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四地闲夫 2020-09-26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二、正确的教育思想

一种文化仅有它的价值观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这种价值观转化成各为具体的思想、学说。搞教育的就转化成我们的教育思想,搞政治的就转化为政治思想,搞军事的就要转化为军事思想。那么如何把它转化成我们的教育思想呢?

(一)在教育思想方面我总结了两条。

第一条,人的德行和智慧都在人自性当中,不是外来的,我们具备万物的一切。人人都有仁爱之心,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种理解就是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人人都能教化好,因为人人都有和天相通的那个性,人人都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儒家奉行,佛家也一样。在佛教中不仅包括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六度之一就是忍辱,因为只有忍辱才能化凶为善,化恶为良,感化一切众生。佛从来不生气,也不处罚弟子,永远以爱心与耐心教导弟子,佛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化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孔子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又提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因材,材就是人,人是教育的主体,人自身就具有了一切,所以教育是因人而变,不能因教而变。这是我总结的教育思想当中的第一条。就是我们的智慧和德行在自性当中。引申一下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第二条,仁、智、勇是统一的。仁爱心有了,智慧就高了。同时勇气也就提升了。其实“勇”也可以理解为浩然正气。我们现在的教育把仁、智与知识相分离,德育就是德育,智力就是智力,知识就是知识,况且今天的教育大部分是知识性的教育。知识教育就跟电脑一样储存知识,知识不是智慧。并且现在很多知识是和道德相脱离的,知识越多,道德则越低。我们讲仁、智、勇三达德,君子不器,仁、智、勇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一定是仁、智、勇相统一;佛教也讲慈悲、智慧与信愿三者之统一。仁近于慈悲,智近于智慧,勇近于信愿,有真诚的信愿自然会生起勇猛精进的实行,由信而愿,由愿而勇进。孔子说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合而为一。这是我们古代的教育思想。概而言之,从文化层面上有两层,一是我们的智慧德行在我们的自性当中,不是外来的,是向内可以求的。《老子》讲一句话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就是当我们向外面学习越来越多的时候,反而伤害了我们的自性。《老子》还提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仍然强调要向内求,而非向外求。二是我们要把仁、智、勇,把道、德、仁、艺合而为一,追求全面发展。这是我的总结。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二)古代的教育阶段。

古人教育大概有哪几个阶段呢?我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养蒙阶段。古人一般在15岁之前是养蒙教育。今天我们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这与古人15岁之前进行养蒙大致是差不多的。养蒙的思想是什么呢?养蒙就是养护我们的天性,刚才讲了,我们的智慧在我们的自性当中,我们如果把它摧残了,这个自性就被破坏了,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东西就没有了。所以在15岁之前要养蒙,养蒙的方法不外乎与大自然相交往,也就是玩,和大自然玩,玩什么呢?玩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在与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的交往中感受大自然的活性,那是息息相感的,有生命、有知觉的,很多还有情感。现在小孩玩的都是科学玩具,诸如变形金刚之类。变形金刚是没有生命、没有精神的,是个唯物的东西。唯物的东西玩多了,我们会产生冷酷之心,人死了就像变形金刚坏了一样。今天好多变态的小孩杀人不眨眼,这些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所玩玩具都有关系,他们会以为人死了就是玩的玩具坏了。

