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这个功课,越体验越好玩,越体验越欢乐

 启明灯 2020-09-21


我们现在开始来看徐爱的引言。顺便说一下,上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也说了一下,这个卷上是王阳明先生亲自校阅过的,审阅过的。咱们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里面说的话,对于阳明先生来讲没问题,阳明先生首肯的。所以我们先来看上篇,上篇这儿讲的引言。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这儿说: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这个里面出来一个典故就是“误本”,“误本”就是错误的版本,什么意思呢?我把这句话先翻译一下:在《大学》里面不是有“格物”这个说法嘛,关于“格物”这些说法呢,王阳明以“旧本为正”就是按照传统的、古老的那个版本说这个是对的。
“先儒”是说谁呢?说朱熹,因为朱熹在儒家是号称第三个圣人的,但是从王阳明的描述来看,他的理解可能与成圣的角度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当然是不是有些什么东西,我们不去判言朱熹是不是圣人,你判言出来没有意义。你只知道我跟上《传习录》学就行了,你知道这个就行了,跟上圣人学就行了,安全。如果你觉得王阳明也不安全,跟上佛陀去学,你找见跟上安全的那个去学,就OK了。你不要去研究说谁比谁高,谁比谁低,谁比谁对,谁比谁错,你知道那些没用,所以也不要好奇:哎呀,王阳明比朱熹强……

我们自己内在的那个“心”啊,这个时候能觉察出来了吧,就是内在那个“想”,“想知道”的那个“想”,就是人欲。所以要时时觉照,不要着急去做事,不要起心做事。什么叫起心做事?用人欲去引导你的行为,叫起心做事。不是这么做,但并不是说不做事啊,是不起心做事,不起心怎么办?随缘嘛!“缘起缘息寂寂”缘分来,我就起来了,没有缘分我就休息下了,是这样的一个。《庄子》上讲列子“泛若不系之舟”,像没有系着的船一样,浪起来,我的船“唰”就来了,浪退下去,我的船“唰”就退下去了。跟着缘分走,不起心做。
今天人肯定理解不了,今天人肯定觉得:能行吗?这个时代能行吗?哪个时代也说“你的心”。说能行吗?这个“能行吗”这个心,来检查一下它是不是匮乏感?就是你不断地觉察,任何时候,你有觉照力的时候都是觉察。觉察什么?觉察我是不是在人欲上。“去人欲,存天理。”你去掉这个人欲,叫“提纯”——“惟精”。去掉这个人欲你就活在“天理”里头,就活在真相里了。
“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这儿说的旧本,是朱熹他们这帮人说的这个版本,是有毛病的,这个版本错误。
朱熹胆子很大,历史上很少有这种人的,朱熹曾经改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朱熹改成“在新民”,他说“亲”是“新”字的误写,就改了,改了那个意思马上就跑偏了,马上就不是一回事了。就像我们讲“豫则立,不豫则废”,如果你把“豫”改成预备的“预”,意思立马变,驴头不对马嘴。所以有时候胆子太大,我们虽然心存怀疑,但是要尊重过去的版本。你比如说,假如有一天你真的成圣成贤了,你真的确定你活出来了,就是你证到了!你像达摩祖师,他自己明白自己出来了;佛陀,自己明白出来了;王阳明,自己明白自己出来了。到那个时候,你可以注解,没到那个时候,改经典是个很危险的事情,改经典对后人来讲影响太大。我至少听过几个人跟我探讨,说其实原来的“亲民”的“亲”是不对的,应该是“新”,朱熹讲的。我说妈呀,因为说老实话,我不是专家,我跟他讲不上来,但是我知道他本身这个做法就不严谨。

先生关于格物的说法是按照《大学》旧版本说的,说是原来朱熹改过的版本可能不太对。“爱始闻”,徐爱一听先生这么讲,“始闻而骇,既而疑。”一听吓一跳,说妈呀,这王阳明先生胆子太大了,竟敢批判朱熹!然后“既而疑”,又琢磨:先生为什么这么讲呢?

