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既不要“喂哺子”也不要“灌药”

 品茗客人 2020-10-01

  “哺”,原是指嚼烂了的食物。

  过去,母乳之外,普通人家的孩子是没有喝牛奶或是奶粉之类的福气的。喂养婴儿的方法便是,大人将食物在自己的嘴里嚼烂了之后,再塞到孩子的嘴里。在我们的方言里,就有“喂哺子”这个词汇,专指那些不是靠母乳而是靠人工喂养的婴孩。在过去,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交流,而且主要是在那些奶奶、姑姑们之间的,“你们家毛伢子是吃奶的,还是喂哺子的啊?”

  吃五谷哪有不生灾的?得了病便要服药。药是苦的,大人都怕吃,孩子哪有愿意自己主动服药的?那就只有一个办法,灌。嘴不肯张开?有办法,用勺子或筷子将嘴巴撬开;药到了嘴里不肯咽下去?也不难,鼻子一捏,不吸气难受了,就会将药吃下去了。

  后来,健康和卫生意识增强了,人们意识到了“喂哺子”的不卫生,自己嘴里嚼过了的,再挖到孩子的嘴里,看着都会觉着难受;将孩子的鼻子捏住来灌药,一不小心就会呛住,将药吸进气管甚至是肺部,毕竟西药不比中药的药汤好灌啊。再后来,社会更进步,科学也发达了,喂孩子有了更多替代品,母乳不够有牛奶还有奶粉;药苦,有了糖衣片,吃药就像吃糖。更何况,医学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觉得吃药没有打针来得快,打针没有打吊针见效快

  时至今日,“喂哺子”和“灌药”这两个词,基本上似乎已经从词典上消失了。

  但是,细一思量,又感觉到这两个词根本没有消失,至少那样的做法在教育上还存在着。

  你看今天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有多少课堂没有断绝“喂哺子”的现象,而是真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上的“”不就是和过去的“喂哺子”一样?中小学老师中广泛使用了的电喇叭,就是“讲风太盛”的结果吗?“逼学生成才”这样的提法与“灌药”有什么区别?寒暑假开始后,高中的学生家长都会觉得长长的假期让孩子“”在家里不行,要忙着为他们找家教找辅导,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一句话就回答了,“他还小呢,哪会学习啊!”学校里也是觉得学生是不会自己学习的,考试过后,要求任课老师要主动与成绩还不理想不达标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注意,不是学生主动来找老师,这与“喂哺子”与“灌药”有什么区别吗?

  “”多了的孩子,自身的消化功能往往不健全;“”的过程中,肯定会造成这样那样的伤害。今天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不能说不是教育的“哺子”喂多了;学生的心理疾病,是不是也与今天教育上的“灌”得太多有关?

  那就尽早断绝教育的“喂哺子”和“灌药”吧!


  同意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