在玩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之余,还要像唱歌一样,背诵一些国学经典,在此阶段不求理解。我们今天一听说死背硬记,就嗤之以鼻,岂不知对于一些经典的东西一定要死背硬记、不求甚解。因为小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理解圣人之言。那个时候要理解的话,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错误的理解就会产生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一旦形成就会裁减小孩的大脑,扭曲孩子的天性。所背诵的国学经典会像蓄水池一样存于我们大脑中,当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这个蓄水池就告诉我们十几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当到二十岁的时候呢,它又告诉我们二十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三十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四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四十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八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八十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因此养蒙阶段至关重要。今天我们的早期教育不是养蒙,是开发。就像今天的工业文明一样,我们把开发自然的手段用在了开发小孩的大脑上面。最后把小孩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小孩到四十岁以后没有潜能了。开发越早的越多的,到最后越没有潜力,我们是在自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阶段,博学笃行。博学笃行阶段一般在15岁之后。博学就是我们讲的通过读更多的书,来理解小时候背诵的经典,通过一百句话来理解一句话。“笃行”呢?就是要实践。实践不是我们一定要到外面世界去玩,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做人实践。做人实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家里学会孝悌之道,在学校学会与同学共处。人和人之间能共处很重要。现在很多孩子对物质条件要求的很高,譬如一个人住单间房子,这对小孩学会共处是极不利的。学会共处一定要住集体宿舍,集体宿舍的条件最好要艰苦一点。因为同学之间的经济条件不一样,要以最下的、最低的生活条件来作为我们的生活要求。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佛教里讲“四摄”,“四”就是一二三四的四,“摄”就是摄影的摄。“四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会共处,四摄就是学会团结别人。四摄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即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第一点就是学会布施。布施有很多方法,有一种布施叫财布施,别人有困难时,把我们的钱掏出来叫财布施。别人消极的时候,我们用心来鼓励他,让他积极精进;别人胆子小的时候,我们鼓励他放大胆子,给他勇气,这叫无畏布施,让他没有畏惧感。第三种布施是法布施,告诉他人生应该如何如何,人生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痛苦、烦恼等,这就是法布施。

第二点叫“爱语”,“爱”就是爱人的爱,“语”就是语言的语。要做到爱语,不仅要有仁爱心,要用善去对待别人;还要说话和蔼,说话要好听。曾子在临死之前告诉别人,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君子非常重视三个方面三个原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容貌就是我们容貌要开始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远离暴慢。暴就暴躁,慢就是慢待别人。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很骄傲,慢怠别人。“正颜色,斯近信矣”。正颜色就是我们的颜色要一脸的正气。让人一看,看到你的样子就相信你,即“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出辞气就是我说话的那种口气,让人觉得我很敬重他。鄙就是鄙视别人、粗俗别人。这就是爱语。爱语就是用心去爱别人,说话的时候要和气。这才是团结之道。

第三点就是“利行”。利行就是我们讲的照顾别人,有嘉奖、有恩惠,使人得惠,急人所急。

第四点是“同事”。同就是同志的同,事情的事。那么同事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学会与人同甘共苦。吃简单的蔬菜,穿很便宜的衣服和别人在生活方面打成一片。这条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如果对这个物质条件要求很高,压力会很大。儒家,对物质条件讲得很多。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恶衣恶食”就是不好的饭菜和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饭菜、穿不好衣服的时候,如果以此为耻辱,孔子说那你怎么能“志于道”呢?“志于道”的人怎么对物质条件还要有那么高的要求呢!孟子还说,作为一个常人,有恒产才有恒心。但是作为一个“志于道”的士人是不能这样的,没有恒产,也要有恒德。孔子还赞扬子路,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很破敝的衣服,但是与穿着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自己自卑。现在很多人穿得不如别人,吃得不如别人就觉得自卑,自卑就开始动心思在物质方面去追求。物质方面追求得多了,精神就开始少了。所以佛教讲的“同事”很重要。同事就是要同别人恶衣恶食,吃不好的饭菜、穿不好的衣服,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共产党人也讲这个。所以学会共处非常重要。所谓博学多行,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和同学共处、和家人共处。这就是实践,不需要我们专门到哪个地方去学。在我们周围,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这是第二个阶段。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第三个阶段,博而返约。我们现在学的很多,我们学了一万句话,老师说你能不能把你一万句话总结成一百句话。然后老师说你能不能用十句话,把一百句话再凝炼一下。老师再说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十句话凝炼出来。孔子和子贡有个对话,孔子问子贡说:“你认为老师的学问大,就是背得多,记得多吗?”子贡说:“然也,老师就是记得多、背得多。”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说我呢找到了一个“一”,我用这个“一”把我的所学能统领起来,用这个“一”还能解决好未遇到过的新问题,也能对一些新事物进行一个大致的、差不多的解释。

博尔返约,“约”是什么,就是简约,用简单一句话,把我们所学的东西总结出来。古人还说“家藏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家里面的书藏了很多很多,但是那不是真东西,所有的书里面只有一句话是最重要,如果你把那一句话学懂就够了,请大家注意,真传一句话,意思不是学懂一句话,而是将书中所学要凝练为“一以贯之”的一句话。这句话你找到了、悟出来了,便是“博而返约”。所以我们讲学习的第三个阶段一定要博而返约。