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他把这个怀疑拿去质问先生:先生,你敢说你讲的对吗?这可是朱老夫子改过的呀,你敢说你能改对吗?

这个时候才开始体会先生讲过的话,“只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什么意思呀?这个时候才知道先生讲的“若水之寒,若火之热”讲的是体验,不是讲的道理,不是讲的逻辑。说“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什么意思?就是你坐这儿等着就成了圣人,就是你这个功课做做做做做就成长起来了。“百世”一直在这儿等;“以俟”等着成就了;“不惑”你不会怀疑。
这一句话呢,这也是《中庸》里面的一句,说“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这是什么意思?说你面对鬼神,你没有什么怀疑,就是各种现象都接受了。为什么?这是因为你“知天”,你知道原理了。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就是说你在这儿等等等,你不疑惑,功课你做做做,最后自己成就了。为什么?“知人也”,因为你知道人是怎么成就的。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说王阳明先生,这人多聪明啊,这人多了不起呀。“明睿天授”说这个人睿智啊,明白啊,明智啊。天资聪颖,这个东西是老天给他的聪明劲,老天给他的智慧,但是人家阳明先生“和乐坦易”他性格很好。“不事边幅”什么意思?就是不讲究,没有那么多讲究。走哪说:哎呀不行,这得鼓掌;哎呀不行,你得客气点;不行,你得干嘛……他没那么多讲究。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这是介绍王阳明先生的背景。我们讲王阳明先生出身于官二代,富二代,是这么一个人。所以“年少时豪迈不羁”,就今天讲是一个豪杰少年那种,就是个性很强的那么一个年轻人。历史里面记载,他十五岁时,不高兴了,听说蒙古人又打过来了,打他去!就这种的,就这种情怀,说我跟皇上请一支令箭,给我一支部队,让我把蒙古人打走!就是这种心态。你就知道先生年轻时候的豪杰、豪迈。“豪迈”这个词就是少年的感觉。他是这样的一个人,“豪迈不羁”。

又泛滥于词章”,但是人学习特别好,诗词写作,他天天在这里面泡着,家庭的成长学习环境很好,“泛滥于词章”。

又出入二氏之学”,“出入”进进出出;“二氏”是说谁?我们前面讲了凡的时候讲过这个,“二氏”是说佛、道这两家。因为啥?因为我们讲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化合成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前进,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了,很多地方是谁家的学术分不出来了,所以说儒释道三家文化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但是在古代,官方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那么“二氏”就是说剩下的这两家——佛家、道家。

佛家、道家过去人们一说叫“佛老”,佛、老子,一说就带点玄学的味道,因为啥?因为孔子讲“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不谈这些事,神秘事件不谈,“远之”。但是你能觉出来“敬鬼神”,如果不存在,他用得着敬吗?你体会这一句话,孔子不是反对鬼神的,孔子是敬鬼神,但是“而远之”不谈,不说了,不和它一起玩,“敬鬼神而远之”。所以他的态度很明智的,不乱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不说了,所以一直成为官方的一个主流思想。那么佛老呢,有时候就会谈一些,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叫灵异事件,就会谈一些这样的一些事情,超越普通人理解范畴的一些事件,尤其现在人理解越来越狭隘,好多东西一听就嗤之以鼻:哎呀骗人的……什么的。好多东西没见过并不一定是骗人的,但是我也没有宣传啥啊,你自己会体会那个话就行了。这儿说“出入二氏之学”就是说王阳明先生年轻的时候,小的时候,学佛家、道家学了很多。

