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要如何度过痛苦的人生?哲学家尼采:艺术是人生最高的使命

 谢耳朵馆长 2020-09-23
哲学家尼采在还没有经历过复杂生活之前,他的字句就已经让人们对生活本身产生了忧虑与戒备。而往后经历的世事人生证明:他是对的。
尼采的思想箴言具备振聋发聩的效力: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人生何以会痛苦?

难道不应该如春绽放的花苞一样,娇嫩美好的鼓鼓囊囊着,对生活之夏充满期待与向往,在烈日之下绚烂的开放吗?当然不是这样。
自然界有风霜雨雪,人世间遍历生老病死红白之事,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路都充满变数与风险。

有那一种庆幸之人,会一直生活在他人为之遮风挡雨的境遇之下,一生都活在花团锦簇中,且以为世界是非黑即白,非恶即善的泾渭分明。
而不幸之人则从出生伊始就开始经历生死存亡的考验,成年后或许要渡过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劫难,又或许遭受病痛折磨,忍受世态炎凉人生白眼……
林林种种无论哪一种人生,都是一个人要面对的生活的本来面目。
而当人撞上人生这堵高墙,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必得使尽全力才能抵达梦想中的高度,否则就会跌落谷底,何止梦想坠落粉碎,更可能是生活阶层、人生格局的退行。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人生痛苦何以纾解?

如果人生的基调就是痛苦,那么这种痛苦的人生是否值得度过?痛苦的人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
对于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答案。
而哲学家尼采告诉我们,想要度过痛苦的人生,唯有依靠艺术。
在《悲剧的诞生》这部著作里,尼采就曾说过,艺术是人类所了解的人生的最高使命,艺术是极其高尚而正确的,能够超脱生活本身的活动。
作为人生较高层面的一种写照,艺术能够使人摆脱欲望的干扰,更加清新纯粹地去认识人的本质,以及生活的本质。

会促使人去掀开生活本身的面纱,看清它背后的真面貌,并以此寻求到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艺术的伦理价值所在。
然而对于生活而言,艺术本身是无用的。
绘画、音乐、雕塑、诗歌、小说、舞蹈……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都只能是欣赏、观看、聆听、模仿、阅读,而无一能够吃、穿、用,直接作用于生活或糊口本身。

譬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到的,在“机器的节奏”愈来愈快速、“生活的节奏”愈来愈紧张的异化世界里,如何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憧憬和情丝,如何对生命充满尊重与憧憬,就是艺术应该要去做的事。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快乐的知识》

艺术是人类人生的最高使命

英国大诗人拜伦(Byron)去世后,他的葬礼在伦敦举行,前往送行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伦敦街上的商人们遥遥望见出丧队伍的威仪,惊叹不已,纷纷相问:“这个诗人他到底做的是什么生意这么厉害?”

从前在日本,有一个名画家,他画一幅立轴市场售卖定价是大洋六十元,而在他的画中,却往往只有疏疏疏朗朗几粒豆子。
有市井百姓和商人看到之后惊讶不已,问道:“为什么!这幅画上就几粒豆子,而为什么这每一粒豆会值大洋二十元?”
有一次展览会上,有人问丰子恺:“绘画到底有什么用?
丰子恺回答说:“绘画无用。”
“既然无用,画家何苦画画?展览会又何苦开起来?”
丰子恺一本正经的回答说:
“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因为那是艺术。它只负责美和唤醒人的心,让人的心开花、绽放、清醒。但凡有用的,都不是纯正的绘画。所以绘画中,无用的才是大用。且容我告诉你这个道理。”

为什么艺术是人类人生最高的使命?道理也就在这里。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
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
人类的肉身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因为精神空虚单调而需要社会,需要他人。但遗憾的是,人人都像刺猬,在一起时会被相互刺痛令彼此讨厌而再度分开。
所以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艺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让自己从人生日常的痛苦中疏散出来。

从日常中抽离出来的内心,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重新复活过来,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在通过艺术逃离了日常束缚之后,就能够喜爱和喜迎独处的孤寂。
又因为独处和内心的丰盛,就很容易放弃对世间万相的执着,比如财富、地位、美貌等。
至此,艺术就实现了对人生的拯救,对人生痛苦的隔离。
我们如何度过痛苦的人生?与生活相去甚远的艺术,就是对生活最好的隔离和化解。
艺术,是人类人生的最高使命。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e Gay Science》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