种子一动,你的念头啪就过去了。

你就会发现那个观照力越来越强,啪一过去,那个种子就没了,观照能力越来越精细了。就好像人们说的“拔出萝卜带出泥”,最开始的时候,那个萝卜拔出来,“哧”一个大萝卜,好像觉得拔出来了,可是随着观照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你会发现,萝卜上带的那个小须根可能还在土里面呢。你能知道、能看到这些东西了,这是一个观照能力。

这儿讲“道心惟微”。它只有一个特点:微。微是什么意思?微妙,你把握不住,稍微不小心就出去,所以你要不断观照、观照,道心是这么个情况。所以讲到这个“道心惟微”,你就知道为什么《大学》里面讲止于至善?因为太微妙,你必须得止,你一微妙它就过去了,它不是至善,不是至善你就改造不了命运,你就活不出来。明白吗?所以止于至善,这就叫道心惟微。

接下来又讲“惟精惟一”,精是干嘛?精就是提炼,精炼。什么叫精炼?比如举个例子:说精金、黄金。什么叫精金?没有杂质就叫精金。所谓精就是没有杂质。那完成这个金,他要做的功课是什么?他要做的功课是“提炼”。那你说这个惟精,它是提炼啥呢?提炼良知,把良知提出来。良知本来就在那里,怎么提出来良知?——去人欲,存天理。人欲捡出来,剩下的就是良知。所以你其实做的功课还是格物格物。为什么讲格物然后致知呢!

所以你是格物格物,格物的结果——良知出来了,这个功课叫惟精。

什么叫惟一呢?

唯一就是只有它,只有一件事,什么叫只有一件事?天底下哪有那么复杂的东西,唯一的一件事情是去做惟精的功课。你说我要做买卖呢,要不要惟精?教育孩子呢,要不要惟精?我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我要成佛作祖,成圣成贤,我要活出来。要不要惟精?这个叫惟一。干啥都离不开惟精这个功课,叫惟精惟一。你能做到惟精惟一,剩下的事情是什么?结果自然就呈现出来了。结果是自然呈现出来的,可不是你努出来的,是它自然呈现出来的。

后面讲“允执厥中”。什么意思?允是相信;执就是抓住了;相信你就抓住了。厥是什么?厥是它的,“其”。这时候相信你就能抓住它的中道了,你就掌握住它的中道了,就这个意思。掌握住中道是什么意思?掌握住中道,你就成了金庸了,这个时候你就活出来了,就是讲了这么一句话。

所以你看这十六个字是不是讲的还和《大学》、《论语》、《中庸》、《心经》一样,讲的还是这么个道。

看没看出来,天下道就一个,明白的时候就一个!

接下来再来看下一页,这是王阳明的一段书信。

他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我最近越来越对致良知,很多人不知道啊,原来这个事情你只要从良知上解决就一切都OK啦。原来他还在事里面解决、技术上去解决、逻辑、道理上去推敲,但是这儿讲: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王阳明自己谈体会: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什么意思?这个东西就是我成圣成贤的法宝啊,就这个东西。

往年尚疑未尽以前吧,还有些怀疑,觉得光是找感觉就行吗?还怀疑呢。

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王阳明,如果你要是关心过他的事的话,因为现在外面讲王阳明的人太多了,你把喜马拉雅、各种音频的课程打开,电视上也是,满世界都是专家给你讲王阳明,所以他的事迹很多,大家也比较耳熟能详。

比如说王阳明有好多事迹,王阳明打仗,王阳明平叛宁王,这个事应该都知道。当时宁王造反,一个王爷得多大的势力呀!他准备十几年,准备造反,王阳明去了几十天就搞定。一个月多点,当然有说37天的,有说45天的,总之就是一个来月就搞定了。一个人的力量,就是他用的是个人的资源,他不是用的国家的资源,然后把一个王爷准备了十几年的叛乱就搞定了,我跟你讲,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是良知里头出来的,就是那个东西一冒出来,他就知道这是最佳利益,就照这个办法去做,他不计算。大成就的人全是直觉,你看各种报道,苹果的老板——乔布斯,你看那个传记怎么讲?记者问他:你是怎么成功的?他说直觉。好多大腕都是,你问他怎么成功的?他说直觉。乔布斯,你从报道上就能知道,他的办公室就是一个大禅房,没事就跟大家站桩或者坐禅,没事就干那个事。比方说准备发布一款iphone5plus,准备发布这么一款新手机,20个样品摆在那儿,他怎么弄?他看报告吗?这个报告,那个报告,他才懒得看呢。他打坐,打坐起来,这个感觉好,就它,就这么搞定的。所以我跟你讲,直觉会创造你的最佳利益,良知会创造你的最佳利益。