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突然一听说格物这个事这么重要,在《大学》里面那种的地位,按照旧本运用。这么一看,哎呀,这是“立异好奇,漫不省究”,这肯定是危言耸听的,肯定是哗众取宠的!你想,他年轻的时候是那么夸张的一个少年,你说这些东西,人不太在意他。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你光觉得他太狂,光是觉得他一天到晚扯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你以为是王阳明神经了?你不知道啊,不知道王阳明先生“居夷三载”,“夷”是啥意思?“夷”就是荒蛮之地,因为王阳明那个时候得罪大太监刘瑾,刘瑾就迫害他,把他贬到贵州龙场,让他到这个地方去了。所以他跑到这种地方,那个地方没有开化,去的时候人们还不会用火呢,明朝中叶竟然还不会用火呢!在那种地方住了三年,“居夷三载”。

这儿讲“处困养静”,处在那样一个困顿的环境里面,正好养自己的安静,这叫“因势利导”啊。你想这事儿要是换了别人,可能疯了,“处困发疯”没养出静来,养出病来了。

这个时候阳明先生的心静下来以后干嘛?“精一之功”,“惟精惟一”一门功课——格物致知,提纯,“去人欲,存天理”。做了这个事情,“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说这个时候他成了圣人了,把自己超度成圣人了。“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这个时候人家体悟到世界的真相,觉悟了。

“大中至正”——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这是张载的一段话。他从张载的里面摘出来的这么一个词。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说“大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嘛,你大中的这个心态;“之极”到头;“至正”全是正的,没有夹杂的,纯天理,没人欲的。说这个状态一出来,那你就活出来了。“文必能致其用”,就是你一说话拿上就用了,全都是真理。“约必能感而通”,这个时候一约,立马感通的能力就出来了。

爱朝夕炙门下”,徐爱我早、晚都跟着先生学习,天天在王阳明先生座下烤着呢,“炙”烤着呢。

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你看先生讲的这个道,听起来很容易,靠近很容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觉得很复杂吗?好简单啊。但是“仰之愈高”,越体会越是仰视,越体会越发现:哎呀,这个道理太深了。所以我们开头讲“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三件事是一体,你不可分开看,三件事说的是一回事。两个办法“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前提是什么?前提是你觉照,你得知道你此刻起心动念是什么样的东西,你得有这个觉照。你为什么要觉照?是因为“心即理”,所以它是一体的,你分开不行,分开你哪个都用不到,就是你不会得到实意,你用起来不会那么给力,所以它是个一体的东西。

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猛一看那么简单的事,“粗”是很粗糙嘛,就是感觉好就知行合一,感觉不好就格物致知,听起来很粗糙的一个事儿。但是这儿讲“探之愈精”,越体会发现这个东西越精妙。我想这个功课,虽然王阳明没怎么讲,但是这个功课咱们也讲半年了,我想这个功课做下来的人是有体会的,你会发现真是这么回事,越体会越好玩,越体会越欢乐,越喜悦,越开心,就是那个感觉。

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说你看这个东西好像很方便,“若近”离我们很近,但是用起来,好家伙,它创造力无限!什么叫创造力无限?创造力无限叫“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从哪来的?从这儿长出来的,创造出来的。我们讲:我创造这个世界——“我”,不是何劲波,也不是张三李四啊,是“我”创造世界。佛陀讲“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是这个“我”呀!我很厉害,能创造一切,这是神性啊!

“而造之愈益无穷”,这更是什么都能创造,能创造财富,能创造健康,能创造情感通道,当然这都是有形的。能创造觉悟,能创造幸福。它能创造,它什么都能创造,“愈益无穷”。

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说我跟上先生十多年了,我竟然连个门户我都没找见,“藩篱”就是篱笆搭个小门,我连门儿都没找见。这说明徐爱很谦虚啊。古人说话都是故意把关系拉开,就显得——你看袁了凡的儿子袁天启,写《庭帏杂录》序的时候,“做凡人之子孙易,做圣人之子孙难。”你看我作为人家圣人的子孙……你看这马屁拍的!这是一个修辞手法,这是人家很谦虚。