第四个阶段就是通专合一。一旦人生达到博而返约就通了。我用一个东西把所有的东西都能解释。通了以后再根据自己的才性所在,有所选择。在孔门中有四科,即政事、文学、道德、辞令。喜欢政治,就学政事科;喜欢教书,就可以学道德科;喜欢整理文献,就可以学文学科;喜好外事就学辞令科。我们讲通了以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所在,或者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所在,有所专长,进入学习的第四个阶段,即通专合一。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有专,没有通。

学了什么专业我们就用这个专业的眼光看待一切,都是片面的看待一切,学习经济学的认为所有人都是经济人,学习政治学的认为所有人都是政治动物,学医的一看都是解剖,世上全是这种被解剖的东西,很可怕。所以古代说这个专一定要通,专要建在通的基础上。我们现在的专家是片面的看待世界,学的越多越偏,学的少的还稍微少偏一点。老子讲的那句话也很有道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可以有几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学科越来越多,学科越来越多,假设就越来越多,一级假设就远离了一点事物的本体,二级假设就远离的更大,三级假设就远离的更大。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那个道越来越远。“道”是什么,就是事物的本身,或者讲是事物的本体,对于本体我们是看不清楚的,这个本体是运动的,在运动中的事物,很难捕捉住它,但是当捕捉到了,也就是我们把它按住了,我们看清楚了,错了!我们已经假设它是静止的,因为你把它按住了,所以它是静止的,你看到的东西已不是那个本体。你说我拿刀子戳进去了,以四十五度角戳进去,看清了里面是什么;另外一个人从六十五度戳进去了,这个又变了,他说他看到的和你不一样。这就是说任何一个角度看到的这个事物的内在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角度不同。老子的“为学日益,以道日损”,意思就是说学科越多,假设便越多,我们看到的离事物的本体越来越远。

第二种理解,学习应该是有度的学习,不能无度的学习,不是说我们脑子里面装的东西越多智慧就越高,其实我们的大脑跟水杯差不多,可以做一个比喻,杯壁要是越厚,杯子里面的空间就越小,杯壁越薄,里面的空间就越大,那就是说我们的大脑跟杯子一样,是由杯壁和杯子里的空间构成的。我们学的东西越多,杯壁就越厚,里面的空间就越少,空间越少,我们遇到新问题时,没空间了,也就没脑子了,脑子成了“石头”。就是说你学的东西太多了,储存占用的空间太多,给思考问题留下的余地太小,这样不仅没有增长智慧,反而降低了智慧。所以我们讲一定要恰当的学习、有度的学习,不是无限无度的学习。

我们现在可以试想一下孔子读的书没有我们在座诸位书读的多,我估计孔子最多也就读过四、五本书而已,《诗经》《左传》《尚书》《易经》等。孔子无非就读了这些书。我们还可以再往前追溯,周公读的书比孔子读的还少,再往前追溯,大禹读的书更少,再往前追溯,黄帝和炎帝也许就没读过书。那没读过书,他们当时能把天下统一起来,这个智慧从何而来呢?从自性而来,老天爷把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具备了一切智慧,但是这种智慧需要一种启迪的机缘,就像我刚才讲,那个人看见自己父亲尸体的时候,被狐狸、豺狼叼着肉、吮着血,在此情景下,那个人乍然就产生了悲悯心,马上就想到了土葬。炎帝情况大概与此相同,当时炎帝看着天下人没衣服穿、没饭吃的时候,乍然间也产生了仁爱心,也就发明了农耕。依此类推,当黄帝、炎帝看到各部落经常处于纷争战乱的情景时,自然产生了要统一天下的智慧,那个时候就搞了各个部落的联盟统一。所以我们讲智慧德行在我们自性当中,不是外来的。

人类历史走了很长时间,我们可以继承我们前人所创造的东西,这是作为我们后人的一个优势所在。所以我们刚才讲的,一定要有度的读书,不是无度的读书。书读的多,如果读的书还是错误的书,那就更糟了。这是我讲的古人教育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跟我刚才讲的教育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三)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术观。

