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经旨传习 2020-09-27

        瘿瘤的病变以颈部两侧肿大或结节,或耳前后、锁骨窝、腋下甚至腹股沟等淋巴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这主要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临床所见本病多以情志因素所引起。且以局部病变为主,初为标实,日久正虚,虚实夹杂,而致本虚标实。现在认为石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瘤、慢性纤维化性甲状腺炎;肉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气瘿相当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甲状腺肿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而桥本甲状腺炎在不同阶段近似气瘿、肉瘿,甚至相当于石瘿。

  1.中医对瘿瘤形成病因的认识

  (1)肝与情志内伤:《济生方》中记载:“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出,多种情志反复或强烈的刺激均可伤肝,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郁”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指情志怫郁,二指气机郁滞。瘿瘤发病以情志所伤最为多见,是该病的发病主因。

  (2)脾与饮食失宜: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指出瘿瘤“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脉,搏颈下而成之”。因此,水土环境及肥腻厚味的饮食习惯易招致痰湿饮邪停积,进一步损伤脾胃,日久而形成瘿瘤。

  (3)肾与先天体质:素体阴虚,肝肾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调摄不当,致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煎熬津液而成痰,凝聚颈部成为瘿瘤。产后气阴虚弱,若有郁火,更易伤阴助火,则灼津成痰,搏于颈下也易形成瘿瘤。

  2.中医对瘿瘤形成病机的认识

  瘿瘤的形成机制,正气虚弱是内因,加上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使肝郁不疏,脾运不健,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病理产物结于颈靥,日久而形成瘿瘤。病机演变过程中,气滞则痰凝血瘀,血瘀则碍气痰阻,痰阻则血瘀气滞,三者互结则病益深,若有渐化之征,则病有向愈之势。

        “瘿瘤”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早在公元3世纪,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坠形篇》及《庄子.德充符第五》中记述“瓮盎大瘿说齐恒公,恒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指出瘿病的临床表现。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瘿,颈瘤也”。《汉唐方书.小品方.卷第十.治瘿病诸方》记载“瘿病者,始作与瘿核相似。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乃不急膇然,则是瘿也”。因瘿与瘤病因和病理相似,故又称“瘿瘤”。瘿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至晋隋唐时期指出了瘿病的病因病机。隋唐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瘿候》中首提“瘿病”一名,将其区别为血瘿、息肉瘿和气瘿三种。唐朝孙思邈在《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九.妇人杂病诸侯三》中提到“瘿病者,是气结所成。其状,颈下及皮宽膇膇然,忧恚思虑,动于肾气,肾气逆,结宕所生。又,诸山州县人,饮沙水多者,沙搏于气,结颈下,亦成瘿也”。孙思邈提出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和忧瘿五瘿的名称。宋代《太平圣慧方.卷第三十五.治瘿病诸方》中记载:“瘤初结者,由人忧恚气逆,蕴蓄所成也。久饮沙石流水,毒气不散之所致也。皆是脾肺壅滞,胸隔痞塞,不得宣通。邪气搏于咽颈,故令渐渐结聚成瘿。”宋代《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诸瘿统论》中记载:“忧恚劳气,郁而不散,若或婴之,此瘿所为作也。亦有因饮沙水,随气 入脉,留连颈下而成,又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在明清时期,体现出了气滞血瘀痰凝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清朝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瘿瘤论》中记载:“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淤血、浊气、痰滞而成。”现代中医专家学者对本病进行具体分类,认为“瘿病”范围很广,皆以颈前逐渐瘿肿或结而成块为标志性临床症状。呈现“瘿囊”是以颈前肿块,块形较大,弥漫对称,其状如囊,触之光滑柔软为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