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书法,1,书法是什么

 大荒mzgky45vd1 2020-09-28

谈书法

1,书法是什么

前一阵子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考虑什么是书法,没有结果。

绕来绕去自己都不明白,总觉得什么是什么的句式不对,有点牵强人意,有点装逼。且少了一些商量的语气。

其实,书法很简单,对于写字的,书法就像拿筷子,或者思想,思想是不需要酝酿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喜欢写字的,所谓的思想,无非是希望为自己继续写字找一些理由,就像我的学生们。仅此,仅此吗?也不尽然,毕竟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国画或是西洋画),如音乐(民乐或是西洋乐),还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理论弄清楚,唯独书法,除了借鉴古人,其余的只能靠自己去领悟,也自由自己领悟的,才是独特的,书法便是如此。

说它独特,因为它是中国独有的审美现象,水墨画油画都是画,古琴小提琴都是乐音,独独书法无匹,出了中国文化圈,或什么也不是,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书法的欣赏。

这习惯虽然有点怪,却也别致,却也细腻,却也让一代代的知道者愉悦了几千年。

忽然觉得年龄大了,一说话就跑题,就像古时候的书论一样,但跑题也有跑题的乐趣,不是吗。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恰恰是无迹可寻,才耐人寻味。

比如孩子问,点是什么?

师说,高山坠石。

比如孩子问,横要怎么写?

师说,排云列阵。

等等等等,无一刻理解,也无一刻不理解,只有书写,书写了才知道说什么。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是很具体的问题。这老师的回答没有一处不跑题,那就真跑题了?也不尽然,它总是让你似懂非懂,无一处跑题。而且要随着自己的长大,似乎懂了一些,但认真想进去,又有些迷糊了。

比如坠石,是多大的石头?从多高的地方落下?什么形状?如果细细的追究起来,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

惟其说不清楚,便可以说得长久。

惟其说不清楚,故老少咸宜,大声小声的说去,这也是来我工作室喝茶的朋友们最喜欢的谈资,正所谓神侃,且说,从年轻说到现在。

那么,书法究竟是什么呢?

注意,这里是“是什么呢?”而不是“什么是”,这换一种问法,大家便觉得都有的商量,不把话说死。似乎更契合传统书论的思维方式。过去人说天马行空,看起来空泛,但至少让人遐想,只要是遐想,就有你见我见众生见,就有得聊,有得喝茶。

我说,书法是什么呢?我们先说书法这两个字。

书法,这是现在的说法,说得太实了,我以为。因为太实,便让人觉得不似。比如:书,就是写字,比如:法,就是方法,就是规则。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和规则。很显然,这样的解释书法,应该是古人不满意,今人不满意,未来人也不满意的。

因为书法不只这些。

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到写字来看书法。

那么,书法还是什么?

日本用书道代替书法,不,或者说是书法这个概念代替书道?我不知道这两个概念孰先孰后,但就字义上来看,似乎书道离书法的本真会近一些,毕竟道不像法那样狭隘,道可以是法,同时还可以是道理,理趣。这理趣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人的。可说的,不可说的。非想的,非非想的。因为道无处不在。这样就可以天马行空了,就可以慢慢的喝茶,各说各的,然而,它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从现象入手,下面是一串文字书写的年表:

§先秦:(前2070-前207)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汉:(前202-220)

§隶书

§章草

§魏晋南北朝:(220-420)

§真书

§今草

§行书

§隋唐:(581-907)

§楷书

§大草

这年表即是中国书写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不谈汉字,只谈书写。书写,古代只说书,因为书和写还是有区别的,书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写,写更侧重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画。

单从这年表上来看书写的演变,篆书,从甲骨到大篆到小篆,发展了一千多年。这时期,

应该笔不像笔,纸不像纸,(只是竹简木牍),墨不像墨,遑论书法。这一千多年里,写字的人寥寥,读得懂的人寥寥,当时人把它当作艺术的绝无。当然,现在的人从中感觉到美,感觉到艺术的趣味,这就像大家来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感觉到自然美一样,与其说是自然按照美的造型去建树,不如说现在的人都长出一对艺术欣赏的眼睛。

从篆书到隶书花了四百年,也就是篆书发展的三分之一时间都不到。这不是汉人聪明,而是先秦的将近两千年的书写为汉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也是为整个中国的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很像有人说,不会篆书,书法是不入门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当然,说这话的人心情是可以理解,但事实是不是这样,有待商榷。

