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杯中沁露何处来?5.1致敬最可爱的采茶人、制茶人

 茶人老武 2020-09-22

五月渔郎相忆否?

2020年的启程与往年大不相同

转眼五一至

平凡的日子因为有你而变得不平凡

五一劳动节

十三夷代表“茶知武夷”

致敬我们最可爱的采茶人、制茶人

品茶莫忘采茶人

辛勤早起顶露水

采茶季至,似乎印象中的采茶总是伴着春山秀水与茶歌茶舞的,如蔡襄笔下的“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妙龄女子呼朋引伴去采茶,充满着诗情画意。现在有不少茶园开放采茶体验,半天一晌的休闲项目给游人带来新鲜感,而这却是很多茶人需要用一生完成的事。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曰“摘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薰渍,茶不鲜洁”,从古至今,采茶往往看天而作,披霜冒露,一克茶,包含百余颗芽头,一斤茶,多达五万余颗芽头,而一个娴熟的采摘工,一日的成果也不过几两鲜芽。

此外,采茶还是技术活,采摘时芽叶要完整,不可紧捏,以免影响茶叶的品质,要用指甲把茶芽从枝上掐下来,不可用手指掰断,原因在于手指上有汗会弄脏茶叶。于是长久以来,那些被茶汁浸绿的指甲与厚厚的手茧也成了采茶人独特的印记。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在标准化茶园里,采茶人日复一日闷头躬腰、十指翻飞,普遍有腰背酸痛、腰肌劳损的疾患。而在更加原生态的产茶地,茶树多生长在丛林中、岩缝里,以及云深雾重处,特别的生长环境造就了茶叶非凡的口感品质,在一泡名饮的背后,亦承载了无数采茶人披星戴月与跋山涉水的征程。

“品茶莫忘采茶人,辛勤早起顶露水。”今日宜向采茶人致敬!

慢炒细焙有次第

辛苦功夫殊不少

从茶芽到送上茶桌,一片茶叶的进化可谓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期间凝聚了制茶人的点滴汗水。他们在制茶车间中大汗淋漓的身影,完美诠释了什么才是闪闪发光的匠人精神。

有的制茶人为了感知精准,常以手掌翻覆茶叶,以手心感受锅温的炙热,需手势轻盈,翻炒迅速,稍有不慎便会灼伤手指。而在成茶出品前,还要经人工仔细筛选,制茶人低首垂眉进行检阅,一日下来至少要筛选上万颗茶芽,眼睛和脊椎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在众多茶类中,若说制茶工艺繁琐当属岩茶无疑。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道道工夫精。制法既繁琐又耗时,既考验制茶人的技术和经验,也考验其耐力和体力。

不消说其他,仅焙茶本身就兼有多道工序,生灶打焙的坑里埋有80到100斤烧红的木炭,一个焙坑的温度能达到几百摄氏度,连焙坊内温度也高达100多摄氏度,即使有防护服的保护,对制茶人来说也是种生理上的煎熬。

而焙茶时间根据要求长短相差很大,从六七个小时到三四十个小时不等,一般30到50分钟需翻焙一次,有些茶只翻焙就能多达四五十次,24小时不可间断。为得一泡清澈油亮、醇厚甘甜的岩茶,背后付出的辛苦只有焙茶人自己知道。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今日宜向制茶人致敬!

杯中沁露何处来?

片片苦辛片片情

五一劳动节

我们以劳动之名

为付出青春与汗水的

采茶人、制茶人喝彩

祝大家劳动节快乐!

【END】

—— 点 击 图 片 阅 读 精 彩 文 章 ——

制茶季开始了,为什么大家抢着喝毛茶?

为什么市场上买不到毛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