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松”

 昵称13955193 2020-10-01

太极拳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前面一篇文章我们明白了太极拳的松是内外混元、整合性的松。松柔学是太极拳理法学的过程,松柔学在拳理上是分阶段的:

一、“先要两股前节有力”,此谓明梢节引领之松态;

二、“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此谓明神凝之松态;

三、“先要提起精神”,此谓明以内促外之松态;

四、“先要周身无缺陷”,此谓神气鼓荡性的阴阳互根之松态;

五、“先要周身一家”,此谓阴阳互动、相依相随之松态;

六、“先要知己知彼”,此谓明二人“知己”之松态;

七、“先要舍己从人”,此谓从人知人而知己之松态;

八、“先要得机得势”,此谓知彼“方圆”学、搏击学、方略学之松态;

九、“先要引进落空”,此谓折叠学、从微学之松态。

了解了松柔学的阶段性,那我们就应该做到:

一、初学阶段:是被动地学习,在老师的一指一点,一拉一拽下松,松关节、松局部、松肌腱、松软组织。在老师的引导下以点、位、象、轨迹拧旋去理解松柔肌体,伸筋拔骨。

二、体练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是“心知”践行到“身知”的体悟阶段。是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学习、落实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在练拳过程中去觉悟“松”所体现出的阴阳性、对称性、开合性、虚实性、螺旋性,处处皆有松。自觉主动的在练拳中去会意揣摩大松大柔的开展,舒展的松柔体态,轻灵而大方;会意在紧凑螺旋中的松柔转换,节节贯串中松柔与劲学折叠之圆巧势态。

三、 懂劲搭手学习阶段:松已不再局限于自身,应既被动亦主动地去体悟“松”在二人推手中所体现出的阴阳性,去体悟太极拳松柔学的“舍己从人”。

同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松的必备要领:

一、无极桩的脊柱纵向对拔,掌握颈、腰、尾骶、脊椎、椎间韧带的拔松意向及要领。横向肩胯韧带的松开,掌握涵胸、圆裆的要领。

二、掌握可控肌的松意识,韧带肌肉软组织具有的松韧松弹性意识及其功能的训练。

三、掌握骨骼,肌体“中正”平衡理念,整合性训练。

四、尾骶“正中”是稳态,掌握下盘不错位,九节、节节放松全在意向、意识的要点。了解外促内的意义,松意识观念的建立,内态环境的改善。

掌握了松的内涵要领,我们就需要在实践中去印证。

一、太极拳在身“中正”身形结构之法中的素养。松、柔、静练调息,身法先达。在站桩中求稳静、神凝、松柔;在猫步中去品味寻求动态中的静稳,感觉上下肢体行进中的沉稳、转换折叠中松柔,在升腾和松沉中举手抬足,只有“从微”,“从慢”,“从静”。

二、行拳时沉稳迈进,从抽丝劲中感悟肢体的松柔。

三、在行拳过程中巩固这一体态,在推手中亦贯彻获得的沉稳、敏捷、轻灵的松柔体态。行拳是问己,推手亦是问己。这就是学与问,归根结底是踏实练自己调息的学问,以及学力的学问,这就是太极拳健身养生,应用搏击的功用。

学习的层次阶段,体与用的实践是我们对“松”观产生困惑的根源。践行在形体学中是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

当习练太极拳者尚停留在一摇一拽的肌肉法或点、位、向、轨迹、时效的初级阶层时,是否应进修一点传统文化提升自己呢?儒修知止、静、定、安、虑、得;武学的“心知”,“身知”;佛学的空观;道学的“静、虚”;医学的中和平衡……这些才是太极拳博大精深、混元整合之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