说“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謦欬”是啥意思?“謦欬”是咳嗽。“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这儿说现在的人,你跟王阳明都没见过面,“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才只见了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你连王阳明咳嗽你都没听见过,“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你一开始就觉得我看不上他,他说我不带听。“忽易”忽略的意思,一开始你就准备忽略他,然后你心里面就不平衡,“愤激”愤青的感觉,你就带着愤青的那个角度过来说:这说啥了,谁知道他咋回事!你带着这种心态坐这儿,随随便便就要点评人家王阳明,“立谈之间”,搁在这儿就要谈笑风生,就要点拨。现在这种人还少吗?这种人太多了!动不动就批判传统文化,批判古圣先贤,你问他说“孔子”俩字咋写?他都不会写。“謦欬”他都没有“闻”到过,咳嗽、打喷嚏没听到过,竟敢胡说八道。很多东西了解了再说。

如之何其可得也?”像这种只是在传闻里面揣测,那你怎么能知道先生说什么呢?所以我们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是“深入”啊。“深入”什么意思?“深入”就是一直往里走。不是“广摄经藏,智慧如海”,这句话要会听啊,不是我读书读的多,我就有智慧,是我读书读的精,我就有智慧了,这个意思要会读啊。

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说天天跟上先生学的这些人,听先生的教导还经常是:我学了一点就忘了更多,我得了一,丢了二。其实“得了一,丢了二”这也是一个谦虚的说法。

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这什么意思呢?“见其”看到它。“牝”是母的,“牡”是公的,就是雌动物、雄动物。“骊黄”是说黑的、黄的,“骊”是黑的,“黄”是黄的。啥意思?这是讲的说“伯乐相马”的时候,他不是看它的外观,“伯乐相马”——当时是一个王,秦穆公推荐了一个人,说有一个叫九方皋,有这么一个人,说这个人相马相的好,说我岁数大了,你以后用他相马。这个时候九方皋就跑来跟秦穆公就讲,哎呀,我见了一匹好马,好的不行。秦穆公说那马长啥样呢?这九方皋就想想,长啥样呢?这长黄的还是黑的?反正说了公的、母的、黄的、黑的,反正就描述了那个马了,秦穆公就派一个人去看那个马,一看跟他说的是反的,黄马他说成黑马了,公马他说成母马了,就这种的。回来就说,不好意思,拿出照片来,你看,这是那个马的资料,你看跟他说的不一样,秦穆公就火大了,你这还什么相马专家,连公的母的、黄的黑的你都分不出来,还什么相马专家!伯乐说不是,他看马不看那个东西,他只看这个马的内在是不是好马。结果把这个马弄回来,果然是一匹千里马。就这么个意思。

我们看这个世界,我们就看外头,我们说这个人没学历,大学也没上过,你看的是这些东西,秦始皇自行车也没骑过,你研究的是这些玩意,那不好意思,那你只能得到自行车,你得不到真相,这得会看。

所以这儿说:“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说你到是把那个公的母的、黄的黑的,把这个资料你拿到手里了,但是千里马丢了……冤不冤,这叫什么?这叫看本质不看现象。

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因此,我就把先生平时讲过的这些话记录下来,“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就是悄悄地私下里,一般人我都不给他说,你有没有觉出来今天你都不是一般人,“私以示夫同志”就是我悄悄地把这个私下里交给志同道合的同志们。什么叫志同道合?想活出来的人,就觉得我真的未来有机会,可能我很快有机会就活到幸福感里去,活到圆满的幸福感里去,有这个想法的这叫“同志”。说挺好,今天礼拜六没事干,要不去那儿听听吧,听起来和郭德纲讲的差不多。那不是“同志”,咱们不是一路人。

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说我拿我记录的这个资料,我们互相考而正之,互相一起来研究,一起来让我们活出来,这样就不算对不起先生对我们的教导了。

门人徐爱书。”到这儿,这是徐爱的引言。这是开始要记《传记录》了。这是引言,记录下来了。今天这个时间正好讲到这儿了,所以今天讲的部分说到这儿。

根据2019年3月16日在太原市傅山园的讲座整理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