我们讲教育和学术不能分离,教育和知识不能分离,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知识观呢?古人对知识也有个基本的总结,墨子就讲过,墨子说一个真知灼见的知识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我们今天的教课书里面,看有哪些和三个条件是吻合,哪些和三个条件不吻合。墨子说知识第一个条件是“有本之者”,“有本”就是本来的本,“有本之者”,就是知识和最原点的本来的东西、本然的东西、自性的东西不能违背,和人性不能违背。这个人性是人和人之间的同然之性。或者对于这个“本”,我们通俗的讲就是道德,用孔子的话就是仁爱之心。所以任何知识都不能和道德相违背。我们现在很多的知识都是缺德的知识,我们知道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对于企业所讲的就是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美国人的金融思想,就是印发的美元越多越好,越多越好就意味着我稀释你财富的能力越多,我掠夺你的能力越强。印刷美元的过程就是稀释世界人民财富的过程。

以前帝国主义掠夺中国是通过抢占类似于火烧圆明园的屠夫、强盗,这种掠夺一定会激起中国人民等一切受压迫民族的反抗。现在帝国主义资本贵族方式改变了,不直接抢了,而是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来稀释你口袋里的货币。还是掠夺,掠夺的方法变了。所以墨子那个时候就讲了一切知识必须要有道德性,一定不能和道德相违背。我们现在的好多经济学都是缺德的经济学,比如说现在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强调经济的发展依靠四驾马车,即总投资、总消费、净出口与财政支出,合起来就是需求。需求越大,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规模总量也越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奢侈、浪费,最后连发生地震都拉动了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学连地震都鼓励,能说是好的经济学吗?

中国古代我们讲的经济必须符合道德伦理,经济一定是来自于节减,不是来自于奢侈。我们现在奢侈就是透支未来。这是墨子讲的知识的第一个条件。所有的知识必须和道德要相一致。

墨子又讲了第二条,叫“有原之者”。“原”是什么意思呢?原就是推究、实践的检验。就是说创造的这个知识,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检验。我们现在创造的很多知识时间过短,未经过长时期的广阔空间的检验,就被社会广泛接受,这是很危险的。比如三年搞了一套知识体系,在三年中检验没有出问题,但不能保证在第四年、第五年就不出问题。三年后、四年后要错了怎么办呢?五年后错了怎么办呢?况且这套知识是在实验室里面创造出来的,把实验的那个条件去掉适合不适合呢?你是在一万平方公里实验是正确的,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不是正确的呢?所以我们讲的所有的知识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再确切地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时间越长空间越大越好。我们今天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是创造了越新的东西我们越相信。所以我们人类的危机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危机,人的道德危机,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危机,这些危机的产生跟我们近代以来推崇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关系。近代以来的很多发明创造,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实验科学,大都从某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得,都是局部的解决问题,在解决此问题时,又导致彼问题的发生,不断解决问题,也不断堆积问题。那么,我们对待知识问题,到底多长时间的检验才是正确的,多大空间的检验才是正确的呢?。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我们无法确立一个数字,但是我们可以比较,比如五百年的知识要跟一千年的相比较,我们要相信一千年的知识;一千年的知识要和五千年的相比较,我们要选五千年的知识;一万平方公里创造出来的知识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相比较,我们要选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知识。总之,时间越长,空间越大,知识越正确。

第三个条件,“有用之者”。这个知识一定是有用的,这个有用我们讲是为人类大群所能用,不是为极个别人所能用。这个知识用了以后还让人类走上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不是说让人类的寿命越来越短。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知识都被资本绑架,都是为了让一部分赚钱,为说明这个赚钱的合理性,推销起来容易,好多课题都跟资本绑架在一起。前十几年还是二十年前,有一个学者叫亨廷顿,亨廷顿当年为了美国人的利益写了一本书叫《文明冲突》,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意思让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打架,好让美国坐收渔翁之利。想想一个堂堂哈佛教授亨廷顿都被资本或者被国家利益绑架,为了美国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为此咱们什刹海书院院长汤一介先生针对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观点,组织学者写了关于文明共存的问题,来减少这本书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说亨廷顿是缺乏道德的这样一个学者,他所创造的知识只是被极个别国家所能用的一套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知识观,现在的很多知识都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所以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上完初中,烧初中的书,上完高中烧高中的书,上完大学烧大学的书,上完研究生烧研究生的书,那时候觉得可惜了,后来一想这些书该烧,过几年它又变了,你看中国古代都把那个几百年几千年不变的书保存下来了,让大家读那些根本不变的书,从而建立人生基本的这个根底,这是我们讲的正确的知识观。

