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炼钢:琴缘印记(一)

 cxag 2020-09-27

—— 记与师父张志军交往的点滴往事


连载之一

在我的家乡湖南邵阳有一处美丽优雅、风景如画的“水府庙”风景区,它座落在邵阳市资江与邵水河相交处小河口(沿江桥下)的东岸。这水府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虽说这里的古庙早已不在,但水府庙中的双清亭犹存至今。多少年来它饱受风吹雨打,经历了无数个春秋岁月,沧桑人间,然而它依托两江风景、宝庆人文,四百多年来依然临江玉立,独揽着双江秋月。

这双清亭在历史上原是一个祭江唱戏的楼台,门前至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汇聚英豪歌一统  流传雅韵赋双清”,以此昭告天下艺人到此汇聚一堂。多年来我们邵阳的京剧票友喜欢在这里拉琴唱戏,我深爱这片优美的风景,与朋友常来这里坐坐、和大家一起拉琴唱戏。

十月的金秋,阳光洒满了资江河畔,双清亭仿佛披上了一件金装,显得那样的娇娆多姿。江面的秋风轻轻地吹进楼台,秋风送爽,给戏迷们送来了一阵阵的清凉。大家心情舒畅、兴致勃勃,一个接一个的唱着他们喜欢的唱段,无穷地品味着京剧中那神奇的韵味。我坐在楼台的右侧拉响手中的胡琴,为大家认真地伴奏着那一段段京剧唱腔。一曲《庙会》中“四月晴和微风暖,柳荫下绿野间百鸟声喧。” 的对唱将那高亢圆润、妩媚柔情特有的京剧魅力回荡在这楼台的悬梁上,仿佛唱响了水府庙那诗情画意般的美丽风景及邵阳古老的历史人文。

此刻,我手中的胡琴也随着这美妙的行腔回荡着我的激情,铿锵的琴韵伴随着唱腔飘荡在两江的上空久久地回响,朋友们的掌声激励着我的胡琴,弓弦的碰撞仿佛焕发出了我的心声。最后在一片掌声中我收住了胡琴,站起身来让下一位伴奏者继续为大家拉琴伴奏。

我知道这掌声是对我胡琴的肯定和赞赏,大家都以羡慕的眼光来看我,但我想在他们当中却很少能有人知道在这胡琴的背后、隐藏着我和一个人多少年来鲜为人知的真实历程与深厚感情。它如实的记录着这个人四十多年来、不仅在我胡琴指导上所付出的辛勤与汗水,同时也记录着他在我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中对我所付出的关心、帮助和爱护。而这些“辛勤”与“汗水”、“关心”与“爱护”、 “支持”与“帮助”中的桩桩件件却至今还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所以每当我听到这掌声时总唤起我心中对这个人的眷念,让我充满着一种无比感激的心情,我总在想这鲜花和掌声应该献给这个人,他就是我的师父——张志军!

铿锵的琴韵伴随着秋风依然在江面的上空飘荡,美丽的双清亭外仍然回荡着那圆韵优雅的唱腔声。我点燃了一支烟漫步来到了楼台背后的走廊上,面对这宽阔的江水,享受着江面的微风给我带来的温馨。那看似平静的江水在秋风的吹拂下荡起了细细的波纹,阳光折射下的波纹仿佛浮现出一遍茫茫的白银,荧光闪烁却又忽隐忽现。那“白银”随着江水慢慢地向我走来、随之又从我身边晃晃地向东漂去。望着这辽阔的江面,我心潮起伏,刚才的掌声还在我耳边回响,经不住又勾起了我对那往事的回忆,那一桩桩一件件的亲身经历此刻又浮现在自己的眼前,而且是那样的历历在目、件件于心……..

我的师父张志军自幼跟随父亲符昆(湘潭市京剧团的琴师,我叫叔叔)学习拉京胡,19722月他考进湘潭市京剧团,在学生组接受卢鸿才老师(天津人,著名梅派琴师,后随姜晓云组团来到湖南省京剧团,最后落户于湘潭市京剧团)的指导,继续学习京胡伴奏,1973年他正式登台为演员伴奏,成为该剧团中最年轻的一名青年琴师。

那是1976年师父随团来邵阳演出的事。那年我还不满十八岁,师父长我三岁。当时我们素昧平生、彼此都生活在相隔遥远的两个城市里(他在湘潭,我在邵阳),完全属于那种不沾亲、不带故的陌路人。但自从认识他并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逐渐的发现自己开始越来越崇拜他、敬仰他,仍至感到有种不想离开他的冲动。但每当我静下心来回想过去的往事时、发现自己的这些“崇拜”、“敬仰”与“冲动”其实不仅仅来源于他对我胡琴上的指导,关键是他那奋发向上的精神、无私的诲人情怀以及朴实无华的待人理念、时时刻刻地都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以致在胡琴方面他从手把手地教我到严格地要求我、规范我,使我的胡琴艺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生活中他待我就像亲弟弟一样、对我无微至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从内心的深处感到温暖和幸福。而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他总是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来激发出我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和对社会的奉献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作中曾荣立三等功)。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无论是我胡琴方面的提高还是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他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是起到了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学生时代的我
01

1976年7月张志军给张炼钢的信

我叫张炼钢,1958年出身于湖南省邵阳市。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原指望我们姐弟们多学文化将来能有点作为,可偏偏事与愿违,就在我步入小学的那一年,即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举国上下掀起。那时候全国到处都在掀起一股学唱样板戏的新高潮,宣传革命英雄主义,树立英雄形象,正处于少年时代的我就是受那个年代的熏陶开始学唱样板戏并酷爱京剧。那时候我们家就住在市中心的曹婆井小街里,我家的楼下住着一位琴师叫罗焕秋,他是我们邵阳市最著名的琴师。记得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京剧票友在他们家里唱京剧,每当这个时侯就能看到罗叔叔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给他们拉胡琴的那种神态。那时候的我特别喜欢听胡琴,非常羡慕罗叔叔拉胡琴的那种神态劲,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趴在他们家的窗台上看罗叔叔拉胡琴,有时侯也在想我要是会拉京胡该有多好啊!

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1970年我们家从曹婆井搬迁到邵阳矿灯厂家属区。1973年我开始酷爱京胡伴奏,在母亲的支持下我花了10元钱买了一把京胡,课余时间我便去找罗叔叔或其他会拉京胡的师傅们学习拉京胡。虽说他们都不是专业琴师,但总算还能教我一些基本的拉琴方法,时间长了也就和他们玩的很熟,课余时间经常和他们在一块拉琴唱戏,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己的胡琴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曹晖 供稿

未完待续

京剧道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