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如何平衡确实是个问题

 凌宗伟 2020-09-27

【异史氏曰】昨天现场互动时,一位刚入学不久的研究生说她考研究生的动机是因为想解决某种困惑,而我下午所谈的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正是她的困惑之一。她身边有位学生前一位语文老师可谓学生渊博,课堂上总能旁征博引,海阔天空,让学生们充满着语文学习的快乐,然而每逢考试他们班总是垫底,家长不乐意,学校领导不满意,快高考了啊,于是在现实面前,学校给他们换了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学生考试成绩极佳的语文老师,但语文课却很死板,结果是,那位学生如愿以偿,高考语文考了将近120分呢,但那位学生说他从此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她的困惑是,为什么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的却考不好,而考得好的却让人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当中是不是牵涉到教学内容处理的问题?

我认为她其实已经在走近她想寻找的那个答案,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来看,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都不能偏离课程目标,都要有达标意识,也不可以偏离课程的核心内容。这对一位刚刚入学不久的硕士研究生来说,能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思考自己的困惑已经很不错了。于是我建议全场给她一点掌声,也鼓励她给自己一点掌声。

我还建议她从课程评价的视角想一想,如果换一种评价方式,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这样慢慢的转换视角,或许通过几年的研究她会找到更为合理的答案。

任何人的教学行为的背后是教学决策,但是我们在决策之前最好能有一个全面的权衡。《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的作者乔治·库罗斯提醒我们,当我们在做教学决策时要想一想“这么做是满足了少数人的需求还是服务了大多数人?这是我们做决策时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决策的背后是我们对课程的认知,对教育的理解。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任何个体都不得不考虑最终的考核结果,只不过功利因素影响下的学校及个体,更多的只关注现单一的结果,而很少去关注课程本身应有的其他功能与目标。至于个别有想法的个体,则以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与认知来教学,根本无视现行的评价机制下的评价标准,理想与结果出现尴尬则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对评价标准的,也应该有对自己的决策与认知的,而我遇到的则更多反思则是单一的,也就是只有对评价机制的批判。我想说的是,人总不能这生活在理想中,如何在理想都应考虑与现实的平衡。我建议她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可以在未来的几年中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的平衡做一番深入的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