实际上我还讲一个正确的学术观,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讲了。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四)、正确的人生观

上面我讲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阶段,还讲了正确的知识观。还有一个我们对教育来讲很重要就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正确的人生观我总结了三条。

1、共同的信仰——内圣外庸。

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尧舜,譬如我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我在我出租车司机这个岗位上,即使尧舜今天到这儿开车的话,他的车技和服务态度和我差不多,我便是尧舜,尧舜便是我,我是出租车司机岗位上的尧舜。我今天是个小学老师,即使尧舜的处境今天也是在这儿,在我这儿当小学老师,在这种环境下,他的教育水平,他对孩子那种爱心程度,也和我差不多,我便是教师中的尧舜。尧舜便是我。尧舜到了这个小学、中学来当校长,在这种时空环境下,他的作为也和我一样,能恰到好处处理各种问题,我便是他,他便是我,我也成了尧舜。我们讲的让每个人在各自的时空下,都能恰到好处的作为,都能成为尧舜,那就是说尧舜在这种处境下也不过如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是说我们要与帝王的尧舜进行比较,我们要和那个很高位子的那个尧舜去比较,尧舜也不是生下来就成为帝王尧舜的,他也经过尧舜之前的道路,所以每个人都有那种成为尧舜之前道路的基础。

在各自的岗位上,人人都能成为尧舜,这样的话,人人都可以在精神上达到最高的境界,过去古人讲内圣外王,我把它修改一下,叫内圣外庸,庸就是平常,在平常的岗位上,我的道德发挥到极致,我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这种极致的发挥就是“内圣”。我们干什么事情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我只能这样,尧舜来了也只能这样,尧舜来了也只能这样讲课。这就是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

2、树立“尽人事,听天命”的理念。

我们讲的中国文化最早就是农耕文化,也就是种地人的文化,我记得小时候六、七岁的时候,整天担心如果天不下雨的话,明年的庄稼就不能丰收,我的老家是陕西西安,六、七岁我就考虑这个问题,今年我已经46岁了,考虑这个问题考虑了40年,在这40年当中,我们西安这个地方基本上是风调雨顺,老天爷照顾你,因此我就相信天人合一。农民种地的基本思想就是我不管明年丰收与否,我必须把我作为农民的本分尽到,该种地的时候种地,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除草的时候除草,尽我的努力,至于明年能不能风调雨顺那是天的问题,这种思想就是农民的思想。粮食的丰收一要靠勤劳;二要靠风调雨顺。勤劳作为农民是本份,风调雨顺是天决定的,我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即勤劳就可以了,这个思想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曾国藩把这个思想变了一个说法下,即是“只求耕耘,莫问收获”。作为一个人来讲,我把我自己的本分尽到,收获问题跟天有关系,跟我没关系,人生能做到这个境界的话,每天都快乐。为什么是快乐的呢?因为我不计较得失,我超越得失,得与失是假名,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与失相互转化,今天之得失,在未来也许会与今天的看法全然相反。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尽人知听天命?我自己总结了九条,第一条,就是我们要树立一种,积极的善良的心态,随遇而安的心态。随遇而安不是不努力进取,今天我们的处境,按照佛教来讲,与我们以前自身的业有关系,我们必须要有承担精神,不怨天不尤人,我才能安下心来,安下心来才能实事求是的从脚下往前走,心安进取才不牺牲当下。任何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所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永远都是能成为尧舜的人,要把这种信息传递给他们。“有教无类”也有这种意思,所有的人皆可以教化。

