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狂画家的“暗影传奇”

 闻道可死 2020-10-02

艺术史上从来都不会缺少“疯子艺术家”,比如达利、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一位,与他们相比无论是才华还是“疯度”,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桀骜不驯,甚至还杀过人。但人们却这样评价他:


▲ 《美杜莎》,1597年。

“没有他的话,里维拉(Josepe Ribera)、维米尔、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和伦勃朗都不可能出现,而德拉克洛瓦、库尔贝和马奈的画作也将完全是另一副样子。”——艺术评论家罗伯托·朗吉(Roberto Longhi)。

“除了米开朗基罗以外,再没有哪位意大利艺术家的影响力能超越他。”——艺术史学家贝尔纳·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


他就是卡拉瓦乔(Caravaggio)。

卡拉瓦乔原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Michelangelo Merisi),1571年9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5岁时,他随全家为躲避瘟疫而搬到了贝加莫(Bergamo)附近的小镇卡拉瓦乔——他为世人所熟知的艺名便是由此得来。

 ▲ 俯瞰意大利小镇卡拉瓦乔。

1584年起,卡拉瓦乔跟随米兰画家,也是提香学生的西蒙内·彼得扎诺(Simone Peterzano)学习了四年的绘画。在此之后的经历虽然缺乏史料记载,但卡拉瓦乔很可能曾前往威尼斯观看过乔尔乔内和提香的画作。可以肯定的是,年轻的卡拉瓦乔已经深谙米兰的众多艺术瑰宝以及伦巴第(Lombardia)艺术的精神。1592年,他前往罗马寻求新的生活。

▲ 《圣母和圣婴》,布拉曼蒂诺(Bramantino),1508年前。

▲ 《耶稣下葬》,莫雷托·达·布雷西亚(Moretto da Brescia),1554年。

以上两幅作品展示了伦巴第艺术所崇尚的简单风格和自然细节。相比于当时意大利盛行的矫饰主义(Mannerism),伦巴第艺术在风格上更为接近于德国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

初到罗马时的卡拉瓦乔可谓流离失所、一穷二白,靠为其他画家打杂以维持生计。他曾在当时著名的画家朱塞佩·塞萨里(Giuseppe Cesari)的画室里当助手,专门画一些带有逼真的鲜花与水果的画作,而目前已知的卡拉瓦乔最早的一些画作也正是来源于这一时期。

▲ 《削水果的男孩》,1592年。

▲ 《手捧果篮的男孩》,1593年。

▲ 《病中的年轻酒神巴克斯》,1593年。

卡拉瓦乔桀骜不驯的性格使他最终和塞萨里分道扬镳,他也就此开始独立承接绘画委托。虽然处于人生的低谷,但他在结识的一些新朋友开始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就包括他的模特——马里奥·明尼蒂(Mario Minniti)。卡拉瓦乔此时开始创作一些包含多个人物的画作,构图也较之前更为复杂,而这些杰出作品在朋友们的推荐下,开始吸引罗马城里的那些“大人物”们的关注。

▲ 《算命者》,1594年。

▲ 《纸牌老千》,1594年。

于是在1595年,他遇见了人生的第一位伯乐——红衣主教弗朗西斯科·德尔·蒙特(Cardinal Francesco del Monte)。这位主教大人是一名同性恋,而卡拉瓦乔本人也有很重的同性恋倾向——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嗣,好画俊俏男性且从未画过女性裸体,他的模特明尼蒂则被普遍认为是他的同性伴侣。因此,这一时期的卡拉瓦乔因为与赞助人在性取向上的一致而如鱼得水。

▲ 《音乐家》,1595年。

▲ 《酒神巴克斯》,1595年。

1599年,声誉渐旺的卡拉瓦乔获得了两幅重要的委托:为罗马的教堂以圣马太为主题绘制两幅画作。次年完成时,这两幅画作引起了全城的轰动。它们将卡拉瓦乔最拿手的独门绝技首次展现给了世人——他通过融入更为昏暗的阴影,开创了崭新的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这种画法不仅更为精准的表达出物理属性,还更为真切的传达了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他将宗教事迹世俗化的表现手法,同样总能带给观者更为震撼的戏剧效果。

