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气之王(黄芪)

 wh文人与画士 2020-09-23

黄芪补气,固表,生亦泻火。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丹溪云: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亭,号丹溪,著《本草补遭)。)温分肉,实陵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士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

《经》曰:血生肉。排胀内托,疮痛圣药。毒气化则成肤,补气故能内托。痛痘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气盛而元气衰也。痘证亦然。痘证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证虚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婆食。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汪机号石山,著《本草会编》,)王好古日:黄芪实卫气,是表药;

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

补气之王(黄芪)

〔王好古,号海藏,著《汤液本草》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甄权著《药性论》)<日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日华著(大明本章》)<蒙签日: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芪所据;

补血汤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开气于表而里愈虚矣。(陈嘉谟著《本草蒙笙))为补药之长,故名音。俗作芪。皮黄肉白,坚实者良。人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妙。昂按:此说非也。前证用黄芪,非欲抑黄芪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帶浊崩淋自止,即日华“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也。获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

补气之王(黄芪)

畏防风。东垣日: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

更以相使也。[李东垣,著《用药法象))甘草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

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人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

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管上;确、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人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绵渍计令随之,能解胎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别录)、甄权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陶弘景注《名医别录》,发明药性。]仲景治痞满,有甘草泻心汤,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大而结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肾茎用梢。精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白术、苦参、干漆为使。

补气之王(黄芪)

恶远志。反大戟、荒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瓣,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療,莲心仗与荒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枣汤:芜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仲景治伤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气,嘴咳之剂。时珍日: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参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