老师如果说这个人完了,那学生自己真的就破罐破摔了,所以一定要积极的,诲人不倦的精神来对待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心态积极,还要有大爱,永远激励学生。第二条由近及远,学会共处,我们一定把我们最亲近的人先照顾好,最亲近的人高兴了,他们就形成一个磁场,就会有更多的人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来接受我们的教育,不要舍近求远,“近者悦,远者来”,眼睛要看我们的当下、我们的脚下,离我们最亲近就是我们的学生,在家里最亲近的有我们的父母、爱人、子女。家庭和睦了,然后将家庭中的伦理推及学校,在学校里面,学生就是我们的子女。同样,我们讲孝,既是对父母的一种仁爱,推及学校就是对老师的敬爱,所以我们讲的是大慈大孝,中国很多方面都是从家庭伦理推广而来,在军队里,爱兵如子,还是家庭伦理的,在官场我们过去讲的父母官,父母官我觉得比今天的公仆要好,公仆有时候可能偷东西,但是父母不会偷东西。所以我觉得父母官比公仆要好,这是第二条。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第三条,以诚敬的思想对待一切,我们做任何事情、对待任何人要有诚心敬意来对待,《周易》一书讲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诚敬”。当我们遇到凶险的时候,我们诚敬对待,凶则为吉。同样当我们占卜到上上签的时候,如果沾沾自喜掉以轻心不以诚敬心对待就会由吉转凶由上上而下中或下下。孟子说知命之人不立于危墙之下。中庸里面就讲诚则能尽己之性,尽己之性方能尽人之心,尽人之性方能尽万物之性。我们诚敬对待他人,他人也相感于诚敬,以同样的诚敬心对待我们。譬如,我们与别人谈判时或者交谈时,最好把手机放在旁边的房子里或者将手机置于静音状态,大家在这种无手机干扰的状态下交流,会越谈越高兴,距离感也会越来越近,协议也容易达成。如若不然,五分钟接一个电话,十分钟回一个电话,双方就会受不良气氛的影响,谈得不专心,导致不欢而散。

第四条,物有本末,事有轻重缓急。任何事情都有本末,所以我们对待事情的时候把本末分清楚,把本末分清楚了,在安排事情时就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第五条,学会养生。只有学会养生,人生才会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养生的方法很多,就其原则而言,养生有八个方面。

⑴平和与积极的心态。平和心态主要是指中和的心态。《中庸》上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讲,对待任何事物都能随遇而安,喜怒哀乐不发,就是“中”,“中”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和”是对待所遇之事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该乐则乐,但都是有度的,恰当适度地发作。人生能做到“和”就很了不起了,“中”则较难。喜怒哀乐发而皆有节制就是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主要来自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刻理解,深知事物由阴阳而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永远并存于一体之中,并且此消彼长。阴阳是泛指,具体而言可以是得失、贵贱、成败、福祸、吉凶等等。以此观之,所谓的得失、福祸其实是假名,得中有失,失中有得,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在此一段时间看是得、是福,在彼一段时间看则未必是得,未必是福,并且得失、福祸相互转化,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作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就是对于得失永远看到积极的一面,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我无力挽回,当下的、未来的我们还可以奋起直追,从而使事物永远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工作顺利时,我们要居安思危,工作不顺利时,我们要看到这种不顺利正是对我们的考验,让我们积累更大力量,以迎接更大使命,这里潜藏着更大使命的机缘,这样我们才能将人生发挥到极致,让一切可能性在未来变成现实。这种积极心态对我们的事业有利,对我们的健康更有价值。在前面我们讲过“心物一体”,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转化成一种对我们身体有正能量的一种物质。

⑵饮食。饮食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节食,不吃过量的饭。《周易》颐卦卦辞有六个字“慎言语,节饮食”。“慎言语”是指修德;“节饮食”是指养生。其次,要吃符合自然季节生长的食物。孔子讲:“不时不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次,在饮食方面尽可能吃素食,吃素食对于中国大多数人而言易消化。综上所述,若能半饱、吃自然节令的食物与吃素食则所吃之物在体内充分被消化,否则就会集结起来,循环不掉,时间久了则成癌瘤。

⑶睡眠。睡眠问题有两条需要坚持。一是睡眠时间总量不要低于六个小时,青少年应不低于八个小时为宜。二是睡觉的时间要符合天地之变化。人体与天地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中医称之为子午流注。根据子午流注的要求,一定要坚持睡“子午觉”。子午觉就是要求在白天午时即11点至13点之间一定要睡觉,即使睡上十分钟也很有作用。午时,心经最旺,在午时能睡片刻,可补心气,也可使下午精力充沛。子时即晚上11点至第二天晨1点钟,一种说法胆经旺,利于新陈代谢;另一种说法,子时对应肾脏系统,利于肾的休息,对于补足肾气大有裨益。除了睡子午觉外,还要坚持若条件允许一定要在亥时睡,寅时结束时起来,即晚上9点睡,早晨5点起床最好;亥时,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三焦通则百脉通。关于子午流注的时间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是以北京时间为准,而各地子午流注的时辰与北京时间由于受经度的影响,有一个时差问题,比如,北京时间晚上9点,西安应该是8点,亥时在西安应在北京时间的10点钟。同样,早晨5点钟在西安应是6点钟。最后,还有一条睡眠的时间还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譬如春夏可以晚睡早起,因为春夏天地欣欣向荣,万物生发旺盛,人效法天地万物也应欢快,精力充沛,因此要较之平常的时间推迟一二个小时睡觉为宜,早晨还要早起。秋冬则要睡得早一点,起来的晚一点,以顺应天地收敛之气象。

