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CITSLINC66 2020-10-02

它曾经藏在北京的胡同深处,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作为一家饭馆,和这么多位国家领导人有关,也是极为罕见的。

当年,周总理提议修建,朱德老总亲自指挥饭店筹建,陈毅是“半个经理,厨师三进中南海为毛主席服务,被小平同志称赞”家乡味道太好了”……胡同里的国宴,流传着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这家老字号就是四川饭店,今天它迎来了61岁的生日。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61年前,四川饭店诞生于西绒线胡同的这座王府,这里原是康熙皇帝第24子諴亲王之后溥霱(yù)的宅邸,光绪年间被封为“勋贝子府”,又被称为“霱(yù)公府”。

解放后,它曾短暂地成为部委机关的办公场所。直到1959年10月1日,四川饭店才在此处开张。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店名是周恩来总理定的,匾额是郭沫若题的——从诞生之日起,它就被烙印上传奇的色彩。

周总理下令筹建亲自命名

这家川味饭馆究竟有什么来头呢?

据老员工回忆,当年饭店建立的倡议源于1959年的五一劳动节。

1959年“五一”节期间,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而在京的一些四川籍老帅们却苦于在首都北京吃不到正宗的四川菜。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很理解这些老帅们想念家乡味儿的心情,马上提议在北京建一个川菜馆,并责成北京市和四川省共同落实此事。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北京市和四川省的领导接到任务后,立即成立筹备组,协商创办四川饭店。北京负责选址经营,四川负责选派技术人员和提供货源,把四川饭店办成一个既能接待国家重点宴会,又能对群众服务的高级川菜饭庄。

经过紧张的筹备,店址选在位于西单西绒线胡同内这座幽静的王府大院,四川省选派了一大批高级厨师及服务师到北京工作,并建立了原料、调料的供应渠道。餐厅建成后,周恩来总理亲自给其命名为“四川饭店”,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四川饭店就此诞生。

朱德老总:少放辣椒,不行!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1959年8月4日,朱德委员长应邀出席四川饭店开业试餐第一宴,亲切接见了当时四川饭店的全体工作人员,并作了重要讲话,

他说:“要坚持四川味,有人提出要照顾,少放辣椒,不行!吃回锅肉少辣椒,可以改吃酱爆肉,有意见叫他找我。”从此,正宗川味就成为了四川饭店的产品定位。

有好几个年头,朱老总做寿都是在四川饭店举行,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参加,菜很简单没有贵重的。据当年四川饭店厨师长回忆,给朱老总做寿,龙眼甜烧鱼、清蒸杂烩、牛肉炒泡红豆、萝卜丝鲫鱼、红白豆腐汤,这几样菜每次都要做,都是朱老总的最爱。

陈毅是“半个经理”

周总理宴请中外宾客时有个习惯,只要陈毅元帅在北京,就都是由他来订菜单,有时候来饭店订,有时候去中南海订,每次都由四川饭店老经理储土根和厨师长陈松如前往。

陈毅元帅对饭店的要求很高,每次不仅要订菜单,还要确认菜的口味、数量及盛装的盘碗,而且对菜品质量、服务标准都有要求。同时他还要求服务员要与厨师紧密配合,宴会一开始服务员要观察宾客用餐快慢情况,及时与厨房联系;客人有什么要求,对菜品有什么意见要及时反映;服务员是半个厨师,要知道菜品的口味特点,客人提问题要能熟练的回答,要知道哪些菜是火候菜要上得快;服务员的工作很重要,菜再好,服务不好就不算胜利完成任务。

陈毅元帅还经常给菜品评分,分数不仅会告诉服务员,也会进厨房公布给厨师,比如菠萝醪糟评100分,豆渣鸭脯评98分,干烧肥头鱼评95分,等等。有时在宴会快结束时,他还会代表外宾进厨房给厨师们敬酒,慰问大家。

陈毅元帅对四川饭店的菜品和服务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对四川饭店倍加呵护,并经常给予指导,也因此被称之为四川饭店的“半个经理”。

“三进”中南海服务毛主席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毛主席曾先后三次邀请四川饭店厨师长陈松如到中南海做菜。陈松如(左一),自1959年四川饭店建立之初便调入北京担任主厨,有“国宝级厨师”的美誉。图为年逾古稀的陈松如向青年厨师传艺。1992年 北京日报 吕坚/摄

“三进”中南海,都让毛主席对四川饭店的菜品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厨师们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赞赏。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在这三次为毛主席服务的过程中,主席也非常关心为他服务的人员。不仅派警卫员为厨师们送葡萄,还怕厨师们吃的不好,特意叮嘱工作人员要“捞活鱼给大师傅吃”,并让给自己做饭的李师傅亲自做葱烧海参、米粉蒸鸡,让厨师们品尝。

不嗜辣的周总理尤爱四川饭店的“开水白菜”,一次他在上海用餐后说:“开水白菜还是四川饭店的好”,引发上海多家饭店派人进京切磋技艺。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征服外国政要的美味

除了提供一口“难得的家乡味儿”,四川饭店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以国宴级水准接待外国客人。

1982年,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此设宴为西哈努克亲王庆祝60大寿,就是一大盛事。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右二)在四川饭店举行宴会,庆祝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左二)六十寿辰。北京日报资料图

准备宴席前,厨师们先要定下菜单,包括冷菜、热菜和小吃共有数十种。菜单定好后,还要经过审查批准,才能进入正式实施程序。定在中午的宴会,准备工作从头天晚上就得开始准备。

宴会开始,按顺序先走冷菜: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再按“中餐西吃”的讲究,先上头道汤,接着上8道热菜: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最后是4样川味小吃: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大菜显雅气,小吃显风味。尤其是用一根特制长面做出的担担面,令西哈努克亲王赞不绝口。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1996年起,四川饭店迁往恭王府,2010年迁往新街口。

停留在传说里的美味佳肴,走向人们的日常餐桌。四川饭店身上曾经神秘的色彩,逐渐褪去,只有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默默地记录着这家传奇饭馆曾经的辉煌岁月,令怀旧者遐思无限……

北京这家老字号61岁了,胡同里的国宴,一段消逝的红色传奇……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鹏 阎彤

编辑:张鹏

流程编辑 吴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