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说“宠辱不惊”,为什么老子却说“宠辱若惊”?

 琢磨君专栏 2020-10-07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宠辱不惊,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晋代潘岳的《在怀县》——“春秋代迁逝,四运纷可喜。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大意是说:春秋替代了日月时光,春夏秋冬不断繁复,想要追求宠辱不惊的境界,只是依恋故土之情难以自制。

后来,宠辱不惊用来形容某人的修炼很高、内心很强大,能够淡然看待人生起伏,有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意蕴。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出了一句经典:“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更是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由此看来,宠辱不惊是被世人所推崇的处世境界,能够真正做到的都是高人!

那么,为什么老子在《道德经》13章要告诫大家“宠辱若惊”呢?做人,到底是应该“宠辱不惊”,还是“宠辱若惊”呢?我们先来看看《道德经》的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要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为什么说“宠辱若惊”呢?因为宠爱是卑下的,我们得到它,就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所以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打个比方,伴君如伴虎,古代的帝王变幻莫测,高兴就是奖赏你,生气就处罚你,完全不会念及你过往的功劳。如果帝王宠爱自己,自己不感到心惊不安,反而心安理得,继而得意忘形,很快就会招致帝王的猜疑与打击;如果帝王批评指责你,你还不收敛行为,没有惊恐万分,便会很快招致更大的祸患。

不仅是与帝王相处,还有立身处世,都要遵循自然之道,也要“宠辱若惊”,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比如说,老天突然给你福运,你要警惕后面还有祸患,所以“宠而惊”;老天突然给你祸患,你也要惊恐万分,反思自己是否哪里做得不好,因而“辱而惊”。

正如处世奇书《菜根谭》中所写: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这番话也是对老子所说的“宠辱若惊”的很好诠释。

为什么做人要“宠辱若惊”,对待突然的好事和坏事都要保持一种警惕的态度呢?

老子的另外一句话道透了原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所以,人们得宠的时候,身处顺境时,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失宠时,身处逆境时,更要心怀敬畏,自我反省,自强不息。

在道家看来,宠和辱都不是正常现象,所以要“若惊”,要心怀敬畏;只有一切都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状态!

而且,道家是很讲究“明哲保身”的,不能“残生伤性”,老子更说“贵大患若身”,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老子说: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因此,老子提倡“宠辱若惊”,是因为他崇尚“道法自然”,一切不自然的现象都要小心谨慎对待。而且自然的规律,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拉高了就要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所以说,面对人生的宠和辱,我们不要高兴太早,也不要过于失望,始终保证一直“惊恐”的敬畏心就好了。

但为什么后世之人倡导“宠辱不惊”呢?这是因为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儒家思想很多是逆自然的。比如说,道家告诉人们做个愚人、婴儿、抱朴守拙、返璞归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顺其自然;但是儒家思想约束人的心性,告诫人们要时刻记着“纲常伦理”、“仁义礼智信”,做任何事要合乎规矩、礼仪礼节等等。

所以,很多人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表面上装得很淡定,实则内心波涛汹涌。儒家喜欢人为做作,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致,因此便产生了“伪”、“奸”。

举个例子,便可让大家明白儒家“宠辱不惊”的虚伪:清朝的时候,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都不中,而且年纪已经步入中年了,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的一天,儿子看榜回来,看见自己已经录取,便赶快回家报喜。此时,他的父亲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说:父亲,我已经被录取了!

父亲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那么大声音叫什么!”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父亲,你也考上了!”老童生一听,受宠若惊,马上打开房门,冲了出来,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而且,老童生着急忙慌,忘了自己光着身子就出来了。这便是老子所说的“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一个生动写照。

人都是这样的,事情没有轮到自己,可以喊出“宠辱不惊”的口号,但是一旦好事或坏事临头了,便惊吓万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只是道家比较诚实罢了,他们敢于面对和承认自己在“宠辱”下的窘迫状态,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宠辱若惊!

琢磨君认为,做人还是要真实、真诚一点,不要学儒家那样光喊高大上的口号,而是要多接点地气,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一切好与坏。如此这般,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君子坦荡荡”,才能真正“道法自然”,享受世俗之乐,而又逍遥自在!朋友们,您觉得呢?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