⑷居住。居住主要讲求风水。居住风水最重要的就是“背山、面水、向阳”。“背山”可以抵御来自西北方之寒风冷气;“向阳”则可以采集阳光,吸收来自东南方之温润之气;“面水”重在有生气,聚气。其次居住面积要与人口保持一定的比例,居住的人少,房子面积大则阴气重;居住的人多,房子面积小则气燥。

《吕氏春秋》就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厥,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再次,居住环境要植被茂密。植被茂密则易于呼吸,植被茂密也说明此居住地有生气,乘生气才会得天地之滋润,植物也才会茂盛,人也才会健康长寿。

⑸经络常通。通经络在中医中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对中医的五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即西部人发明了草药疗法,中部人发明了按摩法,北部人发明了艾灸,东部人发明了砭石法,南部人则是针刺法。五种方法中除了草药疗法,其它四种方法都是直接地用于通经络。农村人最简单的养生方法就是用背去蹭树,蹭树的过程就是通督脉的过程。

⑹男女阴阳平衡。关于男女阴阳平衡有两个原则。一是少年戒色。尤其对于现代社会流行的性解放不适宜青少年。孔子说:“少年之时,血气未成,戒之在色。”意思就是在青少年时要戒色以保养血气。并且在中国历史中,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不宜早婚,早婚早育者不能优生。古人云:“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二是男女房事不可过多,要节欲。古人讲:“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盛而神全,神全而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⑺运动与静止。基本原则如下:“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啬以养精”。人身体中最重要的就是精气神。形主要指血气,而血气需要运动才能旺盛,养神则需要静,“啬”是指吝啬、节减能量。因此要动静结合,动静得宜。其次,动与静要根据年龄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年龄越大则静要多一些,动要减少一些;动静除了伴随年龄的变化而调整,还要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春夏要运动多一些,秋冬则要减少运动,并且在冬天运动不宜出汗。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自己的养生方法就是不运动,当然季老在说此经验时年龄已很大,年龄大的人确实不宜多运动。

⑻无为与道法自然。无为与道法自然主要思想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身体的本然。天地是一大宇宙,人是一小宇宙,人在养生时要尽可能保护好自身的小宇宙,同时顺应天地自然变化。

在保护好自身的小宇宙方面要坚持少吃药或者基本不吃药,实在没有办法时又遇到了好的中医,可以吃点中药,西药对人的危害较大,因为西药是对自然物的分析合成而来,人吃了之后不但经受不起西药对身体的杀伤力,而且吃了之后不易消化净尽,残存物积累下来便成为身体中的垃圾,况且提倡西药还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西药提倡的动手术、化疗等方法更不要采用,一旦采用,人的小宇宙的自我修复能力将会受到伤害,严重者将不再具有修复能力,只有借用外力了。曾文正公曾言:“养身以不吃药为药,养心以宽大为药”。说得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顺应自然方面,要尽可能地少用科学的东西,或者有度地使用科学产品。天地四季的变化就是一个最好的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重在天热,将体内积聚的风寒湿排泄出来,此时若过分怕热贪凉,过分使用空调,则违逆春夏之自然,不仅不能养阳,还会积聚更多的病疾。同样秋冬养阴,天气寒冷易于身体各器官之内敛以积聚能量,而此时却怕冷好热,使用温度过热的暖气或者空调如同炎夏,这样就达不到养阴的目的。

凡事皆有度,春夏阳气外发易导致阴精随之外泄,过度运动、过度高温损耗阴精,还易中暑,因此,适当地使用风扇、空调可以中和调剂。同样,秋冬季节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暖气等设施,使过分的严寒得以适度调节,在冬天室温一般不超过24度为宜。

