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梁溪镜明 2020-10-09

2020年9月18日我们来到黄陵县城北的桥山村,这里坐落着轩辕黄帝的陵寝—黄帝陵。《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历史记载最早举行黄帝祭祀的是秦灵公三年(前422),秦灵公于陕西桥山“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陕西黄帝陵被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黄帝陵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黄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黄帝陵景区前轩辕广场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0.6米的5000块秦岭河卵石铺砌,原始、粗犷、厚重,寓意黄帝率领先民们草创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艰辛。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沮河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轩辕桥的北端与龙尾道相连接,登此道可直达轩辕庙。龙尾道上俯瞰桥山,山形犹如一条盘龙,此处正是龙尾区域,故取名龙尾道。龙尾道共设95级石质台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由龙尾道向上即轩辕庙山门,山门为五开间廊庑式,仿汉花岗岩建筑。庙门正上方匾额“轩辕庙”为原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祭陵所题,其任职期间,三次代表民国政府祭祀轩辕黄帝。廊柱中楹联: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人文光辉千秋永照遍九州。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过了山门就来到古柏大院,门内左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造访时赞誉其为“世界柏树之父”,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轩辕庙内有18株树龄3千年以上的古柏。其中挂甲柏又名“将军树(柏)”。《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将自己的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虔诚,不料竟在树干上留下了斑斑甲痕,于是得名挂甲柏。现场看可发现树干上斑痕累累,遍布洞孔,纵横成行,仿佛铠甲上的乳钉。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挂甲柏旁有“黄帝脚印石”,这是西汉文物,于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千米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保存。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长0.62米,深约2厘米。青石面上,镌刻黄帝脚印一双。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诚心亭又称过亭,是历朝历代的祭祖人士整理衣帽,准备祭品的场所。古往今来,祭祀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里将自己的衣冠整理好,再进殿,祭祀黄帝。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过诚心亭即到了中院。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上)——西行散记(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