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治疗银屑病不同生物制剂的安全性差异(附图)

 板桥胡同37号 2020-10-10



生物制剂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银屑病的治疗效果。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系统性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针对各种新靶点的生物制剂也层出不穷,生物制剂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银屑病的治疗效果。同时生物制剂的推广应用,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引来大量关注。安全性是一个广泛问题,严重安全性事件包括感染、结核、乙肝及其他合并症风险等。不同生物制剂由于其特异作用机制,各有其独特的安全性特点。


生物制剂的感染风险

研究证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不会显著增加患者严重感染风险。一项采用TNF-α抑制剂治疗银屑病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在多项研究中,阿达木单抗治疗组均未发生严重感染事件,各项研究中阿达木单抗组发生严重感染的患者数与安慰剂组相当。该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阿达木单抗治疗,不会显著增加银屑病患者严重感染风险(图1)[1]

图1  阿达木单抗治疗银屑病不显著增加严重感染风险

最近关于比较新的白介素(IL)类生物制剂的报道中,发现IL-17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念珠菌感染风险较高(图2)[2]。研究报道,IL-17A在感染(特别是念珠菌感染)的机体保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当抑制IL-17A后,患者念珠菌感染风险升高[2]

图2   IL-17A抑制剂治疗的念珠菌感染风险较高

生物制剂的结核感染(TB)风险

2019年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指出中国是第二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有文献报道TNF-α生物制剂会增加结核感染和激活风险, 尽管非TNF-α生物制剂导致的结核分枝杆菌再激活风险较低或不存在,但仍然建议使用所有生物制剂前必须进行结核筛查和评估[3]

A) 对无潜伏性或活动性TB的患者,可立即开始生物制剂治疗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指南规定,对无潜伏性或活动性TB患者,可立即开始生物制剂治疗[4]。一项研究筛选了45例结核筛查呈阴性且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其中35例患者启用TNF-α抑制剂治疗后,均未发生结核感染事件[5]

B) 对潜伏性TB及陈旧性TB患者,严格的安全性筛查和预防性治疗可显著控制生物制剂的TB风险
2015年ACR指南和2013年中国专家组共识均规定,潜伏性结核(LTBI)和陈旧性结核患者在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前,需给予≥4周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之后可立即开始生物制剂治疗[3-4]

我国一项研究对127例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风湿病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包括85例TST≥10mm且IGRAs(+)的患者给予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后再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42例TST≥10mm且IGRAs(-)的患者与TST<10mm的患者直接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随访6-18个月,均未观察到结核感染事件发生[3]

此外,阿达木单抗安全性报告显示,经程序性结核筛查后开始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患者,其结核发生率降低了85%,且随着随访时间增加,结核发生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图3)[6-7]

图3  阿达木单抗临床研究结核感染报告率
C) 对活动性TB患者,完成标准抗结核治疗后,可开始生物制剂治疗

2015年ACR指南规定,活动性结核患者在完成结核治疗后,可开始生物制剂治疗[4]。一项纳入683例经TNF-α抑制剂治疗的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研究,在68周的观察期中,13例患者发生活动性结核感染后中断TNF-α抑制剂治疗。其中,6例患者在接受充分抗结核治疗后又重启TNF-α抑制剂治疗,随访30.6个月,无患者再发生活动性结核感染(图4)[8]

图4   活动性TB接受充分抗结核治疗后可继续TNF拮抗剂治疗

生物制剂的乙肝风险

2019年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规定,对所有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均应进行乙肝常规筛查:


a)对HBsAg、抗-HBc和抗-HBs均呈阴性的患者,可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每3-6个月监测;

b)对HBsAg阴性、抗-HBc阳性,而HBV DNA阴性的患者,可接受生物制剂治疗,但需每1-3个月监测ALT、HBV DNA和HBsAg,一旦HBV DNA或HBsAg转阳,应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

c)对HBsAg阴性、抗-HBc阳性,且HBV DNA阳性的患者,应先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后,再开始生物制剂治疗,每3-6个月监测;

d)对HBsAg阳性的患者,应尽早(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周或同时)开始NAs抗病毒治疗,随后开始生物制剂治疗,每3-6个月监测。此外,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对于有乙肝风险的患者,还应继续ETV、TDF或TAF治疗6-12个月(图5)[9]

图5   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乙肝筛查
一项Meta分析显示,纳入17例观察性队列研究中共712例采用规范管理后HBV感染已恢复的患者,经阿达木单抗治疗后HBV再激活的风险最低,风湿性疾病患者结局良好,阿达木单抗治疗下的乙肝风险安全可控(图6)[10]