第六条,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温饱满足了,实际上正好是人们对物质财富恰到好处的满足。温就是不冷不热,饱就是吃饱饭。如果人们还不限于此,就会对身体的健康不利。冬天暖气空调过热,如炎夏不利于精神内敛而养阴,夏天过于凉爽如同春秋则违逆自然,不利于养阳;在饮食方面如果不满足于吃饱饭,还要吃得再多一点,再精致一些,品种再多一些,则不利于消化吸收,今日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越来越多,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仅追求温饱,还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切物质生产最后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开发。如果人类始终以极高的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必然人类会不断地无休止地开发自然,最后导致自然生态承受不起而逐渐枯竭毁灭。

更严重地还在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终极追求,人们将着眼点放在物质生活领域,就会忽略对人文方面的关注,从而使人类日益远离人性与人文,成为一种近似动物的群体。今日世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但是物质的质量降低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下降了。在《诗经》、《唐诗》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古代农村妇女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修养,她们可以吟诗作赋以表达自己的哀愁与人生幸福。而我们今天即是博士生也未必有此情怀、有此才气。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社会是落后于古人了。

再进一步讲,我们今天追求物质生活,但是是不是在物质方面我们就超越了古人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未必。在汽车、坦克、核武器方面超越了古人,但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诸如家具、瓷器、纸张、玉器等方面,我们不能与古人同日而语。古人所用的家具基本是手工打造而成,并且所用材料皆为原木,作工精细、寿命长且有艺术收藏价值。今天的家具普遍而言,标准化程度高,使用寿命短,并且收藏价值不高。古人所用纸张寿命长,一般在500年以上,而今天使用的纸张几十年就开始发黄,寿命短;古人所用的酒器、茶器、瓷器等大多是手工业产品,是天地人三者合力而成,是艺术品,而今天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酒器、厨房用具都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东西。总之,将对物质生活局限在温饱方面,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会给人生腾出更多时间精神,用于人文方面的提升。

传统文化和教育改革(中)

第七条,积极对待突出事件。凡是突发的事情就是不在我计划之列的事件,我们对此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不认真对待。过去有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一个饥饿的人寻求食物,首先碰到了一个卖柴火的人,卖柴火的人想帮这个饥饿之人,说我可以给你一些柴火,但是没有现成的饭菜给你,这个饥饿的人不领情,说我要柴火没用,拒绝了卖柴火人的好意,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又遇到一个卖米的人,卖米的人说我可以给你抓几把米,但是没有熟食给你,这个饥饿的人再次拒绝。继续前行,走了不远,又与一位卖铁锅的人相遇,卖铁锅的人见到这个饥饿的人,说我可以把铁锅借给你用,但是没有现成的食物给你,这个饥饿的人仍然拒绝。又走了很远的路,突然发现了一间房屋,走进一看,房子里有锅台、有水、有风箱、有火柴,但是没有米、没有铁锅、没有柴火,此时他恍然大悟,上天已经给了他能生存下来的一切机缘,然而他一一拒绝,最后这个人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现实中接触到的很多人,其实都有一种机缘,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上天的安排在里头,都有可能是我们人生中那个卖柴火的、卖铁锅的人,因此我们一定珍惜这些缘分,不可以随便拒绝。在人生当中,我们不仅要珍惜这些缘分,还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人对我们的要求,不要轻易拒绝别人的要求。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所要求之物与事是否合情合理,合乎道德。总之要广接善缘。

第八条,学思行相结合。就是将学习、思考与行动相结合,什么叫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学就是我们继承我们古人的东西,习就是实践,学习的时候还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要进步的话一定要学思相结合,《论语》里还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仕”有当官的意思,还是做事情的意思。优就是闲暇,做事情之余要学习或者当官之闲暇要学习;然后学习之余要继续做事情、当官。

只有把学习、行动和做事情交替进行,我们的学问才能进步,光学习进步不了,光实践也进步不了,所以为什么说思想家都出生在北纬35度。北纬35度基本的特点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可以种庄稼,过的是农耕生活,农耕生活春夏秋比较忙碌,秋天一过,就轻闲下来,没事干,没事干就思考,一思考总结,思想就产生了。海南也是农耕生活,但是海南很难产生思想家,原因在于太忙碌,一茬完了就种第二茬,第二茬再种第三茬,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思想家产生在北纬35度,农耕生活是最能产生思想家的地方。以上是我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解。【雷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