魏晋南北朝是大家公认的书法艺术的自觉期,所谓自觉,就是大家除了书写的功用目的之外,还有所想,有所思,所思在远方。

于是,便有了真、草、行书,也就是,后代所有的书写样式,这个时期都已经具备了。

如果先秦是就汉字的成熟打下基础,那么,魏晋南北朝则将书写的样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教后人怎么写,更重要的是教后人怎么看,看什么。也因此,大家才懂得回头欣赏隶书,篆书,乃至到现在,包括对甲骨的欣赏,当然,也包括当时人不以为然的汉简,乃至写经,真的一览无余。

于是,我们说,魏晋,给了你一双书法艺术的眼睛。

至于唐宋元明,只是在这样的框架下,各行其道,乃至在艺术世界里开出了一朵奇葩。

有图为证:

商甲骨文

这是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文字,这时候的文字刚从图文中脱胎而出,单从文字的规范来看,似乎距离正书还有点远,但它自由,率真,简约,隐隐然带着神秘的上天的宣示一般的存在,这样的神秘感在往后的文字演变中逐渐失去,使天人的书写,转化为世人的书写,社会的书写。

也就是,早先的文字不是给人看的,是给神看的,后来的文字不是给神看的,是给人看的。也因此,在后代的书论中,大家一致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通神,便是神品。当然,此通神已非彼通神了。

商·戍嗣子鼎

战国石鼓文

商到周,到战国,到秦,文字的功能逐渐的从神转到人,书写的方式也从甲骨的刻,转到钟鼎和石鼓的写,再刻,再铸。

文字的庙堂性,纪念性在篆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后代的碑额常常还延用这样的文字。因为庄严。

我们现在看甲骨或是大篆,总觉得不俗,觉得高古。这一方面与时间有关系,毕竟离我们久远。但更重要的,在于这些文字的少众性,连古代的读书人都不一定看得懂,更何况普通人。有时候,俗和众是相关联的,喜欢的人越多,或者为了越多的人的喜欢而写字,一不小心便会入俗。而大篆和甲骨,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大众而书写的,为神,为宗庙,为王侯而书,那种书写的专注与崇敬感,绝不是后代的人与人之间的书信可以比拟的。

秦李斯小篆

秦代的车同轨,书同文,使文字书写从庙堂走向民间,同时,文字的规范化,也让文字固有的丰富性,自由度大大减弱,从国家管理层面来看是必须的,从文字书写的趣味性,艺术性来看,算是第一次由集权所带来的对书法的戕害。

文字的媚俗,刻板,自小篆开始。

汉《曹全碑》

假如我们的文字仅仅只作为功能性来使用,不存在后世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的觉醒,那么,它的规范化也好,刻板也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使用便利。这就像书法没落的当代,无论是出版物还是大街上的广告招牌,基本上都是使用电脑所给出的字体,而且大家都能接受,都不觉得不艺术。就其实,若有艺术可言,那也是装帧艺术,广告艺术,而绝非书法本身。

但是书家并不这么认为,书家一方面会按照集权的或是世俗的需求,让书写不断趋近于规范化,这在后世归纳为法度,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书法的法。另一方面,他们又鄙视这样的规范,总是不断地去突破,希望这样,还能够保有自己心中的那么一点自由,那么一点冲动,乃至挣扎。

于是,汉代从小篆简约出隶书,归纳出笔势的同时,不忘规矩之外的俊逸与飘动。而俊逸与飘动又不失规矩,这有点像放风筝。

与书法比较,诗文对于集权专制的逆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文字是有迹可循的,在专制的年代,文人必须极尽所能的隐晦自己的意图,或比或兴,百般掩饰。尽管如此,文字狱还是时有发生,因言获罪的比比皆是。比较之下,书家有被贬被杀头的,但不是因为书法。为什么呢?因为抽象。

也就是,书法线条所宣发所指向的,与现实无关,与物质无关,是纯粹的精神层面的感通。你可以感觉到书家的情绪,喜好,甚至品性,境界。但就是无法落实,没把柄。

汉张芝草书《终年帖》

正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无过于草书。这从张芝的大草中可以感觉到,那是在篆书和隶书还作为官方文字的东汉,这样的书写方式是极具叛逆性的,即使到了唐代,依旧会被世人形容成癫狂。也就是,在真正书家的心里,现实的书写的法度是无法约束他们的意趣的。

魏钟繇真书《荐季直表》

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模本褚遂良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高峰,而能够登顶者,便是钟繇和王羲之。

后世对张芝,对钟繇,对王羲之这三人有过很精到的评价:

张芝功夫第一。

钟繇天然第一。

王羲之功夫不及张芝,而天然胜之。天然不及钟繇,而功夫胜之,故为书圣。

这很有意思,首先,这里肯定了三人的作品都是神品,在这基础上,所谓入圣,也就是,必须完全体现古代中国的审美价值观的同时,其作品必须致中和,因为过犹不及。

且从书体的种类来看,魏晋时期,真草隶篆行,诸体具备,一统千年。即使后世的书家,无论怎么挣扎,也再没有新的体例出现了。

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致使南北书风逐渐分离,形成了北碑南帖的局面,让后世以为泾渭分明,其实不然。