图6   阿达木单抗治疗的HBV再激活风险低


生物制剂的炎症性肠病(IBD)合并症风险

多项研究报道,TNF-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可显著改善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肠道受累[11-12], 且阿达木单抗已获批IBD适应症。

而在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的相关报道中,可见患者的IBD新发或IBD病情恶化的事件发生(图8)[13],且来自司库奇尤单抗上市后非临床研究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从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的患者中,IBD不良事件数逐年上升,在累计超过96000患者年的暴露期中,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的IBD报告率达0.2/100患者年(图9)[13]。同样,在同为IL-17A抑制剂的依奇珠单抗临床研究中也报告了IBD不良事件风险。

来自依奇珠单抗的7项银屑病临床研究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在共计6479患者年的暴露期中,依奇珠单抗治疗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IBD的发生率为0.2/100患者年,与司库奇尤单抗的数据相当[14];而来自依奇珠单抗的13项银屑病临床研究的5年长期数据汇总分析显示,在累计超过17000患者年的暴露期中,经依奇珠单抗治疗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IBD发生率甚至可达0.29/100患者年[15]

机制研究证实,IL-17A抑制剂破坏了IL-17通过ACT1通路对肠道的保护屏障,促进了包含TNF-α在内的其他炎症因子高表达,从而促进患者新发IBD或加剧IBD病情恶化[16]

图8   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导致IBD不良事件发生

图9  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上市后持续报告IBD不良事件

图10   IL-17A抑制剂依奇珠单抗治疗银屑病的IBD不良事件风险较高

图11   IL-17A抑制剂依奇珠单抗长期治疗银屑病的IBD不良事件风险较高

总结:一图读懂不同生物制剂安全性的差异

图12   一图读懂不同生物制剂安全性的差异
生物制剂的选择是一个获益和风险综合评估的结果,疗效、安全、经济缺一不可。TNF-α抑制剂已上市多年,有大量真实世界使用经验及证据,这意味着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用药会更加熟悉和放心。尽管TNF-α抑制剂可能有结核和乙肝风险,但通过严格的安全性筛查和预防性治疗以及规范性管理,可完全控制这类风险。

阿达木单抗长达12年的安全性数据保障,在全球超过96个国家应用,造福了超百万患者的事实也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此外,儿童适应症的获批也是对生物制剂安全性的一大肯定。

从2012年到2020年,阿达木单抗陆续在全球获批了7项、在中国获批了2项儿科适应症,有近10年的儿科成功治疗经验。最后,阿达木单抗目前已进入我国医保,患者自付费用显著低于其它生物制剂,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负担,使患者长期使用生物制剂治疗成为现实。
专家简介

张春雷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特聘教授、科主任和博士生导师
北京医科大学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皮肤科博士后
主要工作任职: 美国得州大学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皮肤科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皮肤病与性病学系主任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皮肤美容整形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Erica D Dommasch,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11 Jun;64(6):1035-50.

[2] D M Saunte, et al. Br J Dermatol. 2017 Jul;177(1)47-62.
[3] 2019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52(12)863-71.
[4] Jasvinder A Singh, et al. Arthritis Rheumatol. 2016 Jan;68(1):1-26.
[5] Sergio Campainha, et al. Eur Respir J. 2012 Sep;40(3):790-1.
[6] Perez JL et al. Ann Rheum Dis 2005;64(Suppl 3):265. EULAR 2005 OP 0093.
[7] Burmester GR et al. Ann Rheum Dis. 2013;72:517-24.
[8] Kim YJ et al. Rheumatology (Oxford). 2014;53(8):1477-81.
[9]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等.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10] Mori S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21(36):10274-89.
[11]Chitul A et al. Rom J Intern Med. 2017;55(1):44-52.
[12] Gao X, et al. J Med Econ. 2012;15(6):1054-63.
[13] Stefan Schreiber, et al. Ann Rheum Dis. 2019 Apr;78(4):473-479.
[14] Kristian Reich,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17 Mar;76(3):441-448.e2.
[15] April Armstrong, et al.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20 Feb;10(1):133-150.
[16] Natasha Whibley, et al. Immunity. 2015 Oct 20;43(4):620-2.
本材料仅供中国大陆境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亦非广告用途。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在做出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照药监局核准的药品说明书。如果您不是卫生医疗专业人士,请勿阅读和/或传播本材料。

爱我请给我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