▲ 《圣马太殉难》,1600年。

▲ 《圣马太蒙召》,1600年。

我们可以通过一幅画作来体会一下卡拉瓦乔颇具开创性的风格特点。在宗教故事中,基督死而复生之时,他的门徒圣托马斯(St. Thomas)并没有在场,所以多疑的圣托马斯拒绝相信这一事件。于是等基督再次出现时,他便要求去求证。在这一经典主题上,与其他画家相比,卡拉瓦乔给我们带来了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 《圣托马斯的疑惑》,1601年。

在画中,卡拉瓦乔把自己当成了圣托马斯——他将自己的手指伸进了基督的伤口。基督将长袍向后拉起,坚决地抓过圣托马斯的手。圣托马斯则局促不安,惊讶地盯着自己那在耶稣血肉之躯里搅动着的手指,另一只手则因为过度紧张而不自觉地在腰间抓紧。


卡拉瓦乔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挤在一起的众人上,让我们也同样被深深地吸引。这幅画也没有画出任何场景,只有神秘未知的深色背景。四位圣人身上也毫无传统的神圣符号,看上去只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卡拉瓦乔对人物的这种处理,让我们感觉这并不是经典中的故事,而是活脱脱地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


《意大利绘画史》的作者路易吉·兰齐(Luigi Lanzi)在书中如此形容卡拉瓦乔的画作:“他画的人物仿佛生活在地牢之中,仅仅被来自上方的一束圣光照亮。”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让他成为了当时罗马最为著名的画家,年轻画家们纷纷效仿。但世俗化的场景和人物也使他的作品经常因为亵渎神圣而被拒绝。

▲ 《胜利的爱神》,1602年。

▲ 《基督下葬》,1603年。

▲ 《洛雷托的圣母》,1604年。

▲ 《圣母之死》,1604年左右。

卡拉瓦乔的绘画风格所招来的批评还只是小事,他在生活中的乖戾性格所带来的则是更大的困扰。他在罗马最负盛名的这几年,却也十几次因违反法律而遭到逮捕。1604年5月28日,卡拉瓦乔先是羞辱了一名青年,随后又在决斗时将这名青年杀死——罗马当局立刻对卡拉瓦乔发布了逮捕令和死刑令。这一次,他的赞助人们无能为力,于是卡拉瓦乔便火速逃离了罗马。

▲ 《圣约翰斩首》,1608年。卡拉瓦乔之所以能将如此血腥恐怖的场景描绘的淋漓尽致,可能也是和他失手杀人的经历有关。

他先后逃到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值得庆幸的是,卡拉瓦乔在多年的逃亡生涯中依然进行着绘画创作,并将自己开创的风格远播意大利南部甚至是荷兰、法国等地,就此影响了欧洲一大批的画家。不过在漫长的逃亡旅途中,他暴躁的性格和行事方式始终在给他带来麻烦——1609年,卡拉瓦乔在那不勒斯因被人袭击而身负重伤。此后,他开始用自己做模特来描绘画作中的死者,或许是想以此来获得世人的宽恕。


▲ 《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1610年。画中被斩首的歌利亚正是卡拉瓦乔的模样。

1610年7月,卡拉瓦乔在即将获得特赦而返回罗马的途中,在离罗马不远的埃尔克莱港(Porte Ercole)因罹患热病而逝世,年仅39岁。

人们可以用癫狂、放纵、暴戾等等词汇来形容卡拉瓦乔的性格,但他在短暂的一生里所留下的遗产却是无与伦比的。17世纪艺术史学家贝洛里(Giovanni Pietro Bellori)在《画家的生活》中这样说:“在卡拉瓦乔看来,不被现有规则所束缚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的确,卡拉瓦乔独具开创性的风格不仅使他有了一大批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者(Caravaggisti)”的拥趸,更是直接促成了巴洛克艺术的诞生。

20世纪艺术史学家安德烈·伯恩-杰弗伊(André Berne-Joffroy)的一句评价或许能总结卡拉瓦乔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在卡拉瓦乔的作品中所开启的,便是现代绘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