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地方乱七八糟的人都可以当土地神,土地神的门槛这么低吗?

 浩然文史 2020-09-26

西游记 土地神

土地神是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灵之一,它也被称为“社神”,两者的区别在于庶民供奉的为土地神,而国家祭祀的则为社神。民间信仰的基础是对鬼神观念的的认同与崇拜,土地神信仰也是基于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拜,而对土地神的信仰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一、由崇拜土地演变为崇拜土地神

人类早期过着渔采狩猎的生活,日常所需的野菜野果及野生动物并不直接源于土地,所以他们并没有察觉到土地对自己的重要性,因此也不会去神化土地的作用。但进入原始农业阶段,人们的日常所需由直接向大自然索取变成需要靠自己劳作获得,人类与土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他们在土地上进行稼穑,而受土地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粮食的收成就成为未知数,在这种条件下,土地有灵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这个时期对土地的崇拜表现为社祭,其形式是向身边的土地献祭。“社”这个字,左边为示,右边为土,祀土为社,就是对土地的祭祀。最主要的方式是“立石为社”,还有用血来祭祀土地的,《周礼》中提到“以血祭祭社祭”。很多时候都是在战争前夕举行社祭,所以社祭时不仅用牛羊动物的鲜血,也会用活人比如说战俘的鲜血来祭祀,以示对他们的惩戒。这种原始野蛮的做法,让后世对社祭形成了恐惧的印象。

杀牲祭祀场面

除了以上大型社祭外,当时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主要表现在对中霤[liù](原意是屋檐下的流水)的崇拜上。《礼记》上说:“家主中霤而国主社。”中霤神是土地神体系中等级最低的“家神”的本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中霤神这一形象消失了,取代其职能的是至今为人们所信仰的灶神。

经过先秦时期的发展,至秦汉时期,土地神信仰以社神为主要祭祀对象,国家层面和地方民间都以社神为祭祀对象。民间社神祭祀主要由各级地方官员主持,这些人本身就是道德教化的代表,由他们主持祭祀仪式,一来可以提升信仰的道德教化作用,为加强政治统治服务,二来也能通过社神信仰提升自己的威信。随着地方性的增强,到东汉时期出现了用土地神来代称社神的现象。

古代的祭祀

二、魏晋时期土地神的人格化

魏晋时期,土地神信仰处在由秦汉旧信仰到唐宋新信仰的过渡阶段。相对于此前社神崇拜服务于国家政治教化的目的,此后对土地神的信仰更多地是反映其世俗功能,主要是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活。由于人们的迫切需要,土地神信仰与人鬼信仰相融合,渐呈世俗化态势,造神运动也就此开启热潮。

所谓人鬼,与人相信死后灵魂不灭有关,这些灵魂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就被称为“人鬼”。对于人鬼的崇拜起初表现在对祖先的崇拜,但是后来崇拜的范围慢慢扩大,演变成对一些功绩卓著人物的崇拜。对这类人世间杰出人物的选择评价标准逐渐发展成为地方社神选择的标准。将人鬼放置于社神的祭祀场所祭祀,人们选择护佑自己的土地神时不再看重政治因素,更多显露出世俗的倾向,鬼与社神就出现融合,所以魏晋时期,土地神多以人鬼的姿态出现。

影视剧中的土地公公

不同于秦汉时期的社神具有浓厚的政治教化功能,此时的土地神形象更加多元化,更有人情味,甚至是与儒家道德标准相悖的。土地神蒋子文原是三国的人,相传他嗜酒好色,这样一个品行恶劣之人依然被视为守护地方、驱逐盗贼的土地神。人鬼土地神的身份不一,有文学家、官吏,甚至还有无名之辈,这表明此时土地神身份的多元化。并且土地神的职能此时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土地神蒋子文同时肩负起守护地方和驱除疾病的功能;吴县的土地神是掌管桑蚕的;昆山的土地神吴超是守护地方的……他们身上肩负着不同的职责,恰恰说明各地民众的诉求是多样的。

土地神蒋子文

三、土地神世俗化形象的出现

魏晋以后,土地神的形象开始走向世俗,这种世俗化说明土地神信仰与地方的关系更为密切。到了唐宋时期,土地神的功能更加具备世俗化特点。

《夷坚志》中出现了较多关于土地神的记载,其中有一则记载,周翁在城隍庙中见到天帝要求各地土地神在当地行疫,其中孝义坊的土地神反驳了天帝的做法,认为当地的百姓都向善,请求放过当地百姓。由于土地神的据理力争,当地百姓才逃过一劫。

土地神 塑像

土地神偶尔也扮演财神的角色。《华亭百咏》中就有记载,有商人梦见土地神对自己说,只要祭祀他,就能帮助自己经商。后来这商人真去祭祀土地神,果然得到了土地神的帮助。这表明此时商人的队伍在壮大,土地神信仰也试图拉拢商人队伍。当时土地神还是文人士子的保护神,如在太学内设立土地神,显然是有保护学子的考量在内。

西游记中的土地公

在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神最大的诉求就是希望他能保护农业发展,在人们的印象中,土地神是能够控制天时、调节雨量的。唐宋时期,涝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人们自然要向神灵拜谒,并且并不局限于祭拜某一个神灵,土地神当然就包括其中。《洞霄图志》中就记载过人们面对大旱束手无策,土地神就通过梦的形式告诉了民众消除旱灾的方式。

与此同时,土地神也承担着驱逐盗贼的功能,这一功能与城隍神类似,但城隍神主要是在唐宋新兴市镇发展的情况下承担着护城安民的职责。城隍神与土地神并不是同一神灵,但对于“唯灵是信”的百姓来讲,神灵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对自己来说没什么影响,只要对自己有利,他们都可以信仰。

两个土地公在喝酒唠嗑

文史君说

土地神信仰源自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的崇拜,此时国家层面的“大社”相对而言还有些血腥残暴的色彩,而民间对中霤神的崇拜则显得更为温和。秦汉时期,无论是国家上层还是地方民间,都普遍推崇社神信仰,这其中包含着政府浓重的政治教化意图,尤其在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社神更是被奉若圭臬。魏晋时期,社神与人鬼融合,慢慢演变成具有世俗倾向的土地神。而在唐宋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演化,土地神以新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土地神形象的变迁,实则反映出中国信仰体系“唯灵是信”的特色。

参考文献

刘晔原、郑惠坚:《中国古代的祭祀》,商务印书馆,1996年。

田文德:《先秦时期土地神、社神信仰浅析》,《文学评论》2017年。

司瑞江:《古代笔记小说中的民间土地神及其演变》,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