可是我们不敢,不敢是啥意思?恐惧感啊!我们不敢,我们宁可相信逻辑,降维了。

所以这儿怎么讲?他说: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说现在,就这个事一来,再多的事情我都是良知全部搞定。

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什么叫操舟得舵?说驾了个船出去,现在船上有舵了,能把控住了。平澜浅濑:澜是浪花,濑是滩;就是那个浪挺大,诶,那个浪就平了,原来到了海边了,到了岸边了,很浅的,很方便,很安全的,它自动就变安全了。

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再复杂的事儿到他这儿,没事儿了。为啥?舵柄在手!舵柄是啥?良知啊,他信天。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都不信天,我们信自己。人家都讲:你靠谁都靠不住,你只能靠自己。这个话没错,但是你得知道自己是谁。好多时候你靠了小我了,你靠小我能安全吗?人们经常讲一句话,比方说我回忆我自己呢:现在奔五了,二三十岁经常就总结出来人生经验了,张三叫往东,有道理;李四叫往西,有道理;王五叫往南,诶,有道理。谁说的都有道理,听谁的?管他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吧!

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什么?这个正确答案是直觉。可是我们大多时候会选择欲望,会选择人欲。所以你人生老是不如意,没有直觉嘛。所以你看王阳明,人家怎么办?人家就是这个办法。

我们来看看这一段,又曰:“知是心之本体。知是啥东西?知是觉知,不是知识。我们今天老把“知”理解成知识,一理解成知识就跑偏。所有的东西它都在感觉里,你就知道你学习的大方向就对了;你一旦学到知识里,这就麻烦了,方向就跑偏了,就我们讲的维度出问题了。

那么这儿讲:知是心之本体。什么意思?他这个地方讲的,“知”是感觉这个功能,是我就知道了,讲的是这个东西。说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这个东西就是心的本体。就是它自然会知,自动的。所以接下来就讲:心自然会知——就是这个感觉,它自己就会感觉,那这个名叫感觉的这个东西,它自己就能感觉到。这么一翻译就说清楚了。

他这讲: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全是自然,就是你自动知道,不用学——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说见到父亲,自然你就知道爱他;见到兄弟,你自然就知道爱他,自然就跟他亲;见到小孩掉到井里,你自然就难受。自然的,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这个东西就叫良知。

不假外求,不用借助外力来解决问题,不是通过外在的东西知道的,里面就知道,自动就知道。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良知发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不用算、不用研究、不用思考、不用推敲,自动就知道。

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这是《孟子》上面说的。

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

《孟子》上这么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说你恻隐心一动,是你仁爱心的起点。端是起点。那么这儿讲你全是恻隐之心。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就是你遇到那个景象,你自然会有的那个反应。如果你全部都是自然了,充满了恻隐之心了。

仁不可胜用就是这个仁爱心你多到用不完。学佛的这句话叫什么?叫功德无量。能量多到用不完啊!功德无量!话是这么说的,你良知一发,你就跟着良知,你的能量就多到用不完。

接下来讲:然在常人,可是对于一个普通人呢?不能无私意障碍谁能说我就一点私心不动啊,或者说我每次都止于至善呀!你把握不了呀,这个时候怎么办?

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所以你得做功课呀!致知,你要到良知去呀。怎么到良知?格物啊!要做这个功课呀!

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

胜私复理是干嘛?超越私欲,超越人欲,回归天理。孔老夫子讲这句话叫“克己复礼,我们过去有一个历史阶段,一说克己复礼,觉得这是封建说法。就像现在人们一说“去人欲,存天理”,就觉得去人欲是反人性的,他不懂,不知道人家说的是啥。所以我跟你讲,随便评价的,说别人不好的,都是不知道的,知道的都不敢乱说。

那么这儿讲: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所以我们每一次去人欲,存天理,回归到天理,每次这么做就是良知的运行啊。这个工作就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知致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的感觉了,你在感觉里,你就知道感觉了。你就知道我这会儿是舒服了还是不舒服了,你就知善知恶了。以前有一个开悟的老师,现在还在,他的公众号忘了,反正老师的名字叫赵文竹,不可居无竹,赵文竹。老师有一本书,书名叫《和自己在一起》,这个名字起的太好了,什么叫和自己在一起?意诚。意诚,和自己在一起,特别棒。

我们再来看一段,这一段特别牛,我们讲“惟精惟一”,这一段就是讲精的,讲提炼的


希渊问。这是蔡希渊,一个学生。他说:圣人可学而至圣人啊,有天生的那种,但是也有慢慢后天学习的,比如像咱们这种都是后天学习的,六祖那种就是先天的。六祖,人家一念《金刚经》,哇!开悟了,明白了;咱们这种慢慢来。对不对?

