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修过道,也没有学过佛,更多的只是一些碎片上的感悟。自从看了《天道》之后,工作生活之余时不时都会花点时间研究一下丁元英说的话、做的事和他在五台山上与智玄大师的“论道”。佛学,在现在的我看来,核心其实就是四个字:“知苦”与“离若”,这也许是佛学创始人的初心。"苦",人生普遍存在,说得绝对一点,没有人一辈子是不苦过的,只是说这苦到底有多大、有多深......人既然有痛苦,就一定有人想铲除这个痛苦,这是事物对立面的必然结果。但是想铲除这个痛苦,并没有那么容易,它的不容易体现在事物的层次上。那什么是事物层次?不是“知苦”与“离苦”的鸿沟,而是你感受到的“苦”与你知道这“苦”产生的根源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一看似乎真的很有道理,但我们只是觉得有道理,但却很难说出「有」(有房、有车、有钱)与「无」(无病、无痛、无虑)的内在逻辑。其实在我看来,此「无」是在此「有」下面的一个更深层次,可以理解为「有」的根基。如果没有「无」,那么再多的「有」也是不幸福的。我们常说的有房、有车、有钱才幸福,其实隐藏着一个基础假设,那就是此「无」——无病、无痛、无灾、无难。这么一看,似乎你就知道了“苦”的更深的一个层次,不是无车、无房、无钱才苦,而是有病、有痛、有虑才苦。这样你就离“知苦”更进一步了,既然知道了若的根源,那么自然就知道了如何“离苦”。就好像,现在你知道了无病无痛才是幸福的,那么你想幸福,你自然就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这种不断探寻痛苦根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知苦”的过程。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人们不断寻根问底,挖掘事物背后最底层的那个本质、本源。在佛学上,人们就需要通过佛学知识体系、行为准则,不断的修行来“知苦”。用丁元英的话来说就是“修行以性制性”,尽管是通过修行的方式来达到制衡人的本性,但只要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它便能最终开悟。那么“道”是什么呢?用《天道》的话来说就是:神即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是人就会有痛苦,这是规律,每个人的痛苦表面看上看上去是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这不过是人的「贪」「嗔」「痴」。“道”讲的是规律,探寻事物背后不可违背的真相;“佛”也是一种探寻事物背后的根源,只是上层建筑不同,领域不同。事实上,佛和道在根本层面上是同一个思想。第一次认真地接触到“原则”是2018年,那时候圈内很多人推荐《原则》一书,我不明觉厉,跟风买了回来。后来在网上联机学习过程中,也有小组成员专门总结了“原则”这个思维模型。 当时我主观上认为:原则不就是做人做事的一些主观设定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呀。但是在最近一年中,我慢慢体会到了“原则”的内涵,内心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达里奥的《原则》中有很大的篇幅讲的都是如何定义现实,让我们接受现实,哪怕现实看起来比较丑陋,他也比美丽的虚幻重要。不愿意接受现实是很多人的缺点,因为现实有时候是冷冰冰的。只有我们接受现实,按照现实中存在的规律做事,我们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如果读到最后,“原则”就是一些以客观规律为事实定下的行为准则,只有按照规律做事,才有可能成事,这与“道"中所体现的思想如出一辙,只是“原则”更为具象一点。在2019年,大概是9月份前后,我还在卓群的时候(卓群是品牌,工厂是贝洁刷业,是小米生态链电动牙刷供应商),在一次电商会议中最后,我抛出了一个论题叫“知行合一”,提出下周专门找一个时间一起来讨论学习“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明阳提出的,网上大多资料对知行合一的解释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容易让人往道德、诚实层面上去思考、去探索。但是,我当时的理解是这样的:知,不是普通的知道、了解,而是要深刻理解这个世界事物背后运行的规律,然后严格按照这些规律去做事。知道,没有去做或者没有按照规律去做,成功就是碰运气。但如果不知道就去做,或者只是凭经验、凭感觉就去做,那就是鲁莽行动,成功也是碰运气。如今又是一年,我的这个认知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知行合一”与“道”也是同一个思想。就在刚刚写这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再次想到一句大家都可能说过的话:“道理我们都懂,只是......”,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你以为你懂的道理,可能你根本就没有懂,或者说未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就有了“只是......”。就好像拼多多的黄峥挂在嘴边的两个字:本分。我们大部分常人理解的“本分”,不过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拿自己应该拿的那部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也不知道,我至今未能参透。好了,上面就是我最近想写的一些感悟,与君共勉。文中若有理解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