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场景体验新趋势,还有什么是购物中心get不了的?

 旅游地产观察 2020-09-28

回复「文旅学院」

美国是购物中心的发展先驱,从最初的探索阶段,经过近200年的历史,逐渐发展为现在的“沉浸互动”模式。购物中心这一路是如何走来的?未来又将走向何处?

本文作者:夏樱樱

全文共 2517  字,阅读需要 5 分钟

百余年探索

“体验式”独秀

早在19世纪,美国就已经拉开了购物中心建设的序幕,这一阶段相当于早期的探索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827年在罗得岛普罗维登斯建造的三层封闭购物廊,基本可以算是购物中心的原型。

到了20世纪初,美国大都市的郊区开始出现购物中心,首个郊区购物中心Roland Shopping Center建于1907年,位于巴尔的摩。随着不断的探索尝试,当时的城市土地机构归纳的购物中心特征是这样的:使用不被公共街道分割的整块土地;拥有众多个体商店;统一商店形象;由唯一的所有者控制经营;提供停车场。可以看出,早期的购物中心虽然原始,但也呈现出了现代购物中心的一些特征。

 

20世纪中期,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都开始为购物中心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区域购物中心也在美国郊区正式登场,郊区集中的人口和购买力以及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让购物中心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

其中,1950年开业的西雅图市Northgate购物中心,是由两排面对面商店沿着中间的步行走道布局,是最原始的Mall型购物中心;1951年开业的佛莱明罕市Shoppers World购物中心,是第一个两层购物中心。这些都是现代购物中心的早期雏形。

 

1963年,堪萨斯城Ward Parkway Center的两边并排设置了两个700个座位的电影院,这大概是最早走上“混搭”之路的购物中心;1976年波士顿Faneuil Hall Marketplace设置了第一个“欢乐集市”,加入了食品销售和特色零售;同年在芝加哥开业的WaterTower Place,内有7层楼的商店、观光电梯、22层的酒店和40层的公寓,是第一个垂直结构的购物中心。

 

90年代,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逐步完善,购物中心开始与娱乐项目混搭。1995年,美国现在最大的购物中心The Mall of America在明尼苏达州开业。内含占地七英亩的游乐公园、夜总会、餐饮,还设置了各类表演,被称为将娱乐业和零售业相结合的“领头羊”。

自此,购物中心走上了“体验式”的道路。

主题+IP

沉浸式成标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购物消费场所的要求也同时提高,购物中心的功能也随之越来越完善。单纯的“购物+娱乐”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以休闲体验为导向的沉浸式购物应需而生。

从主题打造及氛围营造角度来看,沉浸式购物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1.0版本是以各品牌的店面设计为主,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为避免千店一面的审美疲劳,许多品牌逐渐开始在店面设计上加入独特的原创设计,在节日时设计个性橱窗,以吸引客人驻足。

2.0则是“主题街区”版本,这时的购物中心开始进行整体的风格设置,与入驻店铺的设计相辅相成,也开始在休息区营造场景体验,并在节日里设置引起情感共鸣的主题场景打造。除了更有主题性以外,独特的差异化氛围也使整个商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有效增加消费者的粘性。


通过2.0版本的铺垫,购物中心在室内主题街区的创新道路上加快了探索步伐,3.0版本的“沉浸式”休闲体验应运而生。当下购物中心场景营造逐步趋向“IP化”和“第三空间化”,以契合当下年轻一代个性化消费需求。除了整体、局部、细节的打造,多层次的场景化设置、网红打卡角、互动性设施......做一个主题时尚、特色鲜明的体验式空间,基本已成为购物中心的“标配”。

自然+舒适

直击心理向往

与时俱进的不仅是主题场景的设置,不同业态的“混搭”创意也层出不穷,从最初的影院、餐饮、电玩、KTV,到如今的亲子乐园、冰雪、运动、教育、文创、手作以及近两年兴起的室内动物园以及各类视觉博物馆等等。从吃喝玩乐,到新奇的休闲体验,购物中心在通过增强大众的参与度来增加客群滞留时间的路上越走越远,实力演绎“万物皆可混搭”。

 

如果说业态的混搭是有趣的灵魂,那么空间的设计和场景的打造则是引人入胜的钥匙。想要促进消费,增强消费者停驻时间,打造让人愿意多次消费的沉浸式体验,以下两点购物中心的设计趋势则不容忽视。

绿色自然景观

绿色的重要性其实在多年前就已经被购物中心所意识到,但这里所说的“绿色”并不是简单的绿植点缀,而是打造“颠覆性”的绿色生态场景。

将商业建筑化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模糊消费者逛商场和逛公园的体验界限,既可以买买买,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大自然中休憩。除了绿色景观外,使用自然光也是近年购物中心设计中的趋势之一。让设计回归自然,使商业更有自然的温度。

尤其是对于带娃出行的群体来说,室外的高温、雨雪、雾霾等任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户外游玩计划,而室内环境大部分又略带生硬,这样“室内空间户外体验”的环境再好不过了。尤其是在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的疫情之后,人们对于健康意识的思想也逐渐转变。比起原来的购买生活所需和娱乐感受,人们会更加偏向于在绿色、健康的环境下进行消费。在日本、泰国等购物中心创新案例中,屋顶花园、绿植外墙都是十分受欢迎的元素。

强化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是指除家庭及办公室以外,可供人们感到轻松、愉悦、抚慰精神的社会空间,是精神的栖息之所。购物中心的第三空间,则是在同一空间满足多方位需求的同时,将消费者的“闲适感”提升,用开敞舒适的公共空间,创造使人们任何时间都能享受的氛围。

购物中心的第三空间可以通过场景化设置、网红打卡处、互动性设施、休闲社交区域的增加与创新来实现。将空间内部的设置与周边景观相互呼应,使购物中心更有家的温度,柔化商业带来的“硬度”。无论是购物间隙的休憩,带娃出行的休闲,还是日常轻松的社交,都可以愉悦舒适的在此实现。

购物中心从一百多年前的美国郊区购物区域,发展为如今全方位的商业综合体;从最初的简单情感共鸣,到如今的“沉浸式”购物体验打造。其中的变化不仅证明了时代的进程,更体现了人们消费观以及消费需求的更迭。

群体定位、主题设置、空间设计、业态混搭......这些购物中心不可或缺的内容的进步与变化都在说明,只有抓住了消费者真正的心理向往,才能拥有客流的保障。而在当下亲子1拖N、5G进击、绿色健康等因素风口正盛的当下,相信购物中心未来给我们的惊喜还会更多。




你认为购物中心在哪方面仍需要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