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炼骨骼的螺旋结构,让太极拳拥有巨大的智劲!(七)

 tjboyue 2020-10-07

二、上下向螺旋运动的考据

太极哲理本身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不好理解,由太极哲理指导下太极螺旋运动亦很复杂,很难描述。太极拳的先贤从复杂的太极拳运动中总结出关键,其表述的方式和用词虽然不同,但其指向都是一个——以上下向主体螺旋为核心。

以上下向主体螺旋为核心的运动方式首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将螺旋带入四句中,就能清楚的诠释。人体站立着是个上下向且非对称式平衡的秤准(螺旋),能随遇平衡,(螺旋)旋转的像车轮一样灵活,(螺旋)的运动方式是向一边遍沉,要顺随(螺旋)的运动方式,但如果出现两个中轴,(螺旋)就旋转不动了。

第一句争议少,“活似车轮”就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车轮表明太极拳就是圆形运动。“偏沉则随”的争议就更大了,有人说对,有人说和“双重则滞”一样为病。“双重则滞”的争议重点在什么是双重?

拳论通篇讲的太极拳哲理,涉及到具体运动方式和法度都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车轮比喻是圆形还是螺旋?都不是。车轮比喻旋转之“活”,旋转灵活的像车轮一样。但这个比喻因车轮的形状和旋转方式容易产生误导。拳论的前文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如果和车轮一样是圆形运动,上下前后旋转的车轮涉及不到左右。而螺旋则必须分左右,即左旋和右旋,这是螺旋的特征决定的。螺旋在运动时能够形成一个圆形,但圆转动却不能形成螺旋。螺旋的螺纹轨迹是上下向的拧动,而圆圈的运动轨迹是不变的。“遍沉则随”就更能证明不是车轮了。车轮转动,或平转,或立转,根本涉及不到偏沉,只有上下向螺旋才涉及到往一边偏沉,而另一边则是偏腾。“双重”,有人认为其反义是“单轻”,“双重”是病,那么“单轻”就是对的。如果仅从“双重”字面意义上来看这个推理成立。但“双重”是就螺旋而言的,因此,不仅要看词的字面意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整体逻辑理解其特指的含义,并结合实际运用来检验理解。

只有做上下向螺旋运动,才会出现“双重”现象,因为人体是呈左右对称平衡的(双膝、双胯、双肩、双臂、双眼等),这与上下向螺旋结构的要求相悖。此时只有将人体静态在水平线上长短相同、重量相等的左右对称式“数平衡”,改变成运动中左右、前后、高低拧错开的非对称式“质平衡”,才能实现上下向螺旋。左右对称水平一线,变成左右、前后、高低错开,且同侧上下肢不能同重。拳论里清楚的给出了“双重”第一个现象解:“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重是左腿向左偏沉而向右边螺旋,左上肢必须虚轻,如果左上肢也重,则不是“偏沉则随”了,而是全身的重量向左侧一边歪斜了。右边亦然。但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四肢因轻重呈上下、左右交叉错开分布而不好平衡,仅靠四肢的虚实轻重和位置的调节,即使平衡了也容易出现下半身双腿形成的“虚竖中轴”,和上半身的“实竖中轴”,不在一条垂直线上,出现了两条竖中轴,阴阳分离,不能相济而螺旋不动。有人认为这个简单,将上半身重量移到一条腿上,就在一条线上了。但上下向主体螺旋的竖中轴不一定是身体重量的重心轴,将重量移到一腿腿上,倒是“单轻”了,但这种一边过虚、一边过实的站姿稳当且灵活吗?如果“双重”这么简单的就解决了,拳论上就不会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拳论接下来又给出了根本解:“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知阴阳”就是知道阴阳呈S螺纹形上下、左右、前后分布。“阴阳相济”是通过开胯、开肩,将硬性的左右对称结构改变成非对称的高低错开,只有这种结构才能确保竖中轴上下垂直在一线上,即单中。围绕在一根垂直的竖中轴做上下向螺旋运动,才能将上下之阴阳,左右之阴阳、前后之阴阳济成一个整体——太极。若是出现竖中轴不在一条线上,就阴阳分离,螺旋就无法“活似车轮”了。其实如果不是上下向螺旋运动,“活似车轮”很容易做到,左右对称同长同重的人体结构,最适于象车轮一样平转,但这样的转动并不能用于搏击。因此,围绕“单中”(一根垂直的竖中轴)做上下向螺旋才是“双重”之根本解。

修炼骨骼的螺旋结构,让太极拳拥有巨大的智劲!(七)

旧金山金门红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