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昨天的方法来教今天的孩子, 会耽误他明天的前途

 骄阳飞雪 2020-10-10

点击加载图片

很多孩子恐惧学习、害怕考试,这不是他们智力不足,而是他们学习的方法不对。俗语说”做工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没有依照大脑记忆的本质去读书,即使三更灯火五更鸡,考试的成绩也不理想。

过去我们鼓励孩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这句话有商榷的余地,因为不问收获,我们就不知道耕耘是否有效,就不会改变耕耘的方式。杜威曾说过”用昨天的方法,来教今天的孩子,会耽误他明天的前途”,但是要人们改变是很难的,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连脑造影的科学研究都指出睡眠不足会使孩子出现过动、注意力缺失的行为,影响学习的效果,家长还是不能接受晚一点上学的提案,理由是家长上班时间若跟学校上课时间不能配合,孩子会无人接送。其实教育的宗旨是学习,是孩子去上学的主要目的,主旨应该优先,方法可以商量,而不是为了方便牺牲学习。目前这本书在不改变现行教育制度下,用改变阅读和测试的方式来增进学习的效果,对孩子来说,真是一大功德。

人的大脑喜欢新奇的东西,尤其会动、从来没有见过,却快速对你跑过来的东西,你的注意力立刻锁住那个东西,全身马上进入紧急应变状态-瞳孔放大,心跳加快,手心出冷汗,刚刚肚子饿或口渴的感觉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是”战或逃”正肾上腺素大量涌出的关系。实验发现请受试者躺在核磁共振中,解数学题时,他大脑脑干中的蓝斑核会活化起来,大量分泌跟注意力和记忆有关的正肾上腺素,因此教学一定要保持学生的新奇感,才可以抓住他的注意力,使讯息穿过注意力这个瓶颈进入短期记忆中,如果登录这一关没有通过,讯息流失了,后面就不必谈了。

那么,为什么以前那种反复的复诵不好呢?这是因为大脑对重复出现的东西会失去新奇感,没有了新奇感,就没有了注意力,正肾上腺素就不会出来,”去敏感化”后对刺激就不反应了,所以一直背同一个生字,几次以后,这个字已经去敏感化了,有念等于没念。但是背一下,隔一阵子再去背它时,大脑得重新提取这条神经回路出来使用,每一次提取,每一次增加它提取的线索,线索越多,越不容易忘记。好似把一个宝物用一条绳子捆十遍或用十条绳捆一遍垂入古井。前者虽然捆了十遍,却只有一条提取线索,绳子一断,宝物便永沉古井无法提取了;但是如果用了十条不同的绳子去捆它,那么即使一条断了,还有九条可以提取出来。

读书也是,读一读,把书合起来,想一下刚刚读的是什么,或是拿张纸头出来,写下刚刚读的大纲,这种效果最好,这就是”间隔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