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共识,华胥氏是华夏第一人应该是没有太多异议的,华胥氏在雷泽履雷神的大脚印而怀上了盘古,华胥氏是盘古的母亲,华夏的第一人是女性,盘古是华夏第二人,华夏由盘古开始进入父系社会,盘古是华夏的第一男性。 除此之外,一般知道最多的是华胥氏非常了得,她是华夏之前风部族的首领,汉语的“风俗”一词明显是“风部族的习俗”,另外还有“风气、作风、风化”等许多相近的词语,而特别奇怪的是,虽然同样是历经约近五千年的时间,华夏初期的各种线索都非常稀少,唯独风部族风姓的十个分支部族是十分齐全而且非常清晰:“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侯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只不过除此之外,似乎再无其它具体的相关线索。 现在,由于新历史观的上古史研究发现,在若干年以来近千个处于中原以北的红山文化遗址被发现之后,由于其出土了大量(几乎是成千上万)的玉器特别是玉龙,加上其在时间上明显早于以玉和龙为部族标志器物的中原华夏,这使得对华夏发源地的认识,开始由中原移到了中原以北,而且其最大的可能就是黑龙江流域。 在有了以上这些崭新的证据和认识之后,前几天在网上交谈时突然想到,一般部族在陆地生活,其领地一般都会呈向四面发展的趋势,也就是成为方国,而多个方国的发展,就容易最终因为互相挤迫,而很难长久稳定存在和相处。 但是,沿着大型河流生活的人类部族就完全不同,那时还是母系社会,部族及分支部族首领都是女性,由于当时部族内部没有成年男性,其要想求子,就得在相近的河段上岸找道家的“公”解决,在不同的河段生活,就会找不同的道家,太远的地方很难去到,所以,长条形河段的分支部族是非常稳定的,母系社会和原始共产主义不是“共妻”而是“共公”,道家的“公”有送子的功能。 其实,也是现在“赫哲族”语言的一种特殊情况提醒了我,“赫哲族”的人数很少,但其现在是有三种语言,这就是在超长河段生活才会形成的,你在河流的哪一段,就容易多接受哪一段陆地部族的语言元素,包括可能接受陆地部族的全部语言,所以,跟语言的情况相类似,“赫哲族”至今仍然是有明确的分支部族。 一到这个想法成熟,直接用十个分支部族的名称在黑龙江省的卫星地图上沿江搜索就是了,结果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就在齐齐哈尔市区找到了“天齐庙”,不过,从地图上看,“天齐庙”本身可能已经没有了,只是还有“天齐庙前街”的地名在标示着那里曾经存在“天齐庙”,而且此“齐”彼“齐”正好是互证了,原来,“天齐部”就是因为“齐齐哈尔”这个河段而“齐”。 “齐”由“文”+“2人”+“二”组成 继续用“天齐庙”这个词条在百度搜索,发现中国其实是有很多“天齐庙”的,只是各地都不知道何之为“天齐”,也不知是拜的是哪位(路)神仙,不过现在一下子就搞清楚了,这些都是“风部族”的庙宇,是“风部族”的“天齐部”痕迹,其所拜的是“天齐主神”,不管庙宇后来重建过几回,其原本就是华夏的最初痕迹,可惜除了“天齐”,“风部族”的其它分支部族暂时还没找到具体的痕迹,只是还有一个“天乙”的地名有点疑似,这需要继续进行研究。 网上搜索到的各地部分“天齐庙”(搜索项太多、无法详列):济南市历城区阜柳镇天齐庙、济南长清区双泉镇五眼泉村天齐庙、临沂兰山区李官镇茶山旅游区天齐庙、肥城市湖屯镇张店村天齐庙、莱西市店埠镇狮子口村天齐庙、济宁市兖州区天齐庙村天齐庙、济宁市汶上县天齐庙、济宁市嘉祥县天齐庙村天齐庙、济宁市泗水县泗张镇天齐庙村天齐庙、江苏徐州市云龙湖西岸韩山(天齐山)天齐庙、山西孝义市梧桐镇中王屯村天齐庙、山西盂县天齐庙、河北邯郸市磁县花官营乡吴庄村天齐庙、安徽涡阳天齐庙、河南浚县天齐庙、甘肃兰州天齐庙...... 济南长清区双泉镇天齐庙非常有价值,其透露的历史信息非常清晰,“天齐庙”供奉的主神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民间俗称“天齐老爷”,其是玉皇大帝(盘古)的弟弟...... 