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千金翼方》 这个几乎记录在每一本养生古籍的方法,因为太过简单而被我们忽视。 食后摩腹法,它是给大人小孩消胃积,给脾虚之人理脾积,自古以来最日常管用的方法。 古人为什么那么推崇食后摩腹呢? 因为消化吸收很不简单。 它是给身体送走坏的,留下好的。 消化好的人,一是消化得快,我们人“以通为顺”,不能因积食阻碍五脏真气流通。 二要消化得充分,每一口食物都不白吃,都化生成气血。
如今人人常有的脾虚胃不和,肝郁,小肠寒,胆汁分泌少,大肠蠕动性差……都直接影响到你“分清泌浊”的速度和质量。 食后摩腹,是一个随手消化法 它不依赖药力,不耗气、不“伤和气”~ 按照饮食下行,按摩导气以顺,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 即有痰滞食积,在回肠曲折之间,药力所不能到者,此则妙在运动,因之消化而解矣。
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爽。 ▼ 每天坚持饭后理疗5-10分钟,中焦健运,快速见效,头脑会感到明显地轻松,清气上升,疲劳感一下子消失。感觉就是清爽。 按过之后,就再也不想回到那个饭气攻心、烦闷恶心的蠢蠢的自己了。 给所有贪吃、胀气的孩子, “最好用”的食后摩腹手法 ▼ 这是一张专门研究古中医按腹的日本人,做的脏腑示意图: 它源自中医消化原理,跟西医的人体内脏结构图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针对消化路线上的脏腑一步步按摩、消食。 ※ 以下手法整理自《厘正按摩要术》。 饭后小半小时之后开始,不要吃完饭立即就揉,会喷出来或肚子剧痛哦; 躺或不躺下来做都可以,尽量以舒展胸腹为宜。 Step1:消胃胀 用拳头或手掌根部(单双手皆可),较为用力,由心窝剑突推到肚脐下,二三十次。 这一步把上脘、中脘、下脘三穴的气机打通。重点按摩到饱胀的胃脘部,有一种舒服的微虐快感,宽胃理气。 Step2:疏肝、理脾 双手握拳,从心口剑突上方沿肋缘,向左右胁两边呈“八”推运,二三十次。 双手打圈圈按摩两胁和腰部二三十次。 这一步消肝胆浊气、增加脾经阳气。木不克土而脾和,打出嗝来,胸腹舒畅。 肚脐旁开4寸为脾经“大横穴”。久坐之人肚脐一圈长肉、脾气虚,要常按揉它。 Step3:推动小肠大肠经 将双手掌搓热,重叠,覆盖于肚脐范围旋摩二三十次。 按压肚脐周围,胃肠鸣叫,蠕动加快,放屁多。这里有几个厉害的调理穴。 水分穴(肚脐上一寸),小肠之募穴。肚脐下方为小肠所在,小肠受寒则消化酶活性低。揉水分穴能帮助小肠热起来。 Step4:摩腹结束术 双手静置于神阙穴36息;或者在气海穴(肚脐下1.5寸)压三次。 按摩之后理顺腹部气血,“引火归元”,把全身之气收归大海。 ※ 时间少的朋友做Step1、2,5到10分钟完成; 有时间的朋友尽量做完1-4程序,消化效果加倍。 再啰嗦一下,哪些人是一定要学习食后摩腹呢? 1. 饭后困,容易昏沉之人。 饭后困是一种微中毒现象,饱食卧则百病生,起来还会头疼烦闷得想屎。 勉强初步消食了再午睡,是养生基本修养。 2. 脑力差、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聪明的大人,和小孩子。 肠道与大脑同根,科学解释有一条肠脑轴(gut-brain axis)联络,肠道菌群和大脑系统双向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会调动全身气血排腹部之瘀,久之上部空虚,头脑不灵光。 所以脾虚之人会变笨是真的!食后揉腹能让你们快速聪明。 3. 小孩子,经常外务的上班族,心脏弱之人。 容易反复感冒、扁桃发炎、咳嗽的小孩子,一般都腹中有瘀,体表防御能力很差,不每天多揉腹化内瘀,情况会永远反复。 冷天,肚子饱胀的脾虚人,容易引发外邪表证,心脏急症。日常饭后揉腹可以解除意外。 4. 还有中年人。 中年人以节饮食为本。如果免不了饥饱无常、肥甘厚味, 就要懂得及时维修自己,生活负担那么大,就不要再被身体拖累了。 ❤ 腹宜常摩,痰滞食积 & 秽浊不结。 中医的美好在于,大多数时间,它需要你做一个精致的吃货,这也体现在”口舌之欲“和”身体精华“的关系转化上。 只有保证我们吃进肚子的美食一定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才能气化和“存其精华”、否则就会变成人身之滓秽。 我们都掌握一些消食小手法,重回白衣飘飘的清爽少年~ |
|
来自: 茉莉7eo6t3y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