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四句教:看懂这四句话,就懂得了王阳明心学的所有精髓

 江夏大心学 2020-09-27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这是我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对他的评价。不可否认王阳明之所以被称为“圣人”,也是因为其提出的心学影响到了现在,甚至将来,也被网友称为“明朝一哥”。王阳明在晚年时期把自己的心学精髓概括为四句话,以此来告诫自己的弟子,即“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该不该去做的判断标准。王阳明认为这件事只要没有私心和私欲,符合我们的本心就是善,就可以去做;如果这件事不符合自己的本心,就是违背良知,我们要持一个中立的态度。当然这里的评判标准就是其提出的“良知论”,王阳明和朱熹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这里的”天理“并不同。

朱熹所指的天理是需要外向于万事万物中去求,王阳明的天理只需要内心的良知做一个判断。那么心之主体的精髓也正在此,无善无恶,我们不可以去评判它的好坏,只需要跟着自己的良知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就可以了。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心之主体可以至善无恶、无善无恶,但一旦有了恶的产生,这就不是内心良知的体现了。意念意识意向是有善恶之分的,什么时候都要用自己良知的第一反应去做这件事,如果”意“对其进行了加工,行为也就会有善恶之分了。简单举个例子,一把菜刀是用来切菜的,但如果意念控制了一个人,这把菜刀可以作为凶器。

曾经在大学时候有这样一个舍友,他借了隔壁同学的钱,本到了约定期限是归还的,这是一个人良知最初的反应。但自己结合了当时的情况,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后,选择不还。此时控制他行为的是自己的意念,已经失去了良知原本的善。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这种东西不需要任何人来提醒,而且每个人都具有它。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一件事情的善恶,就好比你饿了自然而然就知道吃饭,冷了就要穿衣服。

历史上这么多罪人,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善恶吗?错,只是他们的私欲大过了自己的良知。皇帝的新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骗过当朝的所有人唯独骗不了面前的镜子。生活中只要按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事,自然会明辨是非。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中的”格物“到底代表的是什么东西?朱熹曾经也提到过这个词,他认为是世间万物之理穷尽之后,真理就出现了;而王阳明所认为的格物是意识的对象,即你所要做的这件事情在良知的指导下,是足以分辨善恶的,倘若良知认为是恶就需要果断放弃。还是最初的那一点,一切都要从本心出发,即顺着良知而为。

如果你可以谨记这四个教诲,自己内心的恶也就会越来越少,前程也自然会被照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