从名字上看,“天齐”主神完全可能就是“齐天大圣”的原型,只不过《西游记》是把齐天大圣搬到了唐朝的故事里了,其实,这个主神在《封神演义》也是有位置的,不过这些文学的事还不是特别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在用“天齐”进行分省搜索时,发现其痕迹出了山东就是江苏、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湖北一点点、山西、陕西、甘肃,几乎是一路向西,估计甘肃天水市的“天齐宫”附近就是“天齐”人类的迁徙终点,这附近有一个地名很值得关注,这就是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甘谷之甘,是与齐齐哈尔市嫩江上游的“甘河”同名,而“磐安镇”之名,又是与盘古生命终点附近浙江金华市的“磐安县”同名,我前几年追盘古痕迹的时候,就是追到了浙江金华市的磐安县附近,盘古及其弟弟真是做到了“同甘共安”,这些都不可能是巧合。 现在,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大西北一直会底气十足的争做华夏的源头了,原来是这么重要的华夏主支迁徙到了西北,也许,盘古之名是盘古两兄弟所共有?而“天水”之名,原来就是黑龙江流域及“甘水”的永远记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其实,西北由“甘”而来的还不只是盘古弟弟的这一支,已知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护难村也是“甘”,这里离陕西商洛市洛南县的“天齐岭”不过百来公里,“甘”在这里立了“难国”,这个“难国”在周灭商之后,已知有一支往北演化为“檀石槐”为首的“鲜卑”,包括跟随“箕子”进入朝鲜立国的“檀君”等等,一支往西演化为“檀分合”带进印度的“难国”,其与佛陀有大量的交往和交谈,立有《分合檀王经》。 “天齐”的整体发现,可能对某些历史学界的人来讲会是比较尴尬,因为“天齐”主支由山东到西北的这一路,从时间、地域、遗物种类等方面来讲,正好就是以前历史界所说的从龙山到仰韶的这一段,其原本完全是华夏原生于中原的证据,而现在看,很可能不过都是“天齐”的迁徙人类之所为,只不过随同“天齐”行进的,既有纯龙山型的部族,也有非龙山型的部族,其随带的既有当时约近五千年的物品,也有很多是更早就已在用的,如果真是这样,“天齐”的玩笑就开得太大了,怎么盘古偏偏还搞出了一个“天齐”弟弟,哈哈。 顺着这个话题,“天齐”还不是孤例,当时盘古本人及随行的各部族由中原向南的迁徙路上,南旺、徐州、良渚、湖州、太湖、杭州、常山、江山、龙游沿途的考古发现,物主其实都是非盘古和下属莫属,如果盘古没去杭州,杭州怎么可能有“艮山门”,在盘古的《连山易》八卦之中,“艮”就是盘古的位置(甘河相邻就是艮河,现在叫gen河),是天位,长江和太湖,是盘古的“走江湖”时期,“太”就是盘古和华胥氏,大概是那时跟黄帝承诺走到了江湖,就不再过问中原政事,但最后是不仅丢了“江湖”,还是“丢了江山”,连在“龙游”修水葬墓穴都来不及,只能匆匆地从“全旺”逃到了现在的“磐安县”,结果到了“磐安”,却是跟“天齐”老弟没有两样了,呜呼。 以上“天齐”的这些内容,难道不是已经将华夏最初的来龙去脉都点的很清楚了? 注:看齐齐哈尔本地资料,说“天齐庙”原本就是禅宗庙,但其实这是不对的,“天齐庙”转为佛教的事,可能还夹杂着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引入特定教派,非常可疑,据多种资料介绍,齐齐哈尔的“天齐庙”也叫“东岳庙”,而“东岳”就是与山东及其它地方的“东岳”是同样源于华夏初期的历史和道教,其中有的还直接说“天齐庙”是“河神庙”,这更是十分到位,齐齐哈尔也叫“龙城”,“河神”就是“天齐”之龙,甚至是盘古之龙,其“天齐庙”也叫“龙华寺”,在龙华路,这些才是齐齐哈尔的华夏人文之本。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天齐宫”旧照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天齐宫” (-完) 参考:http://blog.sina.com.cn/gzddg |
|
来自: 动力实体能 > 《丁火戌火铜河天狼双星先天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