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岩茶秘辛,三百多年的母树大红袍,为什么长不成参天大树?

 小陈茶事 2020-10-0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作为知名的景点,有网友评论九龙窠崖壁上的那六棵大红袍母树。

“还以为大红袍(母树)是好大一棵老树呢,结果就是这几根枝枝。”

这就奇怪了,明明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大红袍母树,为什么长不成参天大树呢?

有人说,这是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长在岩壁上的茶树,它的根系立脚点压根就不多。

明明只是一块大石头的凹陷,土壤特别少,养分贫瘠,所以茶树长不大是正常的。”

对此,我可不这么认为。

实际上,这是因为树种的影响。

它们灌木类的茶树品种,本身就不会长成胡杨、松树那样的大树!

《2》

茶树的品种,按基础分类看,可以分为三种。

乔木,小乔木,灌木。

其中,灌木型的茶树最为常见。

它包括的品种,非常多。

像是肉桂、雀舌、北斗、黄观音等,都在这个范围中。

灌木的特点,在于它没有特别明显的主干,属于丛生状态,叶片通常不会太大。

但水仙、铁罗汉、梅占等,它们就不太一样了,它们属于小乔木茶树。

言外之意,它们可以比肉桂等灌木类的茶树,高出非常多。

站在一片没有修剪的老丛水仙下,有从小树林里穿过的感觉。

并且,要非长到姚明那样的身高,哪怕踮起脚,也未必能摘到树冠顶端的嫩叶。

所以每年在采摘茶青时,比起肉桂,采老丛水仙的青叶,要更加费人工。

听说在个别老丛水仙的采摘时,还得专门搭架子,才能够得着对顶端的茶青呢!

但是,水仙作为小乔木。

它和乔木型的茶树,又有区别。

乔木的某科定义为,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通常高达六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

按高度来划分,乔木可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

说句实话,达到“迎客松”那样高度海拔的参天大树,在茶树里并不多见。

这类乔木型的茶树,树形高大,主干粗大明显,枝干部位高。

一般这类茶树是较为原始的茶树类型,多为野生古茶树。

这么多年行走茶树下来,要说亲眼目睹能达到二十多米的巨人型茶树,次数还很不多。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发生在云南。

那年在去易武的时候,看到当地政府立的牌子,一株千年古茶树,被制作成了标本。

掐指一算,这一株老茶树的树龄几乎和凤凰单丛里最有名的那棵古董级的“宋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无一例外,它们除了树龄足够惊人外,海拔还很符合“参天大树”的形容。

至少,那棵易武的古茶树标本,哪怕是用了全镜,也还是难以将它全部拍入镜。

换作肉桂、雀舌这类的灌木型茶树和它的身高一比。

简直是巨人和小矮人,那般的差距!

《3》

九龙窠岩壁上的六棵母树,是武夷山的知名景点。

但其实,这些母树的具体品种分类,又有不一样的讲究。

有说“三株六棵”的,也有说“三株六丛”的。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前些年科研人士对这六棵母树进行“滴血认亲”后,已经确切的得出结论,它们并非同一品种。

而是由北斗、奇丹、雀舌等名丛,分别组成。

当然,毫无疑问这些茶树品种,它们统统都属于灌木型的茶树。

所以,生长在九龙窠岩壁上面,那六棵备受世人瞩目和景仰的大红袍母树,它们为何长不成参天大树。

这一点不解之谜,从茶树的基础分类上,就能得到轻松的解释。

而并非是像外行的朋友理解的那样,因为茶树生长在岩石的凹缝内,土层薄,土壤养分少,所以茶树才会长不高。

事实上,那处九龙窠的山场,对武夷岩茶的茶树而言是绝佳的生长地。

具有典型的盆栽式茶园特征,垒石块成园,往里种上茶树。

最顶上的茂盛杂树乱木、竹林等,它们的枯枝烂叶掉落沉积下来,提供了丰沛的腐殖质,这对茶树的生长而言就是最好的天然有机肥。

另外,岩壁经过风化和降雨的影响,富含丰富氮磷钾和矿物质的碎屑,同样沉积下来,增加土壤的养分和疏松透气性,帮助茶树根系的呼吸和舒展。

最后,岩壁底下的水系涧流,能为区域内的小气候,增加湿润,进行调节。

在这样舒适的山场环境内,母树们的生长过程,自然养分不愁,生活无忧。

它们之所以长不高,不是因为“缺钙”,而是DNA的影响。

就像一个小孩,哪怕再怎么补钙,也不可能一下子窜高到五米、六米!

《4》

九龙窠上的大红袍母树,它们分别由北斗、奇丹、雀舌等名丛组成。

北斗,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奇丹,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雀舌,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

从这些名丛的特点看,除了可以看出,它们都属于灌木一类的茶树外。

还能可以看出,它们的叶片大小,叶缘形态,叶脉厚度。

以及茶树发芽,叶片舒展的时间,都不大一样。

有的发育时间较快,而有的脚步又偏慢。

据传,当年的母树大红袍,在等它们达到“开面采”的采茶标准后,再分别将它们采下,然后再进行匀堆拼配。

当然,这一步很费劲。

从现在的奇种加工现状,就能让人深有体会。

好比是鬼洞里的那些奇种,明明它们山场不错,树龄不浅,实力不低。

但就是因为它们品种不一,发育成熟度不同。

一次性采下来的茶青鲜叶,老嫩不同,叶片厚薄不一,做青走水特别困难。

并且,采茶的熟练工们,更熟悉水仙、肉桂的采摘,而在采这些冷门的品种上要花更多工夫。

所以,在这些种种困难之下,市面上真实的鬼洞奇种产量并不高,大家都不太愿意做。

而这长在九龙窠崖壁上的母树,由这三种茶分别采下来后,最终再合成一味,称之为“母树大红袍”。

可想而知,它们当初的制茶工艺,同样不简单!

《5》

当年在尼克松访华时,收到的那“半壁江山”。

以及在2006年母树大红袍停采后,在2007年的时候,那最后一批被官方送进了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母树大红袍。

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工制作得来的。

从母树大红袍那,可以看出,岩茶制作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拼配的工艺。

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过程中,拼配从来不是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借口”。

事实上,玩得好的拼配,它更像是一门艺术。

拼配工艺得当的武夷岩茶,品质不会差劲。

要是为了偷工减料式的作假“大杂烩”,那就很有可能,因一粒老鼠屎的存在,坏了一整锅粥!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母树大红袍,作为纪念性的象征地,作为岩茶爱好者们的朝圣地。

哪怕远望过去,母树们的外形并不雄伟高大,但它们的江湖地位一点也不容小觑!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