我们看初唐时期的书法便会发现,欧虞褚薛,无论笔法还是间架,是不分南北的,既有南帖遒美流丽,也有北碑冷峻险绝。南北融为一体,无过于虞欧。

且当时的书家普遍开始关注自己书写之外的气韵以及书家的内在精神。

唐颜真卿楷书《告身帖》

比如颜真卿的书风,可以见出篆书的线条和隶书的笔意,兼之自己对正书地理解,形成宽博,雄浑,厚重的风格,可谓前无古人,

后人学颜体得其形者多,得其神者鲜矣。

后人居多将颜体写得整齐划一,呆笨刻板,气韵全失。

其实,颜真卿的笔意高古,直追先秦,且开创以中锋为主的唐风书法,成就超迈初唐四杰。

颜真卿本身的字不俗,学之者却往往入俗。就像二王的字风骨超然,学之者却流转研美。表面上后世学之者似乎都从他们的碑帖中得法,得形,却不得道。

所以,学书法只知道笔法章法构字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用线条达意。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书家 莲池堂文盟假名书法

既然书法是写字,而且是能够达意的书写,有风神气韵的书写,那么,就不再局限于汉字了。只要是文字,是文字符号,同时又能够表达胸中逸气,应该算是书法,至少对于那些读得懂的人而言。

就像日本的假名。

就像韩文。

即使是英文,是阿拉伯文,能够用他们的造型和线条达意者,依旧是书法,我以为。这就像当代人写甲骨文一样,未尝不可。

韩国书法

但在称谓上应该有所限定,比如日本书法,实际上是日本人看得懂的书法。比如韩国或是其他语种也一样。

至于这些作品的境界如何,气韵是否生动,应该用你的眼睛去欣赏,去判断,仁者见仁。

另一种说法是,离开文字的不叫书法,应该叫抽象艺术。其实,这里牵涉到的还是书法的可读性,因为,书法不仅要承载书家的精神意蕴,它作为文字的表意功能还必须存在,哪怕再艰深难懂的书法,都离不开这个铁律。

2011年日本前卫书法在清华美院的展出作品。

我想,这些作品日本人之所以还称之为书法,原因或许在于:1,水墨,2,线条,3,印章。

尽管如此,其实,这更切合水墨抽象画,因为,它不是文字。

书法,是以文字的线条表现书家的精神意趣,这不等于可以将文字省略,仅仅用线条表现精神意趣。

因为,文字内容常常又是书法本身的主题。

日本手岛右卿《崩坏》

比如:日本的现代书法发祥于二战以后,像手岛右卿,井上有一这些艺术家基本还是在文字的框架中强化字义的内在意蕴与自身情绪的完美结合。这是书法。

日本井上有一《贫》

再比如:这种建筑在文字造型以及意蕴基础上的表现,无论是少字派还是多字派,我们依旧称之为书法,前卫书法。

至于纯粹的脱离文字,以抽线的线条与色块表达某种观念或是情绪,已经超离了书法的范畴,再冠之以书法,其实是对抽象艺术,乃至抽象艺术家的不理解。

另一方面,离开表情作用的文字,没有独立风格的文字,同样不叫书法。应该叫写字。与打字和印刷无异。是工艺。强称之为书法,也是对书法艺术的不理解。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历代有建树的书家多从唐楷入,却总是每每的回头排斥唐楷,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唐楷的法,其本身考虑的不是艺术性,而是功用性,于是造成了对书法家后期书法表现的束缚。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当后人不厌其烦,甚至穷极一生在写着颜体的时候,颜真卿却在极尽全力的摆脱自己,突破自己,创造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实践书法的独特书写性。

这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清馆阁体

所谓台阁体或是馆阁体,便是明清应试需要或官方倡导的字体。

这些字体也都是从唐人楷书出来,使之更规范,更平整,去个性化。这些书法本质上是为官方写的,是官体文字。这就像为江湖写的,便是江湖文字一样。

我并没有贬低这样的文字,只是指出他们的社会功用。这些文字看着容易,写好的人其实也不多,甚至很难。但尽管如此,也无异于同样难写的八股文,没有人将之作为文学艺术来解读一样。因为,这些字体功利的需求远大于文字的表情作用以及内在的艺术追求。

于是我说,书法是什么呢?

书法是写字,写字不一定就是书法。

书法是写字,是实用的表情艺术。

因而,离开文字便不是书法。

因此,没有个性的文字只是写字,不是艺术。

2020,9,整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