圣人可学而至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这儿讲两个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伊尹。

关于伯夷的往事,如果你家在晋南,在永济,你就知道这个老人家,有一个伯夷叔齐墓,“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稍微说一下,周武王不是把商纣王干掉了嘛,干掉了就建了大周朝。伯夷、叔齐是哥儿俩,伯就是大哥,叔就是二哥,这哥儿俩说:我是商的臣子,我怎么能吃周的粮食呢?所以他们不食周粟,就跑到山上,叫首阳山,跑到山上采薇而食,就是吃野菜。完了人家告诉他:吃野菜?野菜也是人家大周的。他说对,野菜也是大周的,饿死。两人就饿死了。

现在你肯定反应不过来,你现在觉得太迂腐了,太怎么的。你是拿逻辑推算的,他(伯夷、叔齐)在良知里头了,你明白吗?他是跟上良知行动的,所以你不要唯结果论。我告诉你,良知总是会给他计算最佳利益,可能良知给他计算最佳利益的办法就是死亡。能听懂吗?所以你不要以为你认为不好的,他就觉得不对了,你可别这么想,这是伯夷、叔齐。

还有伊尹,他原来是周武王的炊事班班长,宫殿里面应该叫御用厨师,是这么个情况。

周武王,看《封神演义》我们就知道,周武王是排行老二。老大伯邑考让妲己做了肉饼了,伯邑考是老大,大哥长得也帅,人也很有本事,妲己就动心了,联系过来就把他软禁了。后来又把周文王给闹过来,说周文王你不是这么牛嘛!不是啥也知道嘛!不是圣人嘛!我测试一下,我把你儿子做成馅,做个肉饼给你吃。你要是吃,你就不是啥也知道,你说你未卜先知,你儿子的肉给你吃,你能吃进去,你肯定有不知道的;你要是不吃,不吃正好抗命杀了。所以就把他儿子做成肉饼了。周文王是早知道了,所以来了以后,啥也没说吃了三个饼。完了就说周文王不行啊!还说啥也知道呢!完了(周文王)晚上“哗”就吐出来三只兔子。就这么个事情。

周文王不是被软禁了吗?他就干嘛?他就演易,就是演算《易经》,所以现在易这块儿叫《周易》,是周文王演过的,《周易》就这么来的。后来易不是有很多种嘛,除了《周易》还有什么《连山易》、《归藏易》,各种易,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就全给他烧了嘛!孔子是推了一个谁呢?就推了个《周易》,以《周易》为正宗。这是历史典故。

伯邑考老大,周武王是老二,老三是管叔,老四是周公,老五是蔡叔。这一段挺有意思,你看都是贤人、圣贤啊,周武王,圣贤啊!周公,圣贤呐!都是这级别的人。那个时候出来治理天下都是能量极高的那种人。老大是这样的,老二是这样的,老四周公是这样的,中间管叔、蔡叔这哥俩是叛贼,说:怎么能让我二哥当皇帝,当天子,这还能干?俩人就叛了。完了周公就又把他们俩平了。

老五蔡叔,蔡叔自己是个叛徒,蔡叔的儿子可是个忠臣,这个历史就特别有意思,周文王100个儿子,这才前面几个。蔡叔的这个儿子叫蔡什么忘了(蔡仲),蔡叔的儿子也拥护大周的政权稳定,所以就给他块封地叫“蔡”。孔子《陈蔡绝粮》就是跑到蔡地绝粮了,蔡叔的这个儿子就是蔡姓鼻祖。我真有文化!开个小玩笑,调节一下气氛。

个伊尹是干嘛的?伊尹一开始是周武王的厨师,但是后来帮助周公一起治理天下,最后这个人做到了相国,就相当于姜子牙那个角色,这么一个人。

这儿讲,蔡希渊就问:圣人都是学学,能学成啊!可是伯夷、伊尹,没见他们干啥事儿呀?他们做了多少事情,孔子做了多少事情!孔子教化天下。到今天,我们每次开班都是向古圣先贤行礼——孔子的像,到今天我们都在学他的东西,这都几千年了,对不对?人家的影响力这么大,伯夷、伊尹干啥来着?

财力不同,效果不一。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为啥他也叫圣人呢?孔子叫圣人好懂啊,为啥他也叫圣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圣人的这个结论。今天很多人讲孔子为什么是圣人?你查字典或者相关的教科书、资料,你会看到孔子教化了很多人,影响了很多人,所以叫圣人。后来你就会发现很多只要有影响力的,他都敢叫圣人,什么茶圣,什么这个圣,只要你在哪个行业里面整的有点出息了就敢叫圣。不是那个东西叫圣,圣不是讲效果的,圣是讲什么?是讲你活出来没活出来!你活出来就叫圣,你没活出来就不叫圣,讲的是这个东西。

下期预告
     《活出来的秘密》(二十)  
提炼你的